《流浪地球》读后感(二)
今天是2017年1月5号星期四,继续讲《流浪地球》。
今天要说的是其中的三个中篇,分别是《地火》、《临界》和《百年守望》。
按书上的顺序来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火》
依然还是刘欣慈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他的父亲是一个煤矿技术人员,因为长期在地下煤矿里,呼吸着含着大量粉尘的空气,因矽肺而去世。最后一句话是叮嘱他:不要下井。他深受影响,后来成为一名很成功的人(是很有钱还是搞科研我忘记了,但是不影响哈),他希望能够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把脏兮兮的煤炭,在地下就直接转化成清洁的能源,这样就能够避免父亲的悲剧再次发生,并且改变现在煤炭工人是世界上最脏最累的活这个现状。
他找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矿带,就是与大煤矿是分开的,要进行一次试验,然而,试验失败了,将大煤矿也引燃了,他也因此愧疚自杀,投入到熊熊地火之中。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新疆有一个叫做火焰山的地方,就是因地下煤矿在不断的燃烧导致的,已经燃烧了很久很久了,还将继续燃烧下去。文中也提到这个地方,同时提到有一个对此地很了解的人,曾多次提醒、阻止他。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BUG啊,为什么不直接在已经燃烧的地方去做实验?偏偏要重新烧一个?
文章的后半部分是百年后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通过未来人的视角来看现代人的一些“落后”的行为。比如很难理解“煤炭”是什么,比如要体验一下真实的场景而不是全息模拟场景。以此来“幻想”这个实验对未来的影响——应该是开山之举吧。
《临界》
这一部和《地火》题材相似,都是先描述现代人是如何追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却失败,然后通过未来人的日记来肯定或者说来体现现在的这些付出虽然没有收获,但在未来会得到肯定。故事描述了主人公的爷爷,是一个很棒的石油勘探或者说地质学家,因唐山大地震的影响,放弃了很多去研究地震的规律,成功的预测了几次,然而在90年的亚运会时间的预测,却没有成功(虽然没有真的发生大地震,但是也有一点小震)
他们家族有遗传科研的天分,一部分的人继承了对地质的研究,一部分人继承了对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天分。而主人公显然继承了爷爷的天分,他后来去国外留学、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地震没有规律!无法预测!
150年后,他的曾孙在日记里写到一次去参观地震控制局的课程,当时的人们对地球的研究已经深入到25000米深处,并且能够利用主人公当时对地震研究的资料,通过激光、全息影像等手段将引爆的物品放入相关区域,去破坏会产生大地震的应力,从而避免大地震的发生。就在大家都认为他的曾孙会继承他们对地震研究的天分时,他却选择去研究病毒。因为他认为人类对抗病毒,也应该不断提高人类对其临界抗力,而不是逃避病毒,他要把控制地震的原理应用到对病毒的研究上去。
这篇文章所表达的,和《反脆弱》的一些观念是吻合的,就是不断的提高面对危机的能力,在更大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能够很好的应对和避免。
《百年守望》
这一篇和《临界》是同一个作者,王晋康。他的文章感觉和刘欣慈的比起来,更加有“人情味”,看了《百年守望》很是感动。
故事讲未来,地球上的能源是以氦3为主,主要来源是月球。人类建立一个月球采集站,通过一个智能机器人和一个“人”在月球上采集。
而彼时的地球,对自然人的权利非常的重视,因为一些商业原因吧,月球上负责采集的这个人,是由同一个人的克隆人来完成的。克隆人被注入28岁以前的记忆,在月球上工作3年,3年后将“返回”地球,其实就是被气化销毁。他在月球上,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和“家人”他的妻子和孩子联系一次,他渴望回家,然而在这一代出了意外,就是克隆人的本人,偷渡到月球上,为了弥补自己曾经卖掉自己克隆人的权利而来,他想改变这些克隆人的命运。在准备离开地球前13天里,克隆人知道了真相……他想报复!
然而,因为对妻子和孩子的爱,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因为,存入人工智能内部的妻子和孩子的意识也慢慢的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每3年进步一些,目前还无法支撑他们的克隆体,必须再过若干个3年,才能够让他们的克隆体真正的团聚!才能够让在月球的克隆人真正的回家团聚!
最后,克隆人选择了像以往的克隆人一样:被气化!
这是一个能够感动人的故事,克隆人和人类一样,都是有感情的。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个关键是人工智能,它也已经达到了“智慧”的境界,非常的聪明、善良。可能是篇幅或者作者不愿意深入的原因吧,文中就是浅浅的谈了一下关于克隆人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果真的发展到那一天,这一定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的问题。
这本书还有三篇没有看,都是何夕的作品,期待。
By罕见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