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变得更理性,几个心理学告诉你。

2017-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远行的鱼儿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研究行为经济学的理查德·塞勒。

这个消息令我很兴奋。因为行为经济学,是近几年我特别感兴趣的领域。

所以,我想用今天这篇文章,告诉你:什么是行为经济学,它研究的究竟是什么。

尽管网上已经有铺天盖地的资料了,但这篇文章还是得写。希望能稍微帮你增进对这个学科的了解。

要了解行为经济学,必须先从「理性人」假设聊起。

什么是「理性人」假设?

1776 年,英国人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旷世巨著《国富论》。在书中,他这样写道: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

简而言之。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我们基于自己的需求,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客观上,促成了整个市场和社会秩序的形成。

面包师做面包,是因为他需要用面包换钱;我们购买面包,是因为我们需要用钱买面包。

所以,「购买面包」这个行为,对我们和面包师来说,都是有利的。双方都能通过这个交易行为获益。

这就是整个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

在亚当·斯密之前,经济学的思路是什么呢?是重商主义。那时的研究,都将注意力放在国家如何控制对外贸易,如何殖民掠夺,如何通过关税来实现顺差,从而提高本国的财富(也就是金银)积累。简而言之,是在玩零和游戏。

为什么是零和游戏呢?国家之间的贸易,有得必有失。一国实现顺差(即出口比进口多),另一国必然是逆差。一个国家富裕了,必然带来其他国家的贫穷。总体来说,整个社会的福利状况,是没有变化的。

但随着1760年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兴起,自由贸易和劳动分工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这时,传统的重商主义就不适用了。整个社会需要一个新的理论,来指导它们如何去运转和行动。

于是,亚当·斯密出现了。

亚当·斯密认为,政府不需要干预市场,只要市场中所有的参与者,按照自己的需求行事,市场效率就能实现最优。所有人的状况都能得到改善。

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他称之为「经济人」假设。

他认为,人是追求利益的,会遵循「利益最大化」的路径去行动。如果我比起钱更需要面包,我就会用钱去买面包;如果面包师更需要钱,他就会用面包去卖钱。

这个假设,在后世,经过西尼尔、约翰·密尔和帕累托一系列大师的改进,被发扬光大,成为「理性人假设」。也成为古典经济学的根基。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理性人」假设。

1. 人对于所面临的一系列选择,有充分的信息和稳定的偏好。

2. 基于这两者,人可以对每一个选项,赋予一个「效用」值,用来描述这个选项对他带来的收益;

3. 人会选择效用值最高的选项进行行动。

这里面的「理性」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第二点。

也就是说,传统的假设认为,如果一个人是理性的,那么他的「主观效用」就一定是正确、稳定、客观的 —— 他一定不会觉得 50 块钱比 100 块钱好。

这个理论看起来很正确,直到 20 世纪中叶。

20世纪发生了什么事呢?心理学获得了蓬勃发展。

尤其是认知心理学的兴盛,将人的认知过程,揭示了出来。

人们开始发现:我们的思维过程其实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准确。

简而言之,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就像牛顿第一定律。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就像人们发现了摩擦力的存在。

这时,就要提到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了: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 —— 的好友兼老师,丹尼尔·卡尼曼。

如果说行为经济学有一位亚当·斯密型的人物,那无疑就是丹尼尔·卡尼曼。

可以说,行为经济学虽然早在 20 世纪前叶,就开始有了很多研究,但直到卡尼曼的论文横空出世,才算彻底奠定了这门学科。

那么,丹尼尔·卡尼曼做了什么呢?

他在 1979 年,和特沃斯基一起,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了「前景理论」。

这个理论,总结了 20 世纪对心理学的应用,对传统的「完全理性人」假设,做了极大的修正。

它认为:人在分析预期效用和做决策的时候,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会致使我们作出许多「看上去不太理性」的决策。

而这跟传统的假设是相悖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人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每天上班了就盼着下班,从周一起就盼着周末,薪水也不高,就是普普通通,但他就是不肯跳槽,为什么呢?

传统的解释,是用效用函数来计算期望。譬如说:他现在工资 6000,跳槽的话,有 50% 几率工资增加 1000,50% 的几率工资降低 2000,那么,总的期望收益是 50% x 1000 - 50% x 2000,结果是 -500,是一个负数,所以他不愿意跳槽。

但前景理论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工资增加的概率变成 80%,工资降低的概率变成 20%,总收益从 -500 变成正的 400,他同样会不愿意跳槽。

为什么呢?因为「工资减少」在他心目中的比重,要远重于「工资增加」。

这就是前景理论最重要的成果:损失厌恶。

人们对于损失的敏感度,会远高于收益。

简而言之,同样是 100 块,丢了 100 块和捡到 100 块,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带来的痛苦会更强烈、更持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