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跟万维钢老师每日精进

2020-11-10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生活的越仔

以色列女哲学家叫埃德娜·乌尔曼-玛格丽特在 2006 年写过一篇文章 ,说人生的很多决策其实都不是理性的,因为人的价值观会变。所谓价值观,说白了就是“我喜欢什么”和“我想要什么”。价值观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定义一个人。

耶鲁大学的哲学家 L. A. 保罗,提出一个“维吉麦原则,也是类似“王境泽真香定律”:事前说我打死也不吃,结果吃了一口马上表示“真香”。这个原理是你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生孩子之前的你和之后的你,是两个不同的你,有两套不同的价值观。

那之前的你,又怎么能理性决定要不要成为之后的你呢?

如何理解渴望的悖论?

卡拉德的答案很简单: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渴望,不是一个理性决策的过程,但也不是什么事情发生的一瞬间就把你改变了。渴望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什么叫青春呢?青春就是充满渴望的那个状态。在旧的价值观已经不好使、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这个人对自己渴望事物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坚定。他会有一段迷茫的状态。

所以青春总是跟迷茫联系在一起。

不再渴望,是青春彻底死去的标志。

人在害怕时候的勇敢,才是真的勇敢。

现在的你理解不了的自己,才是真正值得你渴望成为的自己。

想想现在的自己,趁着双十一前活动价和优惠券还是囤了一些得到币用于购买课程和会员,就是求知欲啊,把以前没有学习的时间补回来,现在如果提不起兴趣以后更不知道会变成怎样的状态。不要和大神和科学家去比,和自己过去比,和两个价值观的你去比,如果现在理解不了现在的自自己,恐怕未来反而会羡慕过去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