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透过佛法看世界》中得到的启发(5)

2024-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启明未来
减河莲花~2024

问:佛陀教我们慈悲与智慧,慈悲容易修炼,忍让即可,但智慧没有就是没有,怎么获得?

答: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着、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你若去观察,会发现自私总是和愚昧在一起的,因为自私的人把自己同他人完全割裂开,眼里只有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利益、安乐和周围的人是有关系的。有些人甚至连自己的未来也不是很关心,只顾着眼前的自己。这样的狭隘是因为过于执着自我。

在佛教中,智慧始于我执的淡化。这种淡化有程度之分,但都可以称为“智慧”。

所以,怎么获得智慧呢?你当然不能什么也不做,智慧不会平白无故从天上掉下来。你可以从慈悲开始,试着去理解、体谅、帮助,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智慧的方法。


反思:本书中关于慈悲的开示,让我想起纠缠自己很深的一段亲情,这段亲情让我生出很多的烦恼。常常想起一句话,“你之所以会烦恼,是因为你的智慧不够”。当我看了上面的问答后,我理解了其中的深意,这段关系中,我时而烦恼,时而忍让,时而爆发,时而困惑,时而不满与指责,究其因,还是我执太重了,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是自己的心太硬了,是自己的格局太小了,我执重,关系僵,就是这段关系的状态,把我执看轻,关系会不会也能变得由硬到慢慢的正常呢?不知道。对方既然是我无力改的,又何必纠结于对错,让自己在我执中徒生烦恼。

想明白世间三件事,不要总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他人和环境。我该明白的,在平静生活的背后,有世上最爱我的亲人无以回报的付出啊!为了她,我执这么重有什么用!我可以做到的慈悲自己,慈悲这段关系,慈悲我最感谢的亲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