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注意力,正在把你卷入泥潭
1.注意力是稀缺资源
注意力,是一种普通稀缺的资源。
事实上,注意力却像空气一样被大家忽略。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经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硬通货不再是美元,而是关注。”
这虽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做出的判断,但对个体如何面对知识信息超载、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也有所启发。
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注意力”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注意力”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
生存已然艰难,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总是越来越多。
要改变,唯有重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用更多时间思考自己可以不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思考?前两个因人而异,今天我们来聊聊如何思考。
2.如何有效的思考
思考的起点是提出一个好问题,而终点是为目标找到一条好路径。
而中间思考的过程,我认为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自我和换位
2.正向和逆向
3.发散和收敛
4.升维和降维
一般来说,我们很容易陷入以自我为中心、正向、发散和升维思考,这就像我们的天性一样。奇怪的是,我们却总是习以为常。
比如说,明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我们总喜欢说”日出了。”,而不是“地转了。”
比如说,很多创业者先投钱去生产,再想办法销售,而不是先销售再生产。
比如说,很多大大小小的会议,一开始讨论就像脱缰野马发散后收不回来。
虽然我们早已意识到这些问题,然而要克服这些思考的惯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毅力和成本。
有这样一个故事,丘吉尔说,“如果给我5分钟,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20分钟,我提前两天;如果是1小时,我随时可以讲。这个演讲就是属于随时可信口聊的水平。”对于演讲来说,如果想要让用户听明白,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思考:如何站在用户立场想问题,如何精简内容而不是发散。
图片来自网络在思考的过程中,其实我们重点需要管理的是:
如何能够换位思考,站在用户立场上想问题;
如何时常逆向思考,站在未来结果去看现在;
如何通过收敛总结,发现事物的关联和规律;
如何能在单点降维,找到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这四个思考路径能够帮我们有效的思考,对一个事物达到一个比较好的认知存量,如果希望再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认知增量,就需要进入思考的场域。
3.思考的场域
有时候你跟一个人聊天,说出了很多自己觉得很棒的想法,但如果没有这个人在场,你可能永远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这就是思考的场域。因为你不仅是在和别人说话,并且在对自己进行对话,这意味着你的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在进行对话。
吴伯凡说,你说出的话,就是认知客观化的东西,它帮助我们开启了一个创造认知增量的正反馈循环。
除了对话外,提升认知增量最好的场域就是读书和实践,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以达到知行合一。
我们不仅要主动创造思考的场域,还要管理这个场域的时间流,才能有效管理我们的思考注意力。
图片来自网络我们引入两个关于时间的概念,“纯时间”和“暗时间”。
“纯时间”,是指真正用于做某事的时间,能够产生价值的显性时间。这是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的时间计量方法。
“暗时间”说的是“能够用于思考的隐性时间”,是刘未鹏提出的一种时间衡量方式与运用法则。衡量一个人活了多少年,应该用他思考的时间来计算。
比如说,今天工作一天8个小时,除去吃饭休息刷手机,真正用于工作的纯时间是6个小时,这段时间是产生显性价值的时间。而这过程中,工作中思考问题、开会讨论和休息时冥想等用于思考的时间合计是3小时,这段时间是真正深度思考的隐性时间。
我们的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会随着时间越用越少,尤其是我们思考的注意力,必须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
好了,希望今天的分享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