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创业都死于团队自身
人有四个能力递增的能力状态: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意识无能力状态。这可以翻译成‘不知道自己有错,没有见识过、没有经验过,意识不到有错’。
2.知道自己不知道。有意识无能力状态。可以翻译成:在某种参照下,意识到自己无能,意识到自己有错。
3.知道自己知道。有意识有能力状态。‘有意识地做对的事情,可以改正错误。’
4.不知道自己知道。无意识有能力状态。可以自动运行,不再耗用意识。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更多的小团队还处在第一种状态中,完全靠摸索着前进,也是大家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2~5人,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沟通协作靠喊完全可以解决。
5-8人, 小团队的工作效率普遍更高。Excel,邮件怎么方便怎么使用
10人以上, 随着团队中人手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个人表现会逐渐减色,单个成员在项目中的参与度也逐渐降低。或许大型团队共同协作将可以完成更多工作,但其实将每个成员可以完成的工作量相加,将会远超这一数目。
这就是为什么集中一群人如此之难。你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潜在问题:协调成本、激励成本、关系丧失。
1.协调成本
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团队的整体协调成本就会增加,因为管理就是要解决成员之间的联系。
2.激励成本
随着团队成员数量增加,个人努力程度将会下降,个体在团队中的实际表现与潜在表现存在较大差异。
社会惰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过程丧失即团队活动中存在不恰当的互动过程,其中包括两大内容:
a.协调性丧失,即当群体规模扩大时,成员间的工作联结点增多,工作协调难度增加并出现相互干扰,导致成员无法尽全力或力量互相抵消,从而导致合力作用无法实现;
b.动机性丧失,即群体工作中,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比单独工作状态下低,因此个体努力与贡献程度将会下降。
3.关系丧失
团队日渐庞大的同时,个体成员会感觉自己得到的关怀与帮助逐渐减少。这其中包括同事的情感支持与工作援助。想想工作经历中最糟糕的一次,如果当时没有一个肩膀让你依靠,或者没人帮你收拾一堆烂摊子,你的生活将会多么艰难,你就知道工作中来自同事的支持有多么重要。
在大型公司中,员工很容易迷失。他们不知道应该向谁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对彼此并不了解。即便他们试着接触其他成员,也无法确保他人将提供帮助,或是有时间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把工作上的困难告诉团队领导,因为这会使他们(显得)不具备应有工作能力。
想要提升团队成员的项目参与度与生产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管理成员之间的连结点。以下5 个解决方法可以针对团队数量引起的流失作出改善,并且帮助你的团队高效运作。
1.使用合适的团队协作工具
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是由于员工太过重视自身工作,反而忽略了公司的整体需求。团队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协作工具,用来降低沟通成本,并节省团队成员的宝贵时间。你或许需要更换操作更友好的协作工具,或者改变团队开会的固有模式。Teamin就是一个极好的工具,它帮助每个成员与团队同步工作进度,并保持适当节奏,有效增进沟通协作的同时也不会为员工带来压力。
2.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与同事搞好关系,努力增进对彼此的了解。类似假日party 或是 Happy Hour 的活动也许看起来很傻,但外出与工作旅行确实能帮助员工彼此增进感情,同时也为工作增添了乐趣。
在人际关系方面主动出击,留心与你共事的员工,并找到新方式来增进了解。
3.透明化办公
透明化能帮助减少公司中的某些不良行为,如社会惰化、「搭便车」以及职场「权力游戏」。这些行为都是由于公司人数过多,因而掩饰了个人行为所造成的。
除做好份内工作外,你还需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汇报工作其实属于你工作的一部分。你需要让同事知道你的工作内容,并保持开放透明的态度,此外积极记录自己做的事情以及每日进步也是让你更好融入群体的加分项。
4.协作解决问题
不要仅着眼于你所做的工作,努力参与公司其他人正在做的事情,并尽你所能给予帮助。当其他人看起来需要帮助时,不要袖手旁观,运用你的相关知识帮助解决问题。
对于那些已为体量困扰的团队,需要有一个人担负起问题解决者的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担任管理职位。这个人将在团队其他成员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同时也将帮助其消除心理障碍,让成员可以无压力谈论所遇到的问题。
5.积极给予反馈
不要把同行评审仅当作是每年两次的仪式性反馈。在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畅所欲言,而每个人付出的努力也应该与其表现相挂钩。
积极提出问题,表达你对团队成员的感谢与欣赏,如果他们表露出消极的情绪,要及时给予回复与安慰。努力打造一种」快速反馈「的公司文化,正如teamin一样,公司每天都会针对每位员工手头的工作进行讨论,帮助每个人都能做出更好的表现。
只要着眼于细微之处,我们每个人都能学到些什么。将工作中的一部分精力分出来,增进同事间的交流,打通相互沟通的渠道,并为同事提供积极和有意义的情感支持,这将把与他人协同工作变成一件很棒的事,而非会造成员工紧张情绪的死亡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