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邪说(八)
《论语》这部书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孔子的名气,而在于孔子作为老师,给自己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为标准。自己按照这个自己提出的标准去做,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最终自己成功了,他的学生也成功了。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初心。
在第一篇第13章中,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这里就对为人处事提出了一套准则:我们总是答应别人的事,可是有时候却办不到。我们就会指责其人不守信用。可是这里有子却说,所谓的守信用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所承诺的事必须是符合义的。
何为“义”?义者,宜也。应该所做之事。我们打个比方说:一个朋友约你去抢银行,你去还是不去?不去,对朋友而言,就是不讲“义气”,去了,你就和朋友一起去做“不义”之事。这个时候,答应还是不答应呢?有时候,你不答应,还不行,若是答应了,也完全可以不去。按照儒家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的标准,这不算违背诚信的原则。因为这种朋友做的是损害义的事,完全可以不理睬,若是强迫你去做,这种朋友不交也罢。
在武侠小说中,总是会出现一些“一诺千金”的侠客们,但是他们答应别人的请求时,总会提一个要求:“只要不背侠义之道,那么不论多大的难题,我也当竭力以赴。”
是的,只要不违背侠义之道,就可以履行自己的多言。反之,若是违背侠义之道,也就无所谓践行诺言了。再换个说法,践行诺言也是讲条件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遭遇到的耻辱,都是缺乏必要的礼数,即使有时候我们很恭敬。那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才算是“恭近于礼”呢?那就是彼此的交往,达到“和谐”的程度。有时候,过于恭敬,就近谄媚了,会让人觉得厌恶、恶心;有时候,恭敬又不够,会让人觉得怠慢,傲下。这都是不对的。故而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标准就是让彼此都很舒服。李镇西老师说:做一个让人感觉到幸福的人。而我经常告诉学生,做一个让人感觉到舒服的人。
一个好汉三个帮。成功总是不容易,尤其是单枪匹马。故而我们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需要帮手。可是这个帮手如何挑选呢?那就是志同道合者。彼此的梦想一致,观念一致,互相亲近,互相理解,相互鼓励,相互信任,做到这样的人,就是可以靠得住的。故而有子说:“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论语》中,孔子很重视一类人,他自诩这类人为“君子”。他并没有对“君子”做具体的阐释,但是却给出了成为“君子”的标准。
第一篇中出现了四次“君子”,也就提出了四个标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强调不愠)
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注:这里主要指的是孝悌之道)
③君子不重则不威。(注:强调庄重)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就是第四条标准。孔子强调食无求饱,我们想,假如此刻你饿得前胸贴后背,你还有心情学习或者干其他事吗?我们干什么事,得先填饱肚子。马克思哲学强调的就是“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我们的肚子决定着我们的做事与否。所以孔子在这里所谓的“求饱”肯定不是不让大家吃饱,而是不挑食,吃饭应当简便,生活应当简朴,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的享受,我们作为人类,应该出了温饱问题,还有更高的追求,孔子是强调精神追求。如果我们一天把所有的精力和目标都放在一日三餐上,那就有些动物性了。吃什么,关键是在舒服。不要追求享受,要去饮食中的奢靡之风。古人云:由奢入俭难,由俭入奢易。所以在物质追求上,我们要强调“俭”。
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的居住环境过于安逸,就会消磨我们的斗志。人生一辈子,睡觉不过七尺床,何必弄得豪奢呢?就拿我们的学习环境来说,古代条件简朴,人们在寒冷的透风的教室里,尚在努力勤学,可是今天我们的学习条件,教室里冬天有暖气,家里有自己的卧室,课桌,台灯,可是导致的结果是,越舒适,越想睡觉。这就是孔子说的“居无求安”,因为安逸的生活环境,消磨了我们的斗志。
敏于事而慎于言。这条标准与当下的我们却恰恰相反,我们很多都是敏于言而慎于事。说话不经大脑,想到什么说什么,言多必失,更可怕的是,有时候因为自己的不慎言,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而在做事方面,总是畏畏缩缩,缺乏魄力,导致很多机会被浪费。从而总是无法获得成功。这条标准,是我们应当深以为鉴的。
孔子紧接着所谓的“就有道而正焉”,其实就是前文“贤贤易色”,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此,我们当称之为“好学也已”。而不是从早上七点坐到晚上十一点,然后考个好成绩,就算是“好学”。但是,这个同学的刻苦品质却被班上的其他同学学到了,大家都如此刻苦努力,这时,我们可以称大家“好学也已”,大家向这位同学学习了刻苦努力的品质。可是今天的社会风气却有些反常,比如一个同学帮老师擦了黑板,或许有同学说“显摆”,而不是却学习这位同学的助人为乐;比如有同学随手捡起校园的垃圾,而其他的同学就会笑话他“逞能”;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去了澳洲,谈了一位当地的女友,某深夜,两人散步至红绿灯处,恰逢红灯,由于没车,男人直接闯红灯而过,而当地的女孩子没有,等绿灯。之后,两人分手,理由是:男人无素质,不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几年后,男人回国,交了一位国人女友,同样的情景,女人闯过了红灯,男人停下等待。之后,分手,理由是:没车,不过马路,管红灯干什么?是傻。
这个故事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但是我想我们的同学,不要管别人的言论,坚持去做对的事,坚持向那些拥有良好品质的人学习,然后完善自己。
下一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也。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高烛望而知来者。
这一章,主要讲述的是人们对待贫、福的态度和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
贫穷的人,往往谄媚。古人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以,很多穷人,面对富人,总是摇尾乞怜,乞求某种施舍。当然这种贫,我觉得也指地位低下,面对上位者,就会溜须拍马,丧失人格,乞求得到上司的重用和提拔。真得是令人作呕。而这种贫穷之人,若是“无谄”,真得就很好了。
有钱人,有地位的人,往往就会很骄横,眼中无人,以为自己有几个臭钱,有点地位,就把普通大众不放在眼里,这是他们不懂得“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道理,君不见各种“大老虎”如今成为阶下囚?世事无常,无须那样高高在上。曾经横行霸道的,说出“我爸是李刚”的家伙,早成了缩头乌龟。所以,各位,请记住:有财不外露。无论富还是贵,都请低调做人,谨慎做事。、
当子贡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问孔子的时候,孔子依旧不满意,这些人算是不错了,但并不是最好的。《大学》有“止于至善”的追求目标。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贫而乐,富而好礼。
这里我觉得孔子所谓的贫而乐,其实就是“安贫乐道”。这个我同意后半“乐道”,却不太同意“安贫”。人生短暂,如果我们安于当下的贫穷或者地位低下的现状,我们就会丧失斗志,从而不去努力,在当下,都处于脱贫状态,而自己却安于贫穷,这就是一种耻辱,给国家拖后腿。所以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脱贫,但是脱贫的过程中,要靠努力,而不是投机倒把。
富贵之人,若是在持有富贵的现状里,能够“好礼”,能够乐善好施,能够礼贤下士,真得就是太好了。可惜当下的富贵之人,不是媚上就是傲下,很多时候更是目中无人,财大气粗的牛 B样,感觉谁都欠他的。像鲁迅笔下“赵家的狗”一般。
这里的妙处还在后面,子贡来了一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引用《诗经·卫风·淇奥》篇中的一句话,强调为人做事要“精益求精”,也符合儒家的“止于至善”的观点。这里,孔子竟然如此表扬“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里不但强调干什么事都要精益求情,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能够延伸老师的意思,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这可以说是学习最好的状态了,可是这种状态,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至少要对所学内容的熟悉度,理解的透彻度,只有这样,就会做到举一反三。当然,学习起来也就有了很大的乐趣。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却做不到,这里的原因在哪里呢?因为我们从未想过自己到底要怎么样?要做怎样的人?我们的学习,工作等等都是为了什么?相反,我们多的却是在抱怨别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我们和别人闹矛盾的时候,总是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比如父母总是会抱怨我们不好好学习,他们给我们供吃供喝,而我们却在学校里的成绩低得可怜。这个时候,也会我们会对父母说,父母不理解我们,我们一天那么累的,我们也在努力。而父母也会说我们不理解他们。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和隔阂。
男女朋友吵架,也是这样,总是会说,“你不了解我”,而对方又说:“那你了解我吗?”就这样,两个人的矛盾就产生了,在彼此之间强行要求互相理解的过程中,就分手了。
这个时候,我们反问一句自己,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吗?我们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我们每天的烦恼到底是源于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特长是什么?我们的缺点又在哪里?等等这些,我们其实都不了解。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何谈了解别人或者让别人懂我们呢?
所以,从现在开始,试着把矛头指向自己的内心,想想自己到底是谁?到底为什么而烦恼?我们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最终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当我们慢慢悟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会少却很多的烦恼,内心也就会变得宁静。不再为一些虚妄之事而愁眉苦脸,不再为表象的东西而费尽心思。当我们明晓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成为煎熬。
《论语》第一篇共16章,我们用了八节课,今天就算是讲完了。至于里面的内容,自己能消化多少,不再悟性,关键在于怎么做。换句话说《论语》和其他诸如道、佛不同,不是用来参悟的,而主要是实践的。我们不用去想到底什么是君子,什么是仁,什么是孝,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孔子及其弟子的指点,努力践行就可以了。当然,这也是最难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当我们确定我们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时,我们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