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艺假装文艺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你长得好,我看得懂

2015-08-23  本文已影响1914人  慕月

平心而论,木心所有作品都不怎么好读。他的长相,会给人一种错觉。读《木心作品八种》,我觉得自己像个白痴。恐怕必须是一个百科全书派的读者,熟知古典和现代小说路数,学贯中西,精通文史哲,还得有国外生活的经历,大脑才能跟上阅读理解。水平落差太大,只能摘个只言片语沾沾自喜。比如《我纷纷的情欲》被我津津乐道很久的一句“切齿痛恨而切肤痛惜的才是情人。”——他的八册作品,最现实的却是诗歌,就像是高智商的人故意开的玩笑。

于是很长时间以内,木心就以这种神圣金句手的形象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及至《文学回忆录》,金句手变成段子手,他是人生导师,而我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学生,抱着拉个文学书单的目的翻开此书,很快就放弃了——没有作品和作者介绍,也完全没有体系——目光停留之处,是趁兴而发的感慨与牢骚。不得不说,当你看到一个人真的能够替你把文学艺术引入生活,并且如高超的骑手般驰骋如意,那人虽然不是你,你也打心眼里像打了鸡血般兴奋躁动。那是两年前,从那以后我言必称叔本华、尼采,我还写了篇雄文,大谈如何与命运和解。恨不得逢人就说:看!谁说文学无用,文学的功用就是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时至今日这本《文学回忆录补遗》出版时,再度翻开,老实说,依旧不怎么好读。我想这也是陈丹青蓄意把木心谈自己作品的九讲抽出来,到今天才出版的原因:谈的是自己的作品,无法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自然没法拿出去显摆;更何况多论写作方法,更是连金句都几乎找不到了。

但这本书倒不失为检查自己这中间两年有无进步的试金石。从那篇雄文之后,我建立了这个微信号,开始每周写一些东西。为此,自愿也罢,不自愿也罢,我必须不停地读下去、记笔记,并且时不时回头看,整理自己的思路见解。写的不顺,抓耳挠腮;写的顺溜,飘飘欲仙。一不留神倒是乱摸到了点读这本书的门道。那就是既不是把木心当段子手,也不当人生导师,而是一个同样喜爱文学喜爱写作的朋友,可以一起聊聊自己读书写作的心得和看法——

当你写得很痛快时,跑去和他讲,他连连点头:“写作是快乐的,醉心于写作的人,是个抵赖不了的享乐主义者。”

写了篇得意之作,拿去给他看,他也会给你看看他写的,“好久不读这篇。今天读读,这小子还可以!”

偶有小成就,记者来采访,很是兴奋,连连琢磨问题里是否有陷阱(可能人家也就那么一问罢了)。

又过了几年,你忽然觉得过去写的那都不能看,满怀羞愧跟他提及,他也点头:“现在我来写,不再这样招摇了,比那时朴素多了。”你说你看自己原来,屁大点的事都拿出来写了又写,有啥意思?他很赞同,“哈代说,多记印象,少谈主见。真好。所以哈代是我的家庭教师。年纪增加,又多懂了一点。以前为什么不懂?那是没有办法的。”

看完忽然觉得,很多人,包括过去的自己,对《文学回忆录》都有误解。我们都试图拿这本书获取文学常识,结果真正的常识没获得,还把木心的一己之见当做了常识。摆脱这种偏见,却不是木心的责任,“一个人要成熟,成长,成功,其过程应是不自觉,半自觉,自觉这样一个自然的过程。”也如他所说,从来没有什么顿悟,就算有,随之而来的也是顿迷。渐悟要靠自己积累,自己写,他只是个过来人,不是老师,在这里不为教别人看懂,只为本来就懂的人过来欣赏“别人总在乎谁在台上演,演的如何。我却注意台下是些什么人,为这些人,值不值得演。”

所以,我并不想向所有人推荐《文学回忆录》,他的书是挑人的。如果你读了、写了新东西,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时,不妨再来读,看看讲这些部分的章节,听听他怎么评价,就像和一个朋友,互相交换下最近的生活,然后告别,继续各自的道路。文学的功用到底是什么?我不想妄谈,总之当自己把见解写出来,能像木心一样,好开心,马路上走着,孩子般着急表功“到目前为止,这是我写的顶好的一篇散文!”这不就挺好的吗。

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