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陶行知11:人生做一大事而去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英雄好汉。”
这些广为流传的白话诗,其实很难与世界顶级教育研究学府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博士联系在一起。
但这就是事实,这样的诗歌陶行知写了很多,流传了许多。
哥伦比亚大学是20世纪世界教育领域变革的研究的重镇,甚至是中心。杜威提出的教育思想引领了美国教育半个世纪之久,对西方甚至全世界影响都极为广泛。
直到冷战时期苏联卫星上天(1957年),美国政界和科技、教育界一片震惊,纷纷将杜威的教育理论看成是美国科技相对下降的“历史罪人”,于是推行教育改革,联邦成立了一个庞大的组织,由布鲁纳为首,形成了一份推动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报告(1959年),这了就是本人前面阅读的《布鲁纳教育过程与教育文化》的书的由来。
陶行知印章(陶行知特别崇拜王阳明学术,倡导知行合一)这所学校的中国毕业生很多,但陶行知说他自己是“最中国的”学生。
纵观陶行知的一生,既短暂,又丰富复杂。
他家里很贫穷,父亲一半时间要从事农业,其他并无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母亲很勤劳,经历多次帮佣和集市贩买的生活;姐姐早夭,妹妹后来长期跟随哥哥创办学校。
他由于交不起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费,才在留学中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直到后来友人帮他争取到了“半费生”才转入投身以教育促进中国民主共和的学业理想之中。“半费生”的来由,与胡适的庚款留学项目同出一辙,均因美国返还《辛丑条约》之“庚子赔款”项目之一。清华预科学校、清华大学、大批学生赴美留学,均出自这个项目。美国倡导这一举措的初衷,是有感于义和团之愚昧与排外的激烈,希望中国青年更多了解美国,了解世界,接受先进的西方教育,增进国际理解和文化理解,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西化、民主化等均是目的)。
他同时接受过家乡教育和教会教育,先后接受过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
他参加过辛亥革命,开办过各类学校。他发表了许多演讲,写下了许多文章,读过许多的书,走过许多的路。
他提出过许多的教育观点,对传统与西化都提出了批判,既承担了知识分子必备的“批判的责任”,又担负了“建设的使命”。
他以教育救国为己任,以创造理想的中国社会为终身追求,倡导过乡村教育、幼童教育、老人教育、妇女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师范教育、平民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等等。
他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被公认为“人民教育家”。
他是诗人,他的诗是大众的、生活的,凡识字者都是可以读懂的。
陶行知的诗他是社会活动家,一生参与和建立过许多社会组织,为民国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建设鼓与呼。
他是国民外交使节,曾经为中国抗战周游多国,寻求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他是革命者,参加过辛亥革命,因反对民国专制和倡导民主的教育,两度被政府通缉。
陶行知传记多种,此为《最后的圣人》封面他“为一大事来”,一生追求理想教育的此岸,以抵达理想社会的彼岸。
他“做一大事去”,在世界反法西战争及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拐点的1946年,是要内战,还是和平,是即将迎接一个“光明的前途”,还是接受一个“黑暗的前途”的转折时段,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教育,离开了他的育才学校,离开了他的行知学校,离开了他的晓庄师范,他离开了纷扰的政治漩涡,出师未捷,“大事”未成而独自西归。
近一个月来的陶行知阅读,让人感慨不已。
陶行知是一个民主革命者。
他的青年时代,就是在辛亥革命的潮流中度过的,也是以在以南京为中心的革命活动中度过的。
他不仅赞成三民主义,而且在青年时代身体力行,参加过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运动,赞同“三民主义是抗战建国的政治基础”,但他看到了在学校教育中推行三民主义课程的失败,认为“党在民众中间的行动与表现,就是一种教育,如果党员不‘以身作则’,不以‘人民之利害与利害’,不以‘人民之视听为视听’,徒贪个人之私利,其所宣扬的党义教育,必适得其反。”他主张,应当把三民主义的精神“渗透到整个教育领域去”,“不在死读三民主义,而在实践”,“决不能再容我们有强制式的统治和形式的统一”。
当抗日战争进行到1939年的阶段,已经是显而易见的相持阶段,胜利一时望不到,陶行知却更加具有乐观和浪漫主义的情怀,号召大家站起来,“迎接困难”,鼓舞大家“在这伟大的血的洪流里将要浮现出来一个伟大的自由平等的中华民国”,坚信三民主义是全国共同信仰之主义,赞成三民主义是“领导中华民族解放之最高原则”,并在1939年就坚信“中国是走上了胜利之路”。
即使是在中华民族抗战最艰难的阶段,陶行知也没有忘记对教育时弊的批判和改造,“反对洋化教育”,“反对传统教育”,主张“建立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原理和方法”。
他不但终身承担起了知识分子批判的使命,而始终以建设的使命为己任。1939年,他与教育同仁,白手起家,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经常告诫师生“每天四问”,我们的身体、学问、工作和道德有没有进步?
今天,育才学校和行知学校遍布各地陶行知是创造教育的倡导者。
他的求学经历中,领略到了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的进步和变化,急切的希望中国教育中也有创造、创新和现代文明的贡献元素。
在1943年左右,陶行知多次发表演讲和文章,倡导创造教育,认为人人能创造,处处可创造,时时可创造,“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和人类。教育不能创造全自动,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号召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
他批判中国的传统教育思维中,“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恐怕中国的爱迪生就被你枪毙掉了。”又不许小孩子发问,没有问题提出来就不会有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
他是杜威民主主义教育在中国的推行者。
他认为创造教育源于民主,教育普及基于平等,教育本质推崇自由和个性。
他引用导师杜威的来信支撑创造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民主。杜威在信中说,“现在世界是联系得这样密切,如果民主的目的与方法不能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都普遍的树立起来,我怕我们在美国也难以持久繁荣。”提出民主要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三个要点。
“(一)教育机会均等,即是教育为公,文化为公。我们要求贫富的机会均等,男女的机会均等,老幼的机会均等,各民族阶层的机会均等。
(二)宽容与了解。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回家的时候,把地下室让给他去做实验。我们要像利波老板宽容法拉第,法拉第在利波的铺子里作徒弟,订书订得最慢,但是利波了解他是一面钉书一面读书,终于让法拉第在电学上造成辉煌的功绩。
(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民主生活并非乱杂得没有纪律。民主要有自觉的纪律,人民只可以在民主的自觉纪律中学习做主人翁。在民主动员号召之下,每一个人之创造力都得到机会出头,而且每一个人的创造力都能充分解放出来。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陶行知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梦想家,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也就是1945年5月,他发表了一篇《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呼唤战后应当在中华民国推行民主教育,倡导民有、民治、民享(源自美国总统林肯),在天下为公的理念前提下,主张“文化为公”,“教育为公”。
在林肯“三民主义”的立场基础上,陶行知说,“民主教育是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
陶行知写于1946年4月的《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一文中提出,“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教学自由,也只有真正的民主实现了才有可能。在不民主的政治下,说真话做真事的人是会打破饭碗,关进集中营,甚至于失掉性命。因此这教学自由,也是要在整个的人民基本自由中全盘解决。让我们和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争取真正民主的实现。共同创造一个独立、自由、平等、进步、幸福的新中国。”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5岁。
孙中山遗孀宋庆龄挽陶行知陶行知去世后,在那样的特殊政治局面之下,享尽了哀荣,受到了各方极高的评价,如“人民教育家”、“爱满天下”、“民主之魂,教育之光”和“万世师表”等。
陶行知永远的安眠在了他的晓庄师范的老山之上。
他曾说,“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那么,他的“大事”,完成了吗?
根据10集电视纪实片《先生》编辑出版的同步书籍我回想起,多年前反复观赏的十集电视纪实片《先生》,其中《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一集片尾的画外音,让人怅然沉思:
“今天育才学校和行知学校遍布中国,
但是教育所面对的严峻局面,和先生在时并无二致,
一代教育理想者的忧思和努力,需要新的生命和新的血液。
行与知是先生的名字,
也是后人的旗帜。”
《先生之陶行知专辑》视频截图[ 注 ] 《中国教育改造》 下篇 相关文章补编 评加强教育党化/告生活教育社同志书/宪政运动与国民教育/每天四问/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民主教育/社会大学运动/领导者再教育/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用实验主主义改造中国教育(储朝晖)
《中国教育改造》读书笔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