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点工作交流法——布置完工作,发现对方总是不理解、拿不回我要的结
布置完工作,发现对方总是不理解、拿不回我要的结果,怎么办?
如果你发现除了大方向之外,他基本复述不出来,或者他讲的任务跟你强调的重点完全不一样。那你就要针对他丢失的信息去做查缺补漏。怎么查? 从哪里补起?
我给你准备了五个方向的问题。通常来说, 如果你的下属不理解你交代的任务,一定是在这五个环节出了纰漏。
哪五个环节呢?就是一项任务的起点、终点、节点、重点和卡点。五点工作 交流法,这就是一项任务的完整的闭环。
第一项,起点。也就是这项工作的背景信息。
在日常当中,管理者会下意识地布置,“你去干个什么什么”。但是很容易忘记告诉对方,“为什么需要你去干这个”。
比如说:管理者给下属分了一个接咖啡的活,但是下属却觉得自己在被人差遣, 端茶递水。这背后反映的就是,两个人对为什么要干这件事不同的理解。
请注意,这不是一个极端的个例,这是个常态。因为上下级之间立场天然不一样,视野、信息输入、感受、关注的角度都不一样。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在你布置工作的时候,就很容易变得随意。
比如随手派一个活:“小杨,你赶紧去订个餐。”
很简单,对吧?但是这就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任务布置。
你要跟谁吃饭?什么背景?几个人?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预算多 少?要喝酒吗?还要叫别人来作陪吗?这顿饭是要吵架呀,还是要合作 呀?
你看,不同的背景信息,连订餐这么个活,它的干法都不一样。如果下属只 是按照字面意思去执行,那执行的结果你肯定不满意,你就会忍不住批评他: “谁让你这么安排的,我是要什么什么......”这时候下属就会觉得:“这个领 导一会儿一个主意,没水平”。
所以不要布置这样糟糕的任务,而是从下达任务开始,我们就要有意识地用 五点交流法,尽可能地说清楚起点。但是如果你已经说过了,又通过前馈中 识别到,你的下属还不明白干这件事的意义。那你要重申一遍,这件事的起点。
你可以去追问:
- 你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吗?
- 你知道为什么我要安排你做这个事吗?
- 你知道这项任务的背景是什么吗?
只有让他越清楚地知道这个任务是从哪来的,为什么要做,他才能在执行中主动地想办法。就像拿破仑当年说过的那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战的士兵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项,终点。也就是这项任务你做成什么样在我这是合格的。
管理者,也就是部署这项工作的人,会怎么评价和验收这份工作?答案是,你得对着我的验收标准来干,你的验收标准就会成为下属明确的目标。
很多工作干着干着跑偏了,就是因为下属对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
举个学员的例子:我是质量管 理部的部长,我有一个下属是工作 20 多年的老师傅。我给他交代了一 项任务,让他加强对隔壁生产部的支持和服务,而不仅仅是给人家提要 求、下文件。但他呢,怎么也转变不了。这怎么办?” —— 很简单,责任在你。因为你也只是对你的下属提了个要求,你 没有清晰的终点,你的任务布置不合格。”
你看这个下属,他本来就能力有限,听到这样的任务,只会眼前一黑。除了知道上级对他现在不满意,在挑毛病、提要求之外,他啥也不知道。
那好了,怎么讲清楚终点呢? 你看,还是同一个任务。我是质量管理部部长, 我可以这么说:王师傅,每周生产部的例会,你从现在开始都要去列席参加,并且要结合他们当周的工作重点,在会上介绍咱们质量管理部,至少一项具体的服务。比如我们有很多资源,他们不了解,要介绍给他们,或者帮助他们培训新员工,或者替他们总结新的流程。也就是要让生产部以周为单位,能够感受到,也能获得我们的专业质量管理服务。
你看,如果这位部长说,我的验收标准很明确,就是我要看“你能不能以周为单位,跟生产部有一个支持服务性的互动”。那这位老师傅,他不就会干了吗?
那怎么分辨你跟你的下属是在目标上有分歧呢? 有三个识别信号。
第一个就是他在给你反述的时候,说的目标跟你想的不一样。这种很好识别, 你们重新讨论就是了。
第二种就比较隐晦了,下属可能说的跟你是一样的,但是你发现他表现出对这件事的强烈的不自信,很为难。甚至他直接告诉你达成目标,我觉得有难度。那你就要警惕,他心里很有可能并不认同这个目标。
这时候你要用前馈清单里的这句话:你说说,你认为这个任务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你可以做到吗?
你要邀请他来和你一起对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讨论。
这时候我得提醒一下,咱们当管理者得有点同理心。很可能一个你觉得轻轻松松就能写出来的方案,下属觉得他连方案的目录都写不出来。
如果他认为有难度,我们有两个选项:要么重新发起讨论,你们一起重新定义一个合理的目标。要么你要帮助他,教他有办法去完成目标。
你看,这就是一个有建设性的谈话。下属也会觉得,你非常会带队伍,你在教导他。
第三种,目标上有问题的信号。就是你发现,明明一个对他来说比较难的任务,但是他答应得特轻松。他跟你说“没问题,放心吧领导”。这时候你也要警惕。
曾经有位高管在参加活动后这么交代下属:“你盯着点数据。”下属说:“放心吧领导,没问题。”
半夜三点,下属把平台上所有的数据汇总,画了一张超大的表,发给了领导。 你说这敬业态度是不是值得表扬? 可等这位高管早上 6 点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脱口而出的却是批评。他说: “只会报数,要你一个大活人干什么?”作为下属,看到这个反馈当然很崩溃。
但是咱先别着急批评这位高管简单粗暴。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上下级矛盾。 一个委屈、辛苦,一个烦躁、失控。事儿还耽误了。问题就在于,对于交付 标准理解上有差异。
高管的潜台词是什么?数字只是数字,公开数字谁都能查到。我要数据是要评估活动的成败得失,好做下一步的决策。要是没有对比和分析,这些数有什么意义?可惜的是,高管脑子里的潜台词,他的下属从来都不知道。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两件事。首先回到一开始,管理者要先承担责任。在布置任务的时候,就要用“五点工作交流法”,先把重点说明白,而不是跟人说“你得盯着点数据”。
可以这么说:我明天中午以前需要根据活动数据,决定是不是继续追加线上传播的预 算。你把这次活动的数据,和以往同类活动数据做个对比,同时关注一 下外界的评价和反应,明天早晨 9 点半以前发给我。
这样布置工作,你的下属才知道你到底要啥。而且懂得前馈的管理者,在布置完任务之后,还得多问一句:来,跟我明确一下,你最后要交付给我的是什么。
直到下属能清晰地反述你的交付标准,你才能真的相信他能把这件事一次就做对。
我们经常听到管理者抱怨下属说,“他怎么连这都想不到?”下属也很委屈, 说:“你也没说要”。这就是对目标、对终点没有共识造成的误会。所以, 通常我建议管理者别嫌麻烦,可以进一步追问:来,执行之前,咱们再明确一下,你交给我的东西起码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这件事的标准是什么? 你觉得达到什么样的标准交付是合格的?
请注意,目标会牵引和塑造工作行为。行动的有效性咱得对比着目标看,才可以被评估和被讨论,否则各有各的道理。沟通就变成了互相讲道理,互相说服,它就没法务实了。
起点到终点,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五点工作法的前两点。有了这个背景的共识,有了明确的目标,一个有经验的下属,他就可以去施展拳脚了。
但有个问题,如果下属对这项工作并没有那么熟悉,管理者还得在部署的时候再追问三个东西,叫做:重点、卡点和节点。
第三项,重点。
管理者要帮助下属,找到那种可以抓大放小的工 作要素。在做事的时候,你要帮助他,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比如我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安排下属订餐。如果你要加上重点,你就可以这么提醒:今天接待的客户很重要,他特别注重养生,所以菜品一定要清淡。
那么你看,只要有这么一个重点的补充,下属只要有正常人的工作能力,他就不太可能把这顿饭给安排到四川火锅店去,对不对?
我曾经见过一位非常有经验的体制内的管理者,他就提醒下属:我们王总很喜欢传统文化。你在帮他起草讲话材料的时候,记得去翻翻 《论语》《左传》这些经典书籍,找些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经典句子加到材料里。
你看,这样的重点往往是管理者多年经验的累积和萃取。下属一时间很难靠 自己的主观努力直接达到标准,需要你提前点一点。所以在布置工作的时候, 我们就要掌握用五点交流法自查一下,有没有遗漏掉那种可以提醒的重点。 同时让你的下属去做反述。一方面你是在检查他,另外一方面其实也是你自 己的第二次自查,是不是有什么关键的信息,你没有完全地交代给他?如果 发现有,这里你就要补充了:“再明确一下,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什么?”或者你可以这么说:“按照你刚刚讲的,已经能把这个部分完成得不错了,不过要想提供更多的价值,还是要再加上什么什么,你觉得呢?”
你看,领导如果这么跟下属谈话,那下属做事的成功率肯定大大提高了。他的内心还会对你特别感激。
第四项,卡点。就是要预测可能卡住执行的那些风险点和难点, 让下属提前想办法,避免准备不足。
比如,你判断你的下属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没什么经验,但你又刚好给 他安排了一项跨部门工作,在下任务的时候,你就要善意的用五点工作 法去提醒他,这里有个卡点。
你可以这么说:“请注意,生产部的王部长性格比较强势,你开展工作 之前,一定要取得他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否则工作不好开展。要不这样, 你准备好服务方案之后,筹备一次我和王部长还有你,咱们三个人的小 碰头会,我来约他时间,所有的想法都提前跟他对一对,听听他的意见”。
你看,这是不是帮下属解决问题。又或者你的下属,是一个对工作优先级没有什么判断力的人,那么在做前馈的时候,你就可以问他了:你觉得这项任务什么时候可以完成? 你手头还有别的工作吗? 会耽误这件事吗?
其实你是在逼着他,把手上的工作盘一盘。如果他说完你发现不对,以他目前的工作量,他完成不了这个任务,你就要主动介入:这个任务比较紧急,必须在某某时间完成。你手头的其他工作先放一放,优先做这个。
总之,下属的薄弱项是什么,你就问什么。这个时候你就会排查出来,那些可能影响任务结果的卡点在哪些地方。
第五项,节点,“节拍”的“节”。
一些管理者会发愁,说:“怎么有的下属接了活之后,他不知道主动汇报,导致工作失控走弯路,他咋不来给我汇报呢?”咱还是内归因,这是因为你没有给他强调明确的汇报节点。
还是那句话,你不要指望你的下属是天使下属,你不能指望他们的职业化程度已经那么高了,能主动跟你保持沟通,能来定期汇报。绝大部分下属他就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布置工作的时候,掏出五点交流法,直接给他定汇报和检查的机制。比如:
是单线对你汇报,还是开会的时候要同步?
用什么频率同步?
是一天汇报一次,还是一周汇报一次?
是立即就要启动执行,还是允许他先做点书面作业,调研情况再执行?
请注意,你主动设定的这一个一个的节点,其实就是你的下属要跑的一段一段的里程。短里程嘛,这会直接决定他执行的紧张度,也决定了你对这项工作的介入深度,当然最终决定了任务的完成质量。
请看,如果你的某个下属是那种沟通汇报特别行,但是在过程中报喜不报忧的人,你就可以在给他布置任务的时候,把节点定得细一点,每个节点要对成果。
你让这种下属筹备一个项目,节点怎么设计? 请听题:
A. 一周碰一次,一次 1 小时。
B.一周碰三次,每次听 20 分钟汇报。
你介入的时长都是每周 1 小时,但是他的工作紧张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不 对?一周碰三次,这种节奏感远远超过前一种。
当然,如果你的下属已经很 成熟,很省心了,你也可以这么说:这个工作我对你有信心,你不用老来找我汇报,最后阶段来统一汇报一 次就行。你看你用节拍,就可以控制你对下属的管理力度。
所以,到底是哪一种节拍的设置更合理,节点怎么设,你要看下属的能力,也更考验你的水平。不同的关系阶段,不同的能力水平的下属,通过调整节点,就体现不同的管理力度,这就叫“用好杠杆”。
如果你发现,这个下属是你需要多干预一些的,但是他在反述的过程中完全没有提到节点,他没这个意识。这里你就要追问:“咱们明确一下,咱们按照什么什么节奏来对齐,你觉得可以吗?”
或者这么问:“从你的角度来看,你觉得需要我们多久同步一次?”
或者直接说:“在某某时间之前,你把某某方案的 1. 0 版本先交到我这儿来,可行吗?”
你看,这都是管理节拍的方式,设定节点的方式。
请注意,问问题不难,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两件事很重要,稍微提醒一下。
第一个,用五点工作法来提问是一种倒逼。它不是在逼员工,它是在逼我们。 逼我们在自己布置工作的时候,就要按照这五点把工作一次性交代明白。
这样的话,等到前馈的时候,你不是每个问题都要问,而是根据下属的情况做个性化的干预。对于干事比较靠谱的下属,咱点到为止就行,尽量不要手伸太长,破坏他的主动性。而对于另外一些不是特别放心的人,你可以讨论得相对详细一些,把辅导做得更细一点。
另外一个提醒就是,不要操之过急。有的管理者一听下属反述,跟自己讲的不一样,马上火冒三丈:你这样不对。我跟你说话怎么这么费劲。
你看,这种情绪化的表达一出来,完了,他会觉得你让他说计划,就是为了纠正他、打击他。逆反心理就出现了,什么都听不进去。所以,在使用五点工作法查缺补漏之前,你得先把下面这句话说出来。你可以这么说:我能再补充一个我的视角吗?
你看,这样一个友好的态度,才能开启建设性的对话。我们管理者要学会使用这种沟通方式,别让下属怕你,也别让自己老这么着急。
![](https://img.haomeiwen.com/i20116229/e36ed95d01a93e22.png)
拿着这张单子,跟下属一点点,可以对着确认。起点和终点我们可以写一下要点。在节点、重点和卡点的部分,我们可以把这些点都写出来。
布置完工作,你可以把这张单子交给你的下属,让他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可以拿着当做参考地图。他干完了,也可以带着这张单子来跟你核对检查。
如果这个任务比较重要、紧急,或者你对下属不太放心,你还可以回去多做一步:让你的下属回去,给你发个邮件,再做个确认。比如在这场沟通的结尾,你可以这么说:你回去之后,基于我们刚刚聊的内容,可以给我发个邮件。不用是正式 的方案,你给我写一个初版的想法和计划就可以。
如果你的下属职业化程度没有那么高,对他来说,写这么一封邮件可能有一点压力。
没关系,我给你准备好了一个邮件的模板,让你的下属照着模板填,发给你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