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无观复北清文学社散诗青春

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真智的显化

2019-01-16  本文已影响69人  水木心艺

        阅读中偶然在一公众号中看到文章《郑永年:男人需要饥饿感、疲劳感和孤独感》,文中有不少郑永年的精彩言论令人印象深刻。郑永年说,我觉得中国的不少学者既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西方。中国学术界对自己的研究比英国的还英国,我们的学术思想和评估系统,都比西方还西方。所以我一直说,中国的学术被殖民地化了。我们的学术不能照搬西方,更不能比西方还西方。要是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就没有自己的声音了。我现在有点使命感,要拿出时间做更多自己的研究。

        深以为然。同时我也好奇这位学者是谁,因为之前没有读过他的文章。如果我能见到这位学者,我可能会告诉他:现在中国已经有不少学者在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了,这样也许可以些微免去其对中国学术的未来走向的焦虑吧。从第一次读到学者江山的《法的自然精神导论》时,我就意识到了这部著作的价值,虽然当时刚学习了一学期的法学的我并没有完全理解书中的内涵。不理解而却能够认识到其价值,其实这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吧。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在能够让人拥有这种思维方式方面是很有优势的,我认为。多年以后,听到一位自称很少看书,甚至有很多汉字都不认识的“隐士”说:第一次读《法的自然精神导论》时,随手翻了一下,就意识到了这书的巨大价值。我非常理解,因为有同感他这就是汉语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氛围中的奇特现象。

       《周易》、《红楼梦》等著作都是汉语文化的精品,也正如我从电影《降临》中看出了一个有趣的提示,这让我明白了之前很多难以理解的现象,也忽然对汉字有了更丰盈的认识。影片中七肢怪的文字是图像,如果理解了这个图像,就可以看到过去与过去,也就是说这个文字是同时包含了过去与未来的信息的。我忽然意识到这其实就是汉字的特点,也忽然理解了《红楼梦》这部著作的精巧与高妙。完整的《红楼梦》其实就只有80回,没有什么所谓的遗失的后四十回,因为这80回已经把过去当下和未来都展示出来了,对这样一个汉语语境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而言,后四十回破坏了其美感,严重干扰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正如一次闲聊时,一位颇能给人以奇异的思维升华体验的学长说:一位朦胧诗诗人说过倾心于语言艺术的人对语言本身缺乏通灵和把握是致命的。是的,对汉字要有足够程度的通灵方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基因,才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传统文化中优秀精华的滋养。文化的本根隐匿在庞杂的或混乱或有序相互矛盾的复杂生态中,如何把握到本质——文化的基因和思维的逻辑,才是做学问要达到的境界,否则什么事情也不会有答案,在界的是是非非是很难有正确答案的。

        已故著名法学家韩德培在江山所著《互助与自足——法与经济的历史逻辑通论》一书前言里曾经指出:“法哲学这门学科在近代中国很不发达。现在大学中所讲授的,几乎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应该有经过中国人自己消化并创立的法哲学,中国法学才能屹立于世界法学之林。所幸现在开始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了。”记得当时在图书馆读到这段时,我如释重负,看来读不懂法学著作的原因并不是我愚钝,而是汉语语言环境浸泡下的我暂时没有理解西方的语言逻辑而已。

        记得刚到北京读书时,有机缘见到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当时讲的很多我都理解不了,只对《庄子·应帝王》中关于忽和倏的故事印象深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汉语语境中这样令人常读常新的小故事有不少,后来我反复看到这个故事,理解也越来越丰富,如今又看到这个故事,忽然理解了老师之前所讲的那些当时认为很抽象的言论。

        再进一步,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思维之优秀——能够由表及里,由近知远,由此及彼,由当下推测出未来。

        《周易·系辞下》中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天地宇宙,一人之身也;六合之内,一人之制也。故圣人者,由近知远,而万殊为一;古之人,同气于天地,与一世而优游。

        天地之大,可以矩表识也;星月之行,可以历推得也;雷震之声,可以鼓钟写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

        概言之:真智产生文化,文化的内涵是解释人类生存和宇宙生存的问题,一切文化现象都是真智的显化。


摄影:木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