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男人对谁都好,谁都夸他是好人,可妻子却饱受委屈和心酸
还记得《三十而已》的张志吗?他就是那个人人说好,人人都夸他是好人的男人。
王漫妮跟他相亲,尚未确定关系,他便自以为是地将双方定义为情侣。面对同事的误会,他也不做解释。
约会看电影,他不顾王漫妮的感受,兜一大圈去朋友开的影院看,只为了“光顾”朋友的生意,利用约会的机会与朋友建立“人情往来”。
也就是说,他根本不会区分,也没有意识要去区分私事和公事,都混在一起。也就是在他的意识里,个人感受,对方的感受并不重要,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只要自己的“好人”形象树立了就行。
刚开始,跟这种人人夸的好人在一起,会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仿佛自己捡到了便宜,但慢慢的相处久了,甚至结婚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承受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委屈和痛苦。
比如,朋友有事一叫,他就出去了,也不管妻子乐不乐意,也不管家里有没有事。因为在他心里,“群众”就是最重要的,他是属于大家的,要给大家树立良好的形象,宁愿牺牲家人的幸福,他也在所不惜。
王漫妮渐渐察觉到张志的这个特点,知道两个人不是同一路人,思想差异太大,三观相差太大,于是果断跟他说不合适。
果然没错,张志就急了,说什么大家都认为我们快结婚了,你突然就走,还约好了跟妈妈吃饭。
你看,他首先最关注的是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王漫妮是否真正喜欢过他,两人是否真正合适。
他在乎形象和面子远比一个人的幸福要重要。
当王漫妮给他打好人牌,不想得罪他的时候,张志又进行下一轮洗脑,他说人追求来追求去还不是为了追求物质,追求三餐温饱,有房有车,衣食无忧吗?
这话虽没有错,但这些并不是王漫妮想要的,与其说她不想要张志提供的所谓物质,不如说,她不想跟张志这个人一起生活。她能够预见的委屈和心酸,既然明知道会走上这样的婚姻之路,又何必让自己心不甘情不愿地将就呢?
所以,王漫妮唯一办得漂亮的事,就是拒绝张志,不合适的婚恋,及时止损,才是高明的抉择。
人的意识觉醒,没那么容易,有些恋爱和婚姻,明明已经出现了裂痕,出现了分歧,还要执迷不悟,一条道路上走到黑,到头来,换来的却是人生悲剧。
《无问西东》的刘淑芬,就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她嫁的男人许伯常,人人都说好,在学生眼里,他是好老师。在同事心里,他是好教育工作者,奖状贴满墙。在邻居眼里,他是个老实人,待人有礼,妻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只有刘淑芬知道,结婚这么多年来,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无性无爱无话,夫妻住在同一屋檐,仿佛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许伯常的水杯摔碎了,宁愿用碗喝水,也不会用妻子的。他在刻意划清界限,从物质到精神,分清个你的我的,不愿有什么交集。
刘淑芬给他洗衣做饭,将饭菜留给他吃,听不得妻子说“都吃完,别给我剩”,他二话不说收起碗筷就不吃了。妻子帮他洗衣服,他宁愿帮邻居倒水西瓜,他也不会跟妻子说一声辛苦了,也不会帮妻子倒点水。
刘淑芬混得还不如一个外人。
她心里说不出的苦,说不出的痛,她也有脾气,也有委屈,住在这个屋子里,她除了找自己的丈夫发泄,还能找谁?
就连n久没见面,不知内情的学生王敏佳也要插手他们家的家事,也要站在许伯常这一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责她。
她有什么错?为什么混成了这么孤立无援的境地?
唯一的错就是嫁给了许伯常,当初不该用自己的工资支援他上大学,供出了一个白眼狼。
恋爱的时候,许伯常承诺跟她过一辈子,相约到白头,可是,等到许伯常上了大学后,他就变心了,单方面悔婚,也不给任何理由。
刘淑芬当然不甘心,她一心一意爱着他,才会无怨无悔地供他上大学。许伯常以为刘淑芬不离婚,是贪图他的那30斤口粮,要是把他打死了,就没有口粮了。
却不知道,刘淑芬虽然用手打了他,外人也看见了,人人都觉得她是泼妇,却不知道,许伯常用更残酷的暴力“打”了她,这便是冷暴力。
但凡许伯常给一点关怀和温情给刘淑芬,至少站出来解释匿名信是怎么回事,也不会间接害死了王敏佳和自己的妻子。
许伯常就是个懦夫,只会一味逃避和冷漠,空有一个虚伪的“好人”空壳,实则还不如一个人人看得见,有血有肉,有脾气的糙男人。
刘淑芬对许伯常从索取他的关怀到绝望,是在王敏佳被打死之后,她以为自己害死了王敏佳,害怕极了。她多么想听一句许伯常的安慰,可那已经是奢望。于是纵身一跃跳进井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往后余生里,或许人们谈起刘淑芬,多半会说,是她自己跳井死掉的,不是丈夫杀的。
可又有谁知道,这样的悲剧,却是许伯常一点点逼出来的。
所以说,尚未结婚的女人们,结婚前一定要睁大眼去考量,是用心去体会,别用耳朵去听,别人都说好的男人,未必就是真的好,未必就能带给你幸福。
一个男人,会对所有人好,未必就一定会对你好,因为他的爱太泛滥,是装出来的。但一个男人会对自己的妻子或女朋友发自内心的好,他一定会能力所及地帮助别人,他不需要装,不需要立人设。
-end-
【深情解读】:一个有深度、有态度、让你更幸福的专业自媒体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