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心理

《恶意》| 真实的人性,有无数可能

2020-05-21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尚Aurora

作者:太猪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

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这是东野圭吾的《恶意》封面上的一句话。

这本书大致讲了野野口(儿童文学作家)杀害了“朋友”日高(畅销文学作家),警察加贺调查其杀人动机的推理故事。

读这本书时,很明显的感觉到有两条线索:野野口的手记和加贺的独白。

在加贺发现疑点,搜查了野野口的住处后,证据被找到,野野口被带走。但故事到这并没有结束,相反,这只是一个开始。此后的章节围绕着加贺调查野野口杀人的动机徐徐拉开了帷幕。

野野口和日高曾是同学。

小学时,野野口经常不想去上学,日高便每天去他家楼下喊他,督促他,还带着他去向老师道歉。

但野野口背地里却向两人共同的朋友说日高的坏话,讨厌他的口吻不自觉地流露。

初中时代,野野口被一个叫做藤尾的家伙欺负,是被校园霸凌的对象,正直的日高站出来拯救了他。

他们成了大人们眼里的好朋友。但事实是,野野口向藤尾说了许多关于日高的坏话,导致藤尾对日高深恶痛绝,欺负的对象转移到了日高身上。

日高因为坚持反抗藤尾,被他们一伙人变本加厉的欺负,而这次,野野口因为害怕违逆藤尾重新过受尽凌辱的日子,加入了霸凌日高的队伍。

升入高年级后,因为种种原因,两人不再来往。

多年后,早已步入工作的两人再次见面。一直想成为作家的野野口主动拜访了先一步成为作家的日高。

经历了背叛后的日高,仍大方地接纳了曾经仇视自己的野野口,并且替他介绍出版商,让野野口能在儿童文学界立足。

不管对谁,日高都无比亲切;而野野口,只是为了利用日高成为作家,短暂地与他和好。

那么,野野口为什么杀人?

随着双线的一点点地推进,杀人动机被一次次推翻,情节反转了又反转。到底,真实的杀人动机是什么?

是恶意。人心底深处蛰伏着的恶意。

日高的恩德与优秀让野野口陷入自卑与忌妒的泥潭,无法自拔,越陷越深。野野口对日高这个恩人,不但没有半分感激,反而萌生了恶意。

加贺说,“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

野野口费尽心思编造自己被日高逼做影子作家,让日高死后世人同情的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而被害人日高遭人唾弃是他的动机。

真相就是由各种原因交杂在一起,野野口从初中时代对日高的不爽,成年后对日高作家职位的羡慕,但追根溯源是人性,人心底的恶意。

原罪被放大,总有一角照出自己

这样“农夫与蛇”的故事,在《追风筝的人》中也出现过。

阿米尔和哈桑,一个主,一个仆。

虽然身份差距巨大,但两人一起长大,喝同样的母乳。

哈桑从来都把阿米尔当亲哥哥对待,而阿米尔却疯狂的针对着哈桑。

哈桑这个仆人的孩子甚至更得阿米尔的父亲欢心,因为哈桑是他的私生子。

父亲疼爱哈桑,阿米尔嫉妒;父亲赞许哈桑,阿米尔嫉妒;父亲对哈桑流露满意的眼神,阿米尔也嫉妒。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而父亲却偏爱哈桑,这也是阿米尔恶意的源头所在。

阿米尔会在打水漂时没有哈桑打得多,就故意只让父亲带自己出去玩,把哈桑留在家里。

阿米尔污蔑哈桑偷了自己的表,哈桑承认了。

父亲的朋友带孩子来玩,阿米尔从来不愿喊上哈桑。

阿米尔读书给哈桑听,故意刁难不识字的哈桑。

因为嫉妒,阿米尔一次又一次地伤害了哈桑。

这就是人性,不用去深深剖析,不知不觉就从心底蔓延开来的恶意,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隐藏的人性,真实的人性没有感情,无关道德。

东野圭吾说:“恨不知所起,深入骨髓,是最冷的人性。”

或许,每个人都心怀着你自己所不知的恶意,在某一刻如同洪水猛兽般喷薄而出,无可抵挡。

巧妙伏笔,引人入胜

作为常用的叙事方式,手记体历来深受推理作家的喜欢。

野野口的自白和加贺的手记都分别以第一人称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的让人感觉深处其中,十分有代入感。

所以从一开始,读者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东野圭吾布下的误区迷局。

书的开篇,描写了一个故事:日高用有毒的肉丸将邻居闹腾烦人的猫给毒死了。

这件事一开始就让所有人都主观臆断,先入为主地认为日高是一个阴险狠毒的伪君子,小人。顺理成章地有了下午野野口手记里交待的日高逼迫他做影子作家那样龌蹉的事。而忽视了野野口的真实作案动机。

野野口借助了这一点,把自己包装成受欺负的好人开始反抗,而日高则成了那个毒猫的坏人。

不似激情犯罪那样,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在铺垫,在烘托,不仅把加贺警官引入了误区,也完完全全把读者,或者说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摸的一清二楚。

我读的时候,一开始也以为野野口是个可怜的人,被欺负的人,值得同情的人。不得不说,手记体很好的让人被野野口编造出的思路牵着走,不到最后真相随时可能反转。

野野口借助了这一点,把自己包装成受欺负的好人开始反抗,而日高则成了那个毒猫的坏人。

还好,最后加贺跳出了圈套,捕获了真相。

这么简单的一个圈套却极为高妙,也因为它捕捉到了一个真理:

人们很愿意去相信这世上没什么永远的好人,好人变坏是很有可能的,而这也恰恰决定了人性的多样面。

东野圭吾将人心一层一层的剥开,将人性剖析,将放大了千万倍的恶意双手捧着,呈现在你面前。当恶意弥漫,扩散的有如病入膏肓的癌症,肆意迅速。

不爽,嫉妒,偏见组成了野野口的恶意,那其他人的恶意呢?

《恶意》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同样适用于这世间每一件黑暗的事情:

真实的人性,有无数可能。

经典摘录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 引自第201页

人性中的恶意: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负面能量,让人寒毛凛凛。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实现了我的理想,我恨你优越的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痛苦的时候要假装快乐是很困难,但快乐的时候要假装痛苦却好办。

—— 引自章节:加贺恭一郎的记录

仔细一想,你当时所承受的最大暴力,就是被迫成为那场暴行的共犯。

—— 引自章节:加贺恭一郎的阐明

当时,那个欺负人的主谋曾说了这么一句经典台词:“我就是看他不爽。”

—— 引自章节:真相之章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

—— 引自第64页

如果你有《广辞苑》,不妨查查看。那里面是这么写的:抄袭,擅自使用别人的部分或全部作品。喏,你听得懂我的意思吧?未经许可的使用才是抄袭,如果不是就不叫抄袭。“

—— 引自第164页

东野圭吾,日本著名作家。

1958年生于大阪,直木奖、推理作家协会奖、江户川乱步奖、本格推理小说大奖等日本重要文学奖项得主,出道20余年来作品逾60部。

早期作品多为精巧细致的本格推理,随着写作功底浸润日深,涉及领域也不断延伸,对社会现象的剖析日渐精微。后期笔锋越发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情节跌宕诡异,故事架构几至匪夷所思的地步,擅长从极不合理之处写出极合理的故事,功力之深令人瞠目骇然。

注: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本平台所使用的图片属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存在使用不当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

原文转载于公众号【爱尚书廊】,更多书籍推荐请在公众号往期内容查看。欢迎各位朋友们投稿,稿费优厚,详情参见【爱尚书廊】:投稿须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