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心解:
佛陀说: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过失,甚至罪过。自己不知道发生的过失或罪过,不知道悔改;更有甚者,自己知道自己发生的过失或罪过,却又覆讳遮掩,那个真如本性就马上如微弱的烛光行将熄灭。过失和罪过就会如同万水奔流入大海一样,渐渐变得深广。如果一个人有了过错,能够“日三省吾身”一样回观自己,了解并觉知为过错,从而改恶行善,那么罪过自己就会消弥。如此点点滴滴的觉知,就像生病后出汗,身体会渐渐痊愈一样,我们“幽微难明”的真如本性,就会渐渐显现出来了。
备注:
1.关于忏悔:
乃佛教语。梵文 ksama,音译为“忏摩”,省略为忏,意译为悔,合称为“忏悔”。佛教规定,出家人每半年集合举行诵戒,给犯戒者以说过悔改的机会。后遂成为自陈己过,悔罪祈福的一种宗教形式。引申为认识了错误或罪过而感到痛心,决心悔改。然而忏与悔还是稍微有些不同。
何为忏
忏者,迁其心魔。从前所行十事,一一检视迁善,不复覆遮本心,是为忏。
何为悔
悔者,知非知止,铭记于心。过去犯下的过错,由不知到知,由知到止,由止而后诫,是谓觉悟。诸恶行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忏悔的五要点
1、忏悔要有惭愧羞耻之心,要真正知道自己错了。
2、忏悔要相信因果报应,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肯定会得到相应的果报。
3、忏悔是要在我们发现错了之后立即忏悔,不能等以后再说。
4、忏悔不是忏完就完了,忏悔最重要的就是“未来之恶更不敢造”,没有这个心不能称其为忏悔。
5、忏悔要以佛法僧为对象,如果不能及时忏而悔,如果不能铭记于心,更不敢造,寻求佛法僧众的支持是可行的。
2.关于祷告:
基督教里的忏悔分两部分,祷告偏重于“忏”,忏悔偏重于“悔”。
在马太福音6章(9~13节),是耶稣教导门徒祷告的样子,没有总忏悔文。在约翰一书1章(5节)“神就是光,在他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8节)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9节)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在约翰福音4章(24节)。神是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
后来为了方便大家祷告时更清楚一些,规定了这样的祷告词:
亲爱的天父:籍着你的话语,我看清了自己的真相,发现了自己是个无助的罪人,而你是伟大的创造者和救主;籍着你的爱和救恩,我今承认自己是个罪孩,并愿意悔改接受您做我一生的救主,恳求您赦免我一切的罪,用宝血洗净我;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祷告,阿们!
实际上,圣经里不安排祷告词或忏悔文是对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境遇不同,即使做了同样的事,内心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反映出的善恶观也是不同的。祷告太过笼统划一,达不到“忏”的目的,如果能够具体到自己的行为和想法并且能够臣服和铭记,效果会更好一些。而忏悔的部分是由于不能自力而为,需要向神父自申罪状,以期得到外力支持而达到止恶迁善的目的。
总的来说,本章重点在于劝人忏悔改过,轻微的自我迁善,过则改之;严重的自申罪状,藉由有德之人协助而改之。
——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