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其实你没那么渴望自由
N年前看的片子,当时只是粗浅地追了剧情,并没有沉淀探究。在最近两年有了更多生活经历后,反反复复竟然看了十遍以上,大部分时间是在夜深人静,一个人独自在昏暗的灯光和暖暖的咖啡下,周围一切干净安静,越来越读懂了“救赎”。对于这样一个热门的电影,再想要抒发一些个人的喜爱之情,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所以就索性说说我对这部电影的最直观感受。
1.自由
Andy一开始因为涉嫌谋杀妻子而被判入狱,但是没有像其他犯人那样焦急挣扎希望尽快摆脱狱中困境。他时刻冷静,也许是因为一直有着自己步步为营的信念做支撑。随着Andy日复一日地利用身边各种资源来开始进行自己打通隧道的计划,整个剧情不断刷新观影者预期。
人在本性里都是渴望自由的,但受制于日常种种束缚,不得不低头于茧缠般的现实。一些人甚至大部分人最后在某个时段都几近放弃了远方,就像剧中人物Brooks一样,一开始痛恨狱中体制,到最后离不开体制,甚至觉得监狱就是自己最后的乐土。当得知自己被假释,竟然通过弄伤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
自由,对于温水里煮青蛙的人来讲,只是一个自己用来幻想用来给别人讲故事的映像。这部分人一生也不会狠下心来追求本来应该赋予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一定是身体所处环境之自由,也可能是精神之独立,知道自己始终存在的意义并且能够自我认可。
Andy在狱中长达近二十年的生活,竟然做到了保持内心对自由极大的满足感。我始终不会忘记剧中一幕,在同狱友一起修屋顶的时候,Andy为同伴争取啤酒喝,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舒服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
当一个人懂得自由,就理解了内心的幸福是靠什么衡量的。不一定仅仅是远方,也许就是眼下一点点卑微地争取,用尽全力向生活索要的时候,一方面是拼命挣扎,另一方面是兑现欲望后的平静。
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越是有希望的东西,越是折磨身体,考虑人性。每当狱中宵禁,长夜漫漫时,Andy总是一个人对着那面贴有女明星海报的墙壁发呆思绪万千。最后所有人都料不到,也就是这壁墙,最后竟然是Andy越狱的通道。如果不是出于对自由强烈的渴望,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长达十几年的坚守和守口如瓶的谋划。
2.毅力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是不可能的”,习惯了不再接受奇迹,习惯了习惯。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Red每次听Andy略带得意地描述自己出狱后的生活,就总是觉得Andy是在痴人做梦。没想到,银行家出身的Andy竟然可以靠着一根小小的锤头,每天坚持挖隧道,通过监狱图书馆研究这种石料及土木结构,再利用化学反应进行加速度挖掘。如蚁般坚持。
其实,剧中反复映射,Andy一直在靠超常的毅力战胜体制,甚至最后彻底推翻体制。不管是在囚犯放风期间跑到广播室反锁自己,不顾狱中纪律约束播放爵士音乐,还是最后在帮监狱长偷税漏税时自己暗自做了一本账本以备未来揭穿丑闻,Andy始终在一步一步地挪向那个通往自由的方向,每往前走一步,其实都付出巨大代价,比如被殴打、被囚禁在暗室一个月。但在这所有的行动之下,仅仅靠一时的爆发力,是不足以支撑将近二十年日复一日地坚持。
在狱中,Andy把自己人性中的锋芒,野蛮粗暴的一面,统统隐藏在体内,凝练成几近沉沦但仍然坚持理想的信念。一开始,面对狱中的黑帮和贪婪的监狱长,他也硬碰硬,直至慢慢发现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必须顺应体制。去掉獠牙的他,表面看起来柔弱不爱惹事,但慢慢的,监狱里各种帮派和机构都离不开他。这就是Andy最有智慧的地方,要想逃出去,必须让这个体制离不开他,必须学会驾驭自己的焦灼,用毅力内化成理性和坚持。
最后,Andy赢了,他战胜了肖申克的石墙;他战胜了他自己;于是,他战胜了一切。
现实中,我们悲哀的,不是不能争取到自己梦想的实现,而是过早地臣服于现实的压力。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活下去的理由理应是为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