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他就说:“夫妻相亲相爱,和谐到老,要儿女何用?”
01
说这话的人是老宣,他可是正儿八经的民国时期的情感专栏KOL,被誉为大众情感指路人,绝对是一位有见识的高人。
他常年在报纸上为各类情感漫画写专栏及快论,因言语犀利,说人话、接地气,深受读者的喜爱。
后来架不住读者的强烈要求,老宣出版了专栏合集《疯言》、《乱语》,结果洛阳纸贵,一书难求。
他本名宣永光,曾是个老师,朋友们都叫他老宣,这也就成了他的笔名。那个时代,能靠写稿养家糊口的人还写出名的人,穿越时空,今天我们还能知道的人,着实不多。
他的很多观点让人有惊叹之感,仿佛他穿越了时空,到现实里走过看过,又回到过去,书写而成。
当然,他也有一些观点,有自己时代的局限性。不过,正因为这些瑕疵,我们才敢相信,这是已故老宣的遗作。
比如说,今天用作标题这个观点吧,老宣完整的表述是这样的:
“夫妻若能相亲相爱、和谐到老,要儿女何用?夫妻若势如冰炭,不相和谐,要儿女何用?儿女小的时候,不过是开心、解闷的东西而已。”
这句话的前半段,有惊人的智慧。
难道老宣早在近百年前,就已经看出来,这世间夫妻关系,总被育儿关系改变了最初航行的方向?
原本夫妻两个因为相恋、相爱组建了家庭。可生儿育女之后,关注彼此的重心,一下子就从对方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要不然,今天为什么妈妈们喜欢集体吐槽?频频出现“丧偶式育儿”或者“诈尸式育儿”的抱怨?
这当然是,妈妈们大多承担了养育孩子的重任,在持续付出的过程中,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更好。
而大多数爸爸,基本上没法参与到这种教养和亲密感中。准确的说,甚至有一些爸爸,根本没有机会来参与养育。
莫名其妙,他就变成了站在妻子和孩子另一方阵营的角色。
其实,爸爸也很委屈。
02
我的一位女性读者,跟我分享过自己和儿子的相处模式。
因为她的丈夫从军,事业发展很不错。两家的老人年纪也比较大,没有精力承担养育孙辈的重任。
全家商量,让妈妈放弃了此前在知名国企的工作,专心在家当个全职妈妈。
这个妈妈育儿非常投入,和儿子的关系也特别好。
两个人总是分享各种秘密,每天睡觉,儿子都会抱着小枕头跑到妈妈这边来,和妈妈一起睡。
而爸爸的性格相对内向,加之职业特点显得比较威严,从儿子懂事开始,就很害怕爸爸。
每次爸爸回家,儿子都会变得小心翼翼。时不时还悄悄的问妈妈:“爸爸,怎么还不走呀?”
一般的妈妈可能一笑了之。但这个妈妈一下子就感觉到了,自己过度大包大揽,反而让儿子跟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感。
这个妈妈还专门去学习了亲密关系的课程。为了改变这种丈夫无法融入家庭生活产生的距离,这位妈妈选择,带着儿子去了爸爸工作的城市。
她一有机会,就让儿子和爸爸在一起。表面上看,她失去了更多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机会。但对孩子的成长来讲,则更为有利。
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丈夫的性格也比以前开朗了很多。对家里的各种事情的在意程度,也比之前更加细致。
现在她儿子读高中了,对于报考专业和梦想从事职业方面的事,会跟爸爸商量。
而和妈妈相处,更多是在生活上,主动关心妈妈,常和妈妈聊一些学校里有趣的人和事,甚至是一些社会新闻和明星八卦。
这位读者回想起自己家育儿之路的过程,自己无意放下对孩子高度集中的养育权,最开始也经历过各种纠结,有时甚至和丈夫的育儿观完全不同。
但她有幸选择了和丈夫站在同一阵营,对丈夫在教育中的不妥之处,她选择了背着孩子,两人沟通。
尤其是父子发生冲突后,她总会选择在孩子面前,劝慰儿子理解父亲苦心,做父子情感的粘合剂。
正是因为她的这种情感上的主动“后退”,在情感沟通中,给父子留足了空间。
不仅有效修复了儿子童年时那段时期,父亲不在家的缺失遗憾。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她自己和丈夫的相处模式也是融洽。
不太可能出现孩子离家后,夫妻两人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
有时,后退就是为了更好前进,给自己和家庭更长久的幸福。她真是一个有智慧的妈妈。
03
对亲密关系来说,夫妻两人关系的重要度应该排在第一位。只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
可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没活明白,总是把养育子女,放置在夫妻关系之上。
很多夫妻感情变淡的时候,不是积极的寻找解决之道,而是把自己的情感,从对方身上转向孩子。
这种结果最大的问题,就是夫妻一方长期会被忽视,无法融入家庭生活,游离于家庭之外。
而夫妻一方和孩子结成的同盟,也会因为孩子长大成家后无法轻易地划清边界。
尤其是一些母亲,长期和孩子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在家庭环境中,占主要地位稳定的“联盟”。
习惯了这种依赖之后,潜意识里,会为了确保自己在家庭中的“主角”位置,以冲突的方式,转移到未来子女小家庭内的“婆媳矛盾”或是习惯性指责女婿。
最终让子女新组建的小家庭也不安宁。
而自己也因为长期跟伴侣的疏忽,没有共同语言。
更糟糕的是,夫妻中的一方,如果在家庭内长期无法获得认可和爱,还可能转移到家庭以外,去寻找新的爱,来填补这段感情的空虚。
可能在真正失去伴侣时,有些人才会感到痛苦不堪。
民国情感KOL老宣,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夫妻若能相亲相爱、和谐到老,要儿女何用?夫妻若势如冰炭,不相和谐,要儿女何用?”
曾有网友在网上公开提问:“经常秀恩爱的夫妻,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点赞最高的一个回答是:“我爸妈就这样。我表面上委屈,心里却很甜蜜。”
可见,在家庭内部,只有夫妻关系高于子女关系,才会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氛围和家庭环境。
04
老宣后半段话,关于子女的描述,直率到让观者沉默。
我也是在那一瞬间,体会到老宣说这话时,是一种过来人体会到子女长大后给自己的心理落差。
这种更复杂的情感,让他通过主动把儿女物化成“东西”,降低对长大后子女的“关注度”,减少一种情感的牵挂。
某种程度上讲,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终究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在有效养育期,用心陪伴孩子,看着小孩子,能开心、解闷就够了。现在,他们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他们也应该以自己的家庭为重,把夫妻关系放在首位。
对于年老的夫妇来说,更加重视关照彼此。子女则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履行妻子或丈夫的责任,幸福生活。
这才是幸福的代际传递呀。
老宣这么说,真是一个智慧的人。
同时代的读者,曾这么评价他:
“老宣疯话,可称人生格言。不佞每日读罢疯话后,不独郁结之气顿觉舒畅,即乏味不开之食量,亦增白饭两碗”。
“每读快论,有如多年积痒为之一搔。”
可见老宣文字的魔力,以及对读者产生的直接影响。
好羡慕活得如此明白通透的老宣,羡慕他带给读者的喜悦和力量。
感谢现在看到,依然受益良多。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