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真的不贵了
首先我们来对万科的价值进行毛估估。根据万科的财务特点,全年大部分利润在四季度结算,因此通过计算全年利润÷前三季度利润,能够大致推测全年净利润。根据过往数据,这个比值在2.4~2.6之间。
2019年前三季度利润182亿,保守估计全年利润为2.40×182=436.8亿。对应3100亿的市值,万科的市盈率只有7倍左右。目前万科的动态市盈率和市净率都在10%附近,这还不是一眼看得到的优秀,一眼看得到的低估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视而不见?
那我们再来简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如此低的估值?首先这是整个地产行业的普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地产行业的估值很难,每个公司有那么多项目,又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段,很难对公司的价值进行准确估算。既然很难估,那就给一个偏低的估值吧。
然后地产行业财报上的OCF常年为负,又让很多不了解该行业的人以为公司每年大把大把赚的都是“假钱”。再加上地产行业又是高杠杆,这门生意又被扣上了一个“高风险”的帽子。再叠加政府的各种政策打压,因此地产行业里的公司在市场中几乎都是极低的估值。
哪怕没有估值的提升,万科这些年凭借自身业绩的不断增长,依然给投资者带来了极好的回报。可见市场偏见往往又是价值投资者最好的机会。很多人会说,宝能系正在大幅减持万科的股票,现在买入很容易被套住。就像巴菲特说的,等到知更鸟报春的时候,春天早就快结束了。如果不是这些利空因素的存在,市场又怎么会给这些好公司这样好的价格呢?
市场对房地产有很多负面的观点,今天就简单说一下。对于地产行业极端的看空观点无外乎就是地产行业的泡沫会破灭。很多人会拿地产行业的租售比来说事,试图证明地产行业的泡沫有多大。虽然现在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租售比只有2%,放在股票市场上,也就意味着高达50倍的市盈率。
但是我们看待房子的价值绝不是一个租售比就能衡量的,对于房子来说,它给我们带来的居住、户口问题、便利的交通、丈母娘经济、学区的福利、城市服务、家庭的温暖等等属性,都是房子价值的体现。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只能通过摇号才能获得购买权,可见市场的需求是不存在问题的。
有的人会拿出美国08年房地产泡沫来对比于今天的中国,其实这两个本身就完全不一样。我们从《大空头》这部经典的电影中可以看到,08年甚至一个普通人不用贷款都可以买好几套房,他们也不是为了居住,就是为了坐等房价的上涨。当时美国的房价完全就是被各种金融机构以及两房给推上去的,很多人是没有还款能力的。
而反观我们当下的中国,30%的首付,二套房首付比例会更高,人们都在辛辛苦苦的努力还贷。有过买房经验的人都知道,其实大多数人,只是在购房前几年还贷压力会大一些。过个几年,随着收入能力的提高,还贷压力就会小很多,并没有出现大部分人还不上贷款的危机。
况且如果房价真的出现暴跌,那么银行、保险这些行业也会失去核心的抵押资产,那相应的整个中国经济就会遭遇重挫。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冲击,你又凭什么能置身事外呢?所以不要老是用这种极端的情况去吓唬自己。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市场的普遍担忧,认为即使房价不会暴跌,目前地产行业已经15万亿规模了,未来行业的增长空间又有多少呢?虽然行业空间没有多少增量市场,在未来甚至还会慢慢向下回落,但这并不影响其中地产龙头的业绩增长。
在整个地产行业进入门槛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拥有低成本拿地优势、低的资金成本和优秀的项目运营能力的龙头企业,会占有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在10万亿的行业空间里,未来10年出现千亿净利万亿市值的企业,几乎就是确定性的事件。在行业几乎不增长的情况下,19年几家头部的房企销售金额同比依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在这个行业中会出现更多的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机会,龙头企业强者恒强的逻辑会越来越明显。
这几天在瘟疫的影响下,万科又出现了大幅的下跌,很多人会认为地产行业都已经这么难了,出现这种行情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赶紧割肉离场。而有些人却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这两种反应到底哪一种对?
其实我们稍微想一想,虽然很多人期待地产行业春节期间的销售小高潮,指望着外地打工挣到钱的人回乡购买房子。如今疫情的影响会严重影响这两个月的销售数据。但是情况真的有那么坏吗?这些原本有购房的需求,最多就是把自己购房需求推迟到半年后,或者一年后。瘟疫迟早会过去,这些原本就有的需求也一定会重新释放出来。那么市场出现这种非理性的下跌,我们到底是该恐惧还是该贪婪呢?
讲道理容易,真正在极端的行情下克服人性的恐惧很难,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说“知道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