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艾米丽》一个女孩的自我超越
故事开头就很美,一个浸泡在水中的女孩在讲述她的的父母,童年,家庭和生命哲学,这些本来略带沉重的话题却在水波中轻轻的荡漾着。
她的诞生使她的作家父亲领悟到了一些新观点,并且凭借这些观点被主流市场所接受,尽管这些观点在我看来鸡汤味比较浓,但为了讲述这部电影我们暂时把这些观点搁置。艾米丽在作家父亲的影响下慢慢长大了,她有丰富的心灵世界和细腻独特的精神情感,成了同学中的异类,但她的作家父亲小心翼翼的培养和呵护着她那与众不同的一切,珍惜她的灵气和才华,用阳光和温暖怀抱着她,这个作为她心灵导师的父亲是她生命的源始和本根,是她赖以存在和成长的大树,总之,她的童年幸福而充实,一切都很美好。然而一场车祸夺去了母亲的生命,父亲在这场打击下消沉了,同时被他脑海中的理论所折磨着,终于这个哲人发疯了,是尼采式的发疯。疯了的父亲被送到了精神病院,而小艾米丽失去了心灵和情感上的依傍,她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老师和同学都理解不了她,虽然她养父母对她很好,但她感觉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了,在闷闷不乐和特立独行中封闭在自己的世界当中,日夜思念自己的父亲。一个叫艾马丁的少年被她的独特气质吸引了,并同意帮助她一起去去解救她的父亲,解救那个疯人院中的哲学家,二人从开车艾马丁奶奶家的“经典”汽车,踏上了两个孩子的不凡旅程,在充满青春浪漫气息的氛围中,两人之间有一种朦胧的情感在发酵。
当艾米丽从疯人院院长的口中得知父亲已经离开,并且是自愿留在疯人院的,艾米丽愤怒了,她感到自己被抛弃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父亲抛弃了她。于是她决定回爷爷的故居等待父亲,当她等到了父亲并从父亲那里证实了院长所说的话,艾米丽终于崩溃了,她跳入了海水中,沉到水底,就像影片开头那样,在水中感悟和思考,这幅画面无比的美丽。水面上是耀眼的阳光,水底是黑暗和阴冷,是站出来存在还是沉沦?艾马丁奋不顾身的跳入海水中捞起艾米丽,就像一道阳光穿透海水并了艾米丽的心灵,那个作为孩子的艾米丽,进入到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她摆脱了对父亲的依存和留恋,那是她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留恋,是她对过去的自己留恋,是对自己生命某个阶段的留恋。就像一粒种子冲破厚厚的土壤,挺立在了大地上,从湿润温暖的地平面下成长了起来,这是种子生命的内在逻辑,是生命的自我完成。一切都在阳光海滩上明朗明快了起来,她收获了爱情和更深沉层次上的亲情,她进入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但不是顿悟式的,而是层层的铺垫和展开,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实自然,就像花朵的绽放。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少女成长的故事,但没有一点国产电影的那种矫情和做作,如同午后的微风轻轻吹拂。
影片借艾米丽之口,探讨了一些生命终极问题,但一点都不沉闷和严肃,反而带着一股少女的青春和清凉气息,因为归根到底,这无非是一个十几岁女孩的哲学,在海一样的梦幻中显得灵动,在刺目的阳光中让人感受到温暖。影片在艾米丽的寻父过程中展开,如同西方境域人们寻找天上的父一样,天上的父为他们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和终极关怀,当尼采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人们产生的虚无感和无家感带来的精神危机让无数人焦虑不安,院长那个柏拉图洞穴的比喻,象征什么呢?是那位艾米丽的哲人父亲也无法告诉我们的,人生终究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不是哲学问题,没有一种先验的人生意义现成的摆在那里等待我们去顿悟,我们只能去存在,自己去筹划构建自己的人生意义。童话故事的幸福是因为故事的戛然而止,公主和王子婚后会不会吵架呢,会不会出轨呢?难道这种幸福不是建立在王子所拥有的优越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么?难道这种爱情不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格化符号之上吗?本片其实也有这种理想主义和青春偶像剧的味道,但却并不片面和浅薄,因为影片是很主观的,只是一个少女视角的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本片的浪漫就成了一种合理的因素,她带着少女专属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其他都不重要了,艾米丽和艾马丁的感情能不能长久呢?她还会不会遇到新的人生问题呢?这些都不重要,因为重要的只是这个过程。国产电影没有女性主义电影,即使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电影,大多数也不过是女性的爱情电影。而本片子中艾米丽的爱情并不是主要的,只是一个象征,艾米丽并不期待白马王子的解救,并不被动的等待爱情之光的照耀,她个性而自尊,她意志自由,她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实体,她并不在一个附属和屈从的地位,她主导着自己生活中的一切。本片是女孩的成长电影,当然有爱情因素,因为爱情本来就是女性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本片里,爱情并不是主线,只是一个陪衬,重点是女孩走出对过去自我的留恋,像千寻那样的自我救赎,自我完成,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