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我对“祖宗”,有点看法

2017-10-22  本文已影响65人  异声

记得之前看过一档相亲类节目,其中有一个男嘉宾自称是梁山好汉林冲第七十六代传人。然后嘉宾便故意逗他:嗯,七十六代,按二十年一代人算,那得是一千五百年前的事了,可按照《水浒传》写的,林冲生活在北宋末年,距离现在不过几百年,那你这七十六代,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另外一个评论员又说:《水浒传》里,林冲娘子还没生子,就被高衙内逼死了,林冲后来又没再娶,怎么又有了您呢……男嘉宾被问住了,吱吱唔唔,抓耳挠腮,说不出话来。我想,他大抵只是觉得这“七十六代”比较好记,不至于在别人面前提及此事时,说不上自家之文化已传承几代罢了,况且这事不能在每个人面前说的不一样,至于是否与书中记载有所出入,他或许根本没在意过。

或者说,他根本没想到会有人去推算这个时间的,生活中可能更多的人在得知他是“林冲之后”时,也只是附和一下罢了,不知各位读者怎样看待,于我而言,林冲是否真实存在,是否真的有后,尚且不表,但你的祖先当年是如何神勇智慧,就实在不与我何干了,

即使你真的证实祖先的基因完整的存在于你的体内,而你又无法将这份“优势”和“荣耀”体现出来,又有何用?

生活当中,类似的事,却是屡见不鲜的,尤其是近些年,突然便开始流行重修“家谱”了,随之而来的“尴尬”,便也能够想象一番——很多人,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其祖先是谁,祖籍何处,只知道大抵是与自己同姓,名讳等等也都无从考证。这便怎么是好?聪明人便从史学,传记开始搜索,将一些自认为足够“耀祖”的名字,捡出来,以后便是其“子孙”了;跟风者便从这些史料中再抠出些“耀眼”的名字,将其事迹熟读于心,以后,便也有了“祖宗”;盲从者也想找找,却发现“好”的已经被别人挑走了,总不能相隔万里,却是同个祖宗,倘若将来想要“认祖归宗”,又不免尴尬。怎么办?只好从名著中找了,挑些“气派”的,便是他的“祖宗”;而从名著中找到的祖宗,虽无法证实其可靠性,却有一点是好的——不用熟记“祖宗”的事迹,向别人一提,大约也就明了。笔者有时想,如果再有人想要个大名鼎鼎的“祖宗”,是否该从《西游记》里找?孙大圣是怕是找不得了,吴承恩早就把这条路封死了,而吴承恩本人却又不缺“子孙”,那只好找那些里边“叱咤风云”的“人物”了。。。到那时,笔者应该会笑着听这个人跟我炫耀了,同时也很好奇,会是怎样的“兴衰史”。

可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明明存在过并有后的大奸大恶之人,却很多早已“断种绝后”,其后人也同很多真实的“家谱”一般,无存考证了,怕是真的存在着的,可以考证的,也“无从考证”了。所以,我们鲜见有人自称是“赵高”的子孙,“秦桧”的直系。

这是为何?原因很简单,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而已,愈是家境生活不如意者,其“祖宗”便愈“身名显赫”,而总归是在他无从考证的时候,家道中落,落得今天这步田地,而后便是一阵唏嘘,身边的人,也是跟着唏嘘,这场“表演”也就圆满了。将自身境况的不如意推置于其他因素,是国人一向喜欢的套路。

人就是这样,当自身境遇与他人落差较大时,便需有某样事物是旁人只能“钦羡”而终不能得的,所以,“祖宗”和儿女的“特长”便被赋予了这个作用。

由此,有些现象出现的缘由,大抵与之同出一辙,甚至较之更甚:山东阳谷和临清二县,打造“西门庆故里”,使得《金瓶梅》文化之争几成山东的“内战”。阳谷修建出西门庆经营的产业,如生药铺、盐铺、当铺和绸缎庄等一应俱全,另外还有潘金莲手工艺品、西门庆绒布等特色旅游产品,狮子楼本是西门庆丧命之地,可阳谷却将其改造为西门大官人的浪漫之地。而临清,也自然不甘示弱,按照《金瓶梅》的描写,建设西门庆以及他的妻妾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宅院,打造一个“金瓶梅”式的大观园。。。

笔者认为,缺乏什么,便会去倡导什么,也便会去“争抢”什么,如此大张旗鼓的争抢并且捏造这段“西门大官人”的风流史,实在是可以窥探出这两个地方可能真没有什么历史记载着的“大事件”发生,予以纪念,只得靠这些无法证实的“事实”,去打造其品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当地领导的“警觉”还是“盲从”和“误导”?

无论是聊以自慰的“祖宗”也好,为谋发展的“手段”也罢,笔者认为,与其如此的争夺,还有更好的法子: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你终将成为可以“考证”的,你的子孙的祖宗;在自己的职位上做出真正惠于百姓的实事——因为,当下所发生的事情,便是将来当地发展至如何的“考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