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天共创编辑室优秀作品荟萃武侠江湖

59、巾帼情与志【洛河源家事】

2023-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亚宁

康全功一辈子吃亏在嘴上,晚年也因一张嘴名闻乡里。不知什么时候,他没忍住,把老人坟地所主的康家后人中,要出两个县长的说法,给世人抖漏了出来,进而传得沸沸扬扬。

大哥的这一说法,康秀莲当然也听说过。有时候她也想,自己是兄妹中的老碎,算是个父母所生儿女的小句号。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康家的人谋财得财的不少,在仕途上似乎少了点劲头。那么,自己这一出子命运,难道是一种命理中的规定?回过头看看走过的路,她觉得有点那么个意思,又不尽然。她想,一个人的一生,假如没有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努力,光凭了祖上荫德,就能成功吗?

后来,康秀莲豁然想到了一个人,原是康家的女儿,后送人改了名姓的姐姐马玉芬。这位老二康明德的女儿,从吴起县公安系统起步,后调到内蒙的乌海市工作,任过卫生局长、县人大副主任,退休时享县级待遇。这个想起,让她诧异了好几天,觉得冥冥之中,真的有玄机啊!

2006年,从政一生的康秀莲,最后从吴起县副县长的职位上退居到了二线。经历坎坷,成就非凡的她,经过最初的茫然和不习惯后,很快就找到了新的人生支点。

康秀莲决定要写一本回忆录,把自己人生所有的往事,做一次彻底的回顾和总结。这一点,是她多年工作中形成的习惯。那便是干什么事,都要有头有尾,有条有理。通过这样的总结,对幸苦的自己,对仙去的父母,对流逝的岁月,对给了自己信任和发奋的社会一个交待。这个交待很朴实,一句话:终于,我又把一件事情办好了。

康秀莲出生在吴起,成长在吴起,也把自己的根深扎在吴起。她为家乡办过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在家门里,多到了回忆起来都有点沉甸甸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她心里有,连我这个远天远地的外甥,同样觉出了个中的份量。

回忆往事,让仍然不甘寂寞的心灵,在时光的长廊里,做一次归去来兮的游历。那么,从何时开始下笔呢?万事开头难,康秀莲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框架。这种框架式的思维方式,几乎成就了她一生的愿望。

1982年5月,康秀莲由一名教师,被调到了吴起县团委工作。两年后,又被调到了县妇联,并一步步走上了领导岗位。这一干就是8年,这个8年她就是在一个框架中奋斗。

作为一名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女人,对家乡妇女姐妹,有着太多切身的认识。传统里,她们是男人的附属品,生儿育女的机器,操持家务的佣人。改革开放的今天,她要改变这一切。就这一点,让她为之努力的框架,有了一个大梁。

没有经验吸取,探索是唯一的出路。1982年的吴起,落后与封闭,决非现在人所能想象。现在回头看,康秀莲在妇联工作中,用身体力行的努力,把家乡的许多姐妹,带出了传统的窠臼。她们有的卖家具,有的搞理发,还有的办旅游中心,在当地形成了一股妇女经商的热潮!回过头看,这绝非一件简单的事。

社会问题纷繁复杂,妇女问题比复杂更复杂。封建观念下的许多女孩成为弃婴,活生生地抛弃在了县街上。有的神不知鬼不觉地送到了妇联的门口。更有许多妇女成为人贩子的猎物,许多的娃娃成了拐卖的商品。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

“世上的事只要努力去做,本身就是成果。毛主席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我就是要把家乡的姐妹们联合起来,让她们成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扫帚。让她们走出家门,到社会中来体现决不逊于男人的风采。”

成就有目共睹,光荣众望所归。康秀莲出息了,成了当地妇女界公推的娘家人。她也想不到,自己这个小小的社会角色,居然能做成这么大的事情。从此,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全新的感觉和认识,身体跟着生成了不尽的热能量。

在县妇联的8年中,康秀莲多次获得了先进个人的同时,吴起县妇联多次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延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奖状,红花,先进事迹,对她是另一种鞭策。

像一辆动力强劲的火车,康秀莲的人生驶上了快速轨道。到宣传部当部长,是她人生又一个台阶。她的能力,准确说是能量,很快就先一步走出了吴起。吴起本身在中国革命史上的特殊地位,成了一张红灿灿的名片。用这张名片,她把吴起的妇女经济,与联合国发展基金会联系在了一起……

也是在这个期间,众多的名家名人,央视主持人,影星歌星,来为吴起经济的崛起站台。

1995年年底,康秀莲因为工作出众,走上了分管文、体、卫副县长的岗位。归口于这些部门的干部职工人数,是全县的一半,单位是总数的半数还多。阵地大了,新平台的张力,使她在随后的十三年里,干出了自己人生最大的辉煌。

这期间,康秀莲给自己留下了一次人生最累的记忆。2003年4月,非典肆虐,定边县的一个电话,一个从银川过镜的大巴上,有多人是疫情的密切接触者。身负其责的她,首当其冲,成为了一线指挥者。当时的情形,不亚于一场战斗。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休息,她坐在椅子上,手里刚接过一杯热水,还没送到口边就睡着了。

现在,岗位的张力成为了过去,组织和年龄都要求自己退居二线,很快,就将要退休回家。一切正常,一切自然。况且,自己的身体真的需要好好的休息一下了。

就在前几年,从来都觉得心劲十足的康秀莲,在西安开会中间,一天晚上,突然出现了心跳加速,心律不齐的现象。等到住进医院,经过两天两夜的抢救,醒过来的她对自己小死一场的经历,几乎没有记忆。最令人痛苦的是,随后加了心脏起博器,整个人体僵硬的难受。无法活动的痛苦,使短短的一个星期,成为一辈子最长的时间段。她的头发一晚上全白了,头一回产生了想死的念头。

说到一个死字,康秀莲在任上的时候,有一回从延安着急往回赶。天下着雪,路不好走,车轮打滑甩尾上不了坡。为了安全,车上的人全都下车,摸黑拨路边的枯草,抓碎石,刨黄土铺在路上。就在大家使劲推车的时候,车辆再一次大甩尾,在原地旋了一个圈,惯性之下,几个人全爬在泥水里。打亮灯一照,一个个才后怕不己。边上就是看不见多深的黑崖。当时,她还庆幸地跟其他人开了句玩笑,把一件生死一线间的危险带了过去。这一回手术后的痛苦,才让她实实在在地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心脏上搭了支架,重新流畅起来的心血,给出了新的力量,康秀莲并没有就此休息,适应了之后,她的干劲又回来了。

2004年,县疾控中心,即吴起县防疫站落成;2005年7月,一栋醒目又现代化的县妇幼保健院落成;2006年,吴起县有史以来第一次独得了“国家卫生县城”;2000年,总投资3亿多元的吴起县中学落成;2012年,在吴起镇宗石湾村,一座投资规模达4.5亿元的现代化省级二级甲等医院落成……

每一个计划,在设想时都不过是一个框架,等到一砖一瓦,让它们成为实实在在为家乡人民服务的实体时,它给予人成功的喜悦,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康秀莲回忆录中说: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奉献,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此中一切皆取决于对人生的态度。我不能虚度人生,利用有限的生命,去争取人生的最大成功,是我人生的主要目标。”

退休之后,有一天,康秀莲心有所动,也是写回忆录构思的促动,她独自一早出去,从吴起新县城的前街,一直走到了后街,又坐公交到了开发区。面对面貌一新的城市,高楼林立的建筑,有多少是自己在任上时,倾尽心血,主导建起来的?

往事一幕幕,建筑一幢幢,它们是丰碑,是见证,更是心血的纪念,人生的里程碑。

那一天,康秀莲的心感觉到了一种平实,一种坦然,一种新的愉悦。她中午回到家里,让老伴歇下,自己动手做开了饭。“今天是咋了,太阳从西面出来了。”看着她盲无头绪,老伴坐下又起来说:“你快起开哇,该干甚干甚去。你就不是干这个的。”这种话多年来不知重复过多少回。放在过去,她早甩手走开了,这一天,她没有说什么,只是用行动表达一份对老伴多年支持的感谢。下午,她给两个儿子和几个姐姐分别打了电话……

多少年了,家只是个睡觉过夜的地方,政府工作成了康秀莲的一切。2003年秋季,她正负责上面验收全国教育先进县工作,赶上了婆婆的去世。两难的选择中,直到晚上她才回家料理老人的丧事。老伴理解她,承担了一个孝子所有的善行。

退休了,家的本来面目清晰在了每一天的生活里。两个虎壮壮的儿子,好象就那么一天天长大了。娶儿媳妇,抱孙子,也好象没怎么用心就都有了。回过头看,这一切这么多年,全凭老伴在默默无闻地辛苦支撑着。

时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康秀莲灵魂的一面。退休后对丈夫的感恩之心,增进了老夫妻俩的感情。可以说,一种迟来的恩爱,弥补了岁月中的所有欠缺与艰难。在外人的眼里,她投身工作,对丈夫表现的有点漠然,对两门家人却有着细心观察和尽心竭力的帮扶。这一点,她在婆家和娘家是有口皆碑的。

没办法,一切承担都因为,她看似男人性格中,有一股来自血脉的儿女情长。还因为她“能”的力量中,有太过心软的一面。她看不成眼泪,听不成下情话,心头永远涌动着一种想要报答,必须有助于人的情怀。这一点,我在康姓姐妹的身上都有发现。

康秀莲还小的时候,母亲早早的就走了,留给她的记无多,所有的印象都是听父亲或几个姐姐的讲述。父亲是她童年最大的温暖。九岁的时候,父亲带病教她认字,教她打算盘、写请假条、留言条、写信。这样的老人,在杨青村里是不多见的。父亲的品格也印染了她的个性,用心做事,坦诚为人。对此,她说:

“我好些时候也细细的品过自己的为人处事,觉得像父亲的多,又有些地方不像。从遗传学的角度说,那一部分,大概就是母亲赋予我的天性了。我感谢我的父亲,也感谢我的母亲,他们用先天的基因,给了我人生道路上顽强的精神基础。”

在康秀莲的感恩之情中,最难报答的是大哥和大嫂。父亲去世后,大哥成了她生活的支柱,而大嫂被她称为“嫂母”。然而,大哥一家本身的遭际与困难,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感同身受的烙印。这她能不报答吗?

二姐,二姐夫,在那艰苦岁月里,从工资中挤出一块,资助她上学,还资助并鼓励她在1966年的红卫兵大串联时,去北京见到了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毛主度。那一个多月的经历,成为她青春岁月里最为刻骨铭心的骄傲。她能忘记吗?

在她忙于工作的时候,本家二嫂的一家主要承担了对两位高寿、又先后瘫痪的老人的照顾。二哥家里还有个儿子又聋又哑,如果不给组织个家庭,将来咋办?一切她都看在眼里。大家是一家人,进的是一家门,吃的一锅饭,哪一个有困难,她不帮助能行吗?

感恩是一种近似于宗教的情怀,付出与收获相辅相成。退了休的康秀莲,才发现自己也成了家族中被感恩的一员。这是家风使然,更是历代家族演变中属于美好一面的必然。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种正能量的循环往复。按父亲康明章的话说:

“前人植树,后人乘凉。人人都是前人,人人都要植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这种提问题式的回忆,康秀莲有时自己把自己给问笑了。因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获得了家门中人发自心头的掌声。她能听到,也能从大家的目光中感觉到。

退休了,回归亲情的关怀,让她找到了另一片土壤。兄弟姐妹中,大事小事,都落不下她的身影,都要听她的建议。一种依靠依然当年。与众多当年社会上的姐妹,欢聚一堂,依然离不开她的参与和支持。

“这些年,你攫命一样活着,我看着都累的受不了。不知道你图甚呢!”对于康秀莲的退休,老伴宗俊虎感叹并提议说。“这一回好了,有时间了,你好好把自己的身心放松一下。咱们也趁还能走动的时候,出去旅游一下。”

一段时间,夫妇俩随了地方上的老年团,去云南,过贵州,到南方开开心心旅游了几次。据说,康秀莲是这一行程的组织者。可见,这种能力体现不言自明。最近,她又被县慈善协会聘为会长。能力之于她来说,是有光而不发亮,自己也做不到。

又是一年清明节,回杨青村给双方老人扫墓,是每年的必须。一大早,大儿宗小军开着车,接了父母,买了祭品,沿着早已修出的柏油路驶了回去。现在的吴起县城向东南发展,高楼已经盖到了杨青川口,几路公交车由此路过或回头。

看着路两边熟悉的山头和人家,那一弯弯像巨鸟一样的油井抽油机,还有杨青川沟里清澈的流水,康秀莲回忆起当年到县城念书时一路上的情景。那二十几里的山路,一年上百趟的来回,全凭了两条腿来丈量,没有半天时间,咋都赶不到家里。好多次,儿时的自己都走在月亮地里。黑暗中的一声狼叫,能把人怕死。

在老人的坟上烧过了纸,添过了土,一家人回到杨青村。这里还留着属于他们家的窑洞房。这一回,康秀莲特别来到了还住着大哥的大儿一家的老院子。上茅厕时,她脑子里嗡的响了一声,跟着就听见一阵婴儿微弱的哭声。刻意去听,又没有了。

回到窑里,她说了刚才的怪事。还拉了老伴出到院子里听了一回。除了风吹桑树叶的声音,再就是谁家的狗在吠。疑疑惑惑过后,她猛地想到了一件往事。这一下,她找到了婴儿哭声的出处,就在窑侧面的茅房中,却在她的脑海深处。哭着的婴儿不是别人家的,正是刚刚出生的自己。对,就从这里开始。她找到了又能解决一档子事情的源头,或者说挈领之点。

白天的经历,再一次促动康秀莲。回到城里的家中,她铺开一沓白稿纸,开始了自己回忆录的撰写。还在任上的时候,她所有的讲话稿都亲自拟定。现在,写回忆录,这个基本功又用上了。这一动笔,她便管不住一腔情感的流淌。开篇的内容便是:

“1951年10月22日早晨,天气寒冷,太阳刚刚冒出山头,母亲在我家院子的厕所里生下了我。在刚解放那个缺衣少食且重男轻女的年代,对于一个已经有四个女孩的家庭来说,家里再添一个女孩的负担可想而知。看到又是一个女娃,母亲丢下我就回到家炕上躺着了。大哥干完农活回来,听见小孩‘哇哇’的哭声,忙顺着哭声跑进厕所,他被眼前的场景惊呆了,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冻得浑身紫红,家里的大黄狗正守在边上旺旺的叫。大哥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顾不得多想,赶紧脱下外衣,把我包起来,抱回家放在了母亲的身旁。就这样,我成为母亲七个儿女中最小的一个。”

2015年下半年,康秀莲的回忆录《足迹》出版,首印2000册,影响所及,一片赞誉。

                        ——部分内容源于康秀莲回忆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