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时刻】聚焦课标课堂,追求“少慢精深”
课改关键在课堂,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一年之计,如何正确把握核心素养导向,持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以课堂教学的新变革践行新课标落地,真正实现课标要求,体现教学评一致性,构建学科内容和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创设真实情景,提出真问题,让学习真实发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新挑战、新任务。
4月13日—4月16日,我有幸和数学组教师在郑州参加了第十三届“践行新课标大单元整体教学”名师观摩研讨会,收获颇丰。
一、名师汇集,尽显风格
三天的学习,我们一共聆听了9位专家的观摩课,分别是:潘建明《5.1认识分式》、章晓东《为什么要证明》、亓振海《图形的旋转》、赵齐猛《函数的图象(1)》、姜鸿雁《“点”“燃”联想》、徐利《因式分解》、刘东升《一副三角尺组合图形的主题学习》、黄秀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苏晓虎《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
9位专家的观摩课尽显风格,在教学设计方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亓振海老师的《图形的旋转》、姜鸿雁老师的《“点”“燃”联想》、刘东升老师的《一副三角尺组合图形的主题学习》,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都是从一个点出发引入课题,由点到线,由线及面,通过一节课将几个看似不相关,实则息息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关联和建构,在一定程度上给我的教学也指明了方向:你要说旋转不能只说旋转,还要说作图,你要说三角尺不能只说三角尺,还要会组合,你要说点不能只说点,还要说线和形。
在情境导入方面,让人印象最惊讶的是章晓东老师的《为什么要证明》、苏晓虎老师的《5.2探索轴对称的性质》,苏晓虎从热点新闻淄博烧烤引入课题,通过为郑州设计立交桥结束课程,打开的不仅仅是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大门,也打开了参训教师的视野,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自己也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章晓东老师通过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判断、测量、计算、举反例、验证等方法验证问题的正确性,进而掌握多种检验数学结论正确与否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赵齐猛老师的《函数的图象(1)》从几幅函数图象出发,引导学生比眼力、比思考、比表达、比创新,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潘建明老师的《5.1认识分式》、徐利老师的《因式分解》、黄秀旺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都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注重类比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应贯穿教学始终。
二、深入实践,提升能力
三天的学习,我们一共聆听了10位专家的专题讲座,分别是:潘建明《数学教学行为转型策略》、章晓东《学科育人视角下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思考》、亓振海《演绎新课标,课堂真探究》、赵齐猛《大单元整体教学的几个问题》、姜鸿雁《整体观下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徐利《初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张晓斌《初中数学单元——课时教学艺术》、刘东升《聚焦经典问题,追求“少慢精深”》、黄秀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分课时教学的样态》、苏晓虎《浅谈数学新课标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学习对大单元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大单元教学是以单元为学习单位,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围绕某一主题或活动(大概念、大任务、大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教学过程。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大”字,从“大处”着眼,进而从“大处”着手。大单元的结构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结构化,更是教学活动的结构化、问题的结构化。这里的结构化,是基于深度学习的理念,在大概念、大任务、大情境的统领下,整个大单元教学活动的整合化、条理化、纲领化。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再只盯着知识点、考点,而应“左顾右盼、上挂下连”,从课内课外而校内校外,视野从学习领域扩大至生活领域,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学习即生活”的教育观。
学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厘清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厘清知识板块之间的关系,以“好问题”为引擎,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聚焦经典问题,追求“少慢精深”,避免“一刀切”,避免“夹生饭”,关注全体学生,以一道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真探究、真质疑、真发问,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构建知识体系,简单问题想深刻,注重让学生动手写,让学习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