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界,我们的依赖感真的有那么强?
记得心理专家雷明说:“不要轻易去依赖一个人,它会成为你的习惯,当分别来临,你失去的不是某个爱人,而是你的精神支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学会独立行走,它会让你走得更坦然些。”只有“深受其害”过的人,才能领悟雷明的话是多么一针见血。大学毕业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格外信任并依赖某人,相信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对的,做决策前必须与他商量,在一些重要时刻,都要听到他的声音才能心安。他若不在,我便失魂落魄,仿佛丢失了人生的底牌。就像小朋友迷了路,找不到爸爸妈妈一般。恐慌且迷茫。由于过分依赖,那个人早已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我却不自知。在他走后,我要重新学习独立行走,战战兢兢,畏惧又无路可逃。
图片来自网络7岁那年,学习骑单车。爸爸必须在我身后,双手扶着车子后座,万一有危险,他可以及时保护我。每骑几下,我都要回头看看,确认爸爸在不在。他在,我便心安,可以继续向前。有一次,一回头,发现后座没有爸爸那双坚实的双手了,我大惊,边哭边喊“爸爸,爸爸,你在哪儿?”爸爸站在路边,并不着急,只是高声安慰我:“别怕,爸爸就在这儿,你可以的,别怕。”但我还是很怕,慌了神,从车子上摔了下来。爸爸只好赶来,重新教我。我再三嘱咐他,不可以撒开手不管我,我害怕。爸爸答应着。我频频回头,他频频安慰、鼓励。我兴奋地尖叫,因为我终于可以踏满一整圈,而不是1/4或半圈。放大胆子,又骑了几圈,车子还是没倒,我高兴地回头看爸爸。他什么时候不在的我却不知道。还没来得及失望,一旁就传来爸爸的声音:“你看,你学会了。你骑得很好啊。”其实,我们可以不那么依赖外界的。
再后来,我遇上了书本。与作者们神交,百思不得解的疑问,寂寞无助时的孤单,在阅读中渐渐明晰和硬朗起来。它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陪伴我,并给我好的建议,也可以为我打开新奇的窗,带我看另一个从未见过的世界。书本于我,就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那面镜子。这种感受,太过于畅快淋漓,书本的丰富性与趣味性,远远超过身边某一个朋友。以至于,我把更多的时间,交给了阅读,而非某一个人。当然,生活中也不乏一些有趣的朋友,遇见时,也有如获珍宝之感。
今天推荐的这三本书,是我常常会翻来重读的,每次仍旧兴致盎然,赞叹连连。
08、《红楼梦》-曹雪芹
四大名著得以流传至今,自然不虚。随手翻开一章节,便可读下去。若说李安的《少年派》和《爱丽丝2》是大片,那么曹雪芹的《红楼梦》更是大片中的大片。横剖面和纵剖面都无懈可击。我并非红雪研究者,不过是打发时间,如爱丽丝一般,穿越去看个热闹罢了。不过也常感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都被曹雪芹写尽了。人物刻画生动且富有层次,妙语跌出,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大观园内待人接物、衣食住行又是那般讲究……我是看痴了。
09、《西游记》-吴承恩
重读《西游记》,要从在乡下教书时起。实在没有什么娱乐项目,慢摇吧之类我从来都是进去后,便困意来袭,兴奋不起来。便用它来打发时间。跟看电视是两回事。有时,觉得孙悟空是个好男友好老公,处处宠溺着唐三藏,唐则像个女儿家,柔弱善良又常常在气头上敢悟空走,任悟空怎样求饶也不回头……呵呵。
10、《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
大学毕业论文,选择了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觉得这一篇道尽了人生的无奈,又暗含希望。至今都能背出小说的开篇:“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的笔,从来都是这么冷峻,让人又爱又恨。后来看了同名电影,陈冲演得很好。有兴趣你也可以找来看看。这一本是短篇,她的全集都可以看。
读书,使我们不那么依赖外界,更帮助我们,不至于将安全感交给外界。谢谢你的阅读,让我们一起陪伴,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