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学生不思考》读书笔记2
第七章:布置有效果的作业——布置自测题
老师和学生看待作业的观点有巨大的分歧。
学生不做作业的原因主要有四个:1.学生没有时间做作业。2.他们忘了做作业。3.他们不会做。4.他们不想做。
我们询问了这些经常找别人帮忙的学生,万一老师给他们安排突击测试的话,90%的学生都认为自己会考试不及格。
老师不给作业打分,对学生完成作业是有积极影响的。
那些看似带着正确的出发点(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完成作业的学生虽然不是为了别人而做作业,但他们是用模仿学习的方式在做作业。
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学生的家庭作业,将其变成一项思考活动。
做作业是为了让学生能从错误中学习,检查自己有没有掌握所学的内容。
我们不再把作业称为练习,而是称为自测题。
关键是让他们明白,做自测题是一个可以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没有被评判的风险。
改变作业的名称,改变老师与学生讨论时的态度,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学生只做部分题目的行为。当我们真正能做到这些,自测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一项思考活动。
重新定义你曾经布置的作业或练习题,将其称为自测题。在布置作业之后也把解题思路发给学生,和他们强调一下,这是进行自我检测的一个好机会。不要把作业再收到手里,也不要打分,隔天再把解题思路发给学生,让学生检查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所学的内容。
宏观手段:
给学生布置自测题
微观手段:
1.不要给作业打分。
2.不能检查作业。
3.不要问学生有没有做作业。
4.不要把作业称为练习题或作业。
5.可以告诉你的学生“这是进行自我检验的一个好机会”。
6.若要布置自测题,也要给出相应的解题思路。
7.在布置完自测题的一天或几天之后,再给学生提供解题思路。
8.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让他们知道哪些题目是务必做的。
第八章: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让知识流动起来
学生若是有了一定的自主性,他们的课堂参与就会发生改变,你的课堂教学也会进展得更加顺利。
从老师的角度来看,思考型课堂和传统课堂的主要区别在于:老师的掌控权变小了。
学生缺少自主性,换句话说,就是缺少选择权。缺少选择权并不利于学生思考。
在传统课堂中,由于学生的行为会受到老师的约束,学生的思考行为也会急剧减少。在思考新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将不会受到约束,因为老师会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在学生不常举手的班级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其实是非常多的,既有被动的(看其他小组的答案),也有主动的(和其他小组互相讨论)。
从这些主动或被动的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在小组之间的流动非常自然,这也会让老师教学轻松很多。学生更加能够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这样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关注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
如果学生做题卡壳,或需要下一道题目的时候,我们就会建议老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其他小组身上。此时,老师不再是教室里唯一的知识来源,老师要尽量去协调,让知识流动到每一个小组里。老师减少对学生的帮助,对建立思考型课堂来说非常有效。
在思考型课堂里,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思考。合作思考不需要局限于一个小组织内,可以是整个班级一起合作。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还要帮助学生打破组与组之间的隔阂,让知识流动起来。
第九章:设置有梯度的任务——让学生进入心流状态
自公立教育普及以来,在数学课上,老师通常都会布置让所有学生能同时完成的任务。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学习进度不同,想法也不同,这是近几十年差异化教学的基础。教学需要建立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差异化教学能够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照顾到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
学生如果开始思考了,就必然可以高度参与到学习之中。如果学生真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就说明他们已经在思考了。虽然思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过程,但我们可以很容易观察到一个人是否参与到学习中去。
契克森米哈赖发现,人们一旦处于最优体验的状态中,还会有如下的外在特征: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收到及时的反馈;行动者的能力和任务难度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如果行动者的能力和任务难度能达到平衡,就会出现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状态。
心流就是一个人投入到某种活动中,进行深入思考的状态。为了建立思考型课堂,就需要让学生能沉浸于心流状态。
增加任务难度的时机很重要。
有两个外在因素可以促进学生保持心流状态: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收到及时的反馈。
一旦你的学生习惯了思考(独立思考或集体思考),你就可以设计一系列难度递增的题目,在不同时间布置给不同的学生,从而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传授大量的知识。
小跨度题目:每个系列的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点,从一道题目到下一道题目,难度是一点点增加的。
老师给学生的提示有两种:一种提示有助于降低任务的难度;一种提示能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提升能力的提示对学生产生更持久、更积极的影响。
与其让学生换一道题来做,不如让学生换一种方式参与到解题中去。
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题目中——做题、检查、解释、教授、创造——不仅仅要克服递增的难度,而且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再参与到题目中去。
建立思考型课堂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些合适的思考题,而是为了培养高度参与的学生,让他们愿意参与到任意的思考活动中去。
我们如果想要学生思考,就要让他们保持高参与度。要想让学生保持高参与度,就要让学生沉浸在心流状态中。
在学生从心流状态转入挫败和无聊状态的过程中,这两种因素(耐心和毅力)起到了缓冲的作用。
当学生的耐心和毅力逐步增加,做题的顺序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学生会更加有方法、有能力应对较难的题,处理好任务难度和自己能力之间不平衡的状况。
第十章:分层巩固知识点——底层巩固
“核心巩固”:不管学生如何思考、解题思路是怎样的,老师都会给学生直接讲解最优解法。
如果老师只通过告诉学生解题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的话,那如今我们的教学就不会有任何困难了。如果这样教真的有效的话,那所有学生都能取得好成绩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老师在教学生解题时,学生会误以为是自己在学习,误以为自己记了笔记就是学到了知识。
“核心巩固”:老师会讲解一套希望学生直接使用的解题方法,但学生能力还达不到,无法应用这种方法。
“底层巩固”:老师会讲解一套所有学生都容易理解的方法。老师在讲解时要保证所有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能保持心流状态。
“底层巩固”:老师基于学生能理解的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给学生进行讲解。
用三种方法进行“底层巩固”:1.口头讲解不做任何记录。2.边口头讲解,边写板书。3.基于学生所写的解题步骤来进行讲解。
“画廊漫步”需要学生真的“漫步”起来,走得越多越好。“画廊漫步”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老师可以常常使用这种巩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