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疏解

2019-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苏本子

《三字经》疏解

情境注解

大眼镜:小耳朵,《三字经》上回学到哪啦?

小耳朵: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大眼镜:那接下来该学习什么了?

小耳朵: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大眼镜:很好。那你从这八句中了解到什么?

小耳朵:这八句都是在说“声音”的。

大眼镜:是啊,这里讲到了“八音”和“四声”。

经典新学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意思是说:

古代人制造乐器的材料有匏瓜、黏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这八种制造乐器的材料被称为“八音”。

古代人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这四种声调被称作“四声”。这声调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语言逻辑

这里讲到了“八音”以及“四声”。语言组织上,都是按照归纳法的逻辑。与上下文也都是并列句群关系。由于“八音”是八个字,“四声”是四个字,因此,在安排上又有所不同。前者把制造乐器的八种材料分别放在前三句去说,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后者前两句把“四声”列出,第三句总结,第四句则在说这“四声”应该要协调。

经典启示

1、美妙的音乐都是由简单“七个音符”组合而成,而“八音”则是制造乐器的八种材料,分别代表了八种音色。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单到丰富的。任何学问也是如此。我国历史悠久,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很早以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了,如制造乐器的材料呀,音色呀,这些音乐方面的学问。

2、古代诗词非常优美动人,读起来琅琅上口,这正是因为古代诗词运用了平、上、去、入四声的规律变化,例如,古代诗歌不仅要求押韵,更有严格的“平仄”要求,正是有这样严格的限制,使得声调和谐了,因此,才有古代那么优美动人的诗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