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我
这个假期,跟着刘丽赏老师共读《家为何伤人》,从恋爱、婚姻、亲子关系到自我认识等,读每部分都不自觉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婚姻关系中,令我懂得夫妻关系胜过亲子关系,之前总是亲子关系位居第一,感觉孩子小,作为妈妈必须好好陪伴孩子,有了孩子后,就不自觉忽略了先生,感觉他大人一个,自己会照顾好自己,家庭琐事加上工作忙不停,更无暇顾及先生,读了此书才明白夫妻关系才是家庭第一位,它是家庭中其他关系的基础。夫妻关系好,亲子关系才更好,孩子才会更健康成长。关于亲子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让我们更清楚溺爱与真爱的区别,如何更好的对自己,特别是溺爱对孩子的危害,不由心悸,也许不少父母打着“爱孩子”的幌子伤害着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希望父母能真正懂得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真爱孩子,让孩子去自我探索,成为真正的自我。
刘丽赏老师说第四章带有一定的哲学性,我感觉第四章不但具有哲学性,而且对与人的每个阶段、对各种关系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在第四章中,令我感触最大的是“你的身体,是不是别人的奴隶?”这部分内容,也许是读着深有感触原因。首先是结合自我内心的感受,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真自我与假自我,心理学家莱恩的分析,似乎是对我人生的一个深刻剖析,一直以来就又苦恼与自己有时候不是自己,似乎是人生的迷途者,多次追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去哪里?对自己不懂,特别是自己做的事并不是自己内心所愿,让自己陷入苦闷和痛苦之中,看了这部分内容,豁然开朗之感,所谓“”失去自我”是假自我,身体和心理分离,身体没有围绕自我感受去构建,而是因为所谓的现实,或是受周围人的影响,而违心的做出选择。比如当时师范毕业后,很希望继续深造,而且当时已经考上教育学院,就在打算去学校时,父母突然阻止不让去,说是担心影响工作的分配,中止我继续上学,而去了一所学校代课,紧接着分配上班,而当时身体是服从父母安排工作了,而自己的内心却是继续上学,以至于身体与内心相违背,当时的我似乎不是我,自我围绕着父母的感受而构建了,成为了假自我,当时特别痛苦,但不想让父母担心,一直没有对父母说,依然替父母的感受而想而做。很多莫名的痛苦或忧伤也许大多是因为假自我,没有成为真自我缘故。
以上例子只是人生其中之一而已,还有很多时候都是如此,我们作为父母有时候也会让孩子成为假自我。比如孩子的磨蹭、迟钝现象。书中如此分析迟钝:迟钝只是一个表面反应,更深的逻辑是’假自我者将身体与“我”分离,并将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空间,所以身体的伤害也不容易让他们有切肤之痛。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没有“自我”的关注,身体的感觉变得不敏感了。所以孩子学习磨蹭、迟钝,不就是因为身心分离原因吗?孩子内心不愿意写作业,或说不愿意做父母安排的时,而身体又不得不听从父母所说,就成为假自我,出现磨蹭、迟钝的现象。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孩子写作业总是高效的,做事也总是迅速的,因为是他内心想做的,身体正好围着感受而构建,这时候的自我才是真自我,真自我是发生时,身心是快乐的,积极向上的。明白了这点,更懂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更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涵义了。不管作为父母还是老师,都要重视激发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的自主性、主动性,而不是再利用“权威”去命令强迫孩子。让孩子逐渐养成“迟钝”的习惯,为了“爱”孩子而伤害孩子。
这又让我想到前面提到过的师范毕业时,班主任张玉宝老师的留言:愿你保持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当时看了不理解其深意,还想着老师的留言怎么如此简短。现在才明白老师的留言涵义,能做到这三点中的一点,就已经很不容易,这也是张老师对我这个学生的美好祝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