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书评每天写1000字读书

方鸿渐的悲哀,读《围城》有感

2016-07-16  本文已影响1391人  姬子游
围城

我对钱钟书的第一印象来自于我的高中语文老师。记忆中有一次上课,老师讲到激动处就对我们说:“当代文学家里,我最喜欢钱钟书。他写的《管锥编》简直是人间绝唱。”至此,“钱钟书”三个字就深深的刻入我的心底。

钱钟书的作品很多,我最先接触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围城》。这部长篇小说被称为当代中国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受到很多作家和书评家的推崇。在此之前的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曾读过,但也许是各方面的积累还不够,每次都只读到一半就看不下去。有些书也许真的只有在适合的年纪才能去读吧。

因为自己也是从国外留学回来,也到了要结婚的年纪,突然间想再看看《围城》。希望迷茫的自己能从书中找到一点启示,所以我再次翻出了这本书,一口气读完了。

读钱钟书的作品是很花时间的。因为他用词精准、文风犀利老练,时而又幽默非常,所以读他的作品我向来不会一目十行的去读,而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细读。

读完整部小说后,我整个人陷入一种放空的状态。犹如被电击一般,心理各种受到“打击”,脑海中就回荡着两个字:天才。某些人是自己即使用尽全力也达不到人家功夫十分之一;某些人的存在就是来打击平庸者的。

对于这部已经被很多人评论过的作品,我不敢轻易的去写读后感。总觉得若是没有理解透作者的意思,被我胡乱写了,会被读者骂。但是我又忍不住的想写点自己的看法,对我感受最深刻的、最让我有分析欲望的就是“无用的留学生”方鸿渐。

书中几乎所有和主人公方鸿渐熟一点的,不管是他的父母以及前岳父岳母,还是他的朋友赵辛楣,抑或是他的最终妻子孙柔嘉对他的评价都是:“无用”。他的无用体现在他软弱的性格上,体现在他空有一纸博士文凭(此文凭是花钱买来的),体现在每次出现问题就只知道求助他人而不懂得自己去解决上等等,和他接触的越久,越会有种深深的绝望感。

因为无用,所以他感到深深的自卑,却又因为的确读几本西方作品,所以某方面还是有点“莫名其妙”的自傲。自卑与自傲这矛盾的性格导致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因为这纠结的性格,让他面对问题时总会给人一种犹豫不定的感觉,从而让他人无法深信他的能力。

我总是觉得“无用”是最可怕的事情之一,因为这意味着仅仅只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可能无法得到想要的稍微理想的生活。

文中方鸿渐从留学回国开始就一直依附于他人的力量,先是岳父岳母,后是赵辛楣的各种工作介绍。可以说方鸿渐的归国工作史就是一部寄生虫史。当我读完整部小说后,一口“警钟”常驻我心,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变成第二个方鸿渐。

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

这部小说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最后两章。结婚后的方鸿渐和妻子孙柔嘉开始由恩爱走入争吵。曾经温顺的小女人变成了母老虎,曾经贤惠体贴似乎没有什么主见的小助教,变成了常常向老公发脾气,揭其无能伤疤的语言暴力实施者。婚前婚后如此大的差别,让我忍不住的开始觉得婚姻可能真的是围城、是坟墓,会因为柴米油盐等琐碎小事而埋葬了曾经美好的那个TA。 最后落得个劳燕分飞的下场,让人不得不唏嘘一番了。

若是方鸿渐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至于常常被妻子看不起,总说什么“也只有我才会嫁给你”这样伤人的话语。若是方鸿渐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特别用心生活的人,也不至于到最后过靠他人救济的贫穷生活。贫贱夫妻百事哀在这部小说里得到了非常完美的阐释。

方鸿渐的悲剧最直接的原因在我看来就是“无用”。现在我们常常会鼓吹一种“无用之美”,例如读书,在很多人看来是“无用的”,但可能最终却是我对我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此文中方鸿渐的“无用”指的是他对社会、对他人的毫无价值可言,指的是他性格深处的无能,指的是他骨子里对自己的放纵之行。

一个“无用”的人若单身那也只祸害自己,若是结婚甚至再婚的,那就是祸害几个家庭啊,此种“无用”之害也可算是影响深远,这种人的存在就如蚂蟥一般,能躲多远是多远吧。读钱老的作品时,总让我由衷的感叹他对于生活观察的透彻和文笔的老练犀利。在我看来,围城最成功之处不是写婚姻生活,不是写爱情,而是塑造了一个经典的“无用之人”的形象。

方鸿渐并不是一个小说中的形象,而是我们身边很多人的写照。扪心自问,你是另一个方鸿渐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