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高考
每个人的高中三年都是一段光荣的荆棘路,走过这三年,我虽然不是这里最优秀的毕业生,但是却是最优秀的我自己。
三年前的中考,幸运地来到这里。还未感受到那种为人生而放手一搏的肃穆紧张的气氛,而是中规中矩的学习。考的最好的一次也就是一二百名了,文科均分80,理科均分60,对于高考没有太多的设想,只是知道喜欢文科,要学文科。
在经历了一年的磨砺后,步入高二的我在各方面渐入佳境,同时那看似依旧遥远的高考也进入了我的话题。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些许的紧张,我开始更加努力,喜欢一个人在图书馆自习,事先安排好的学习任务一项一项有条不紊地进行,任务完成后还可以找几本书来看,算是对自己的小奖励。因此,高二最为充实快乐。
高三那一年,应该说是最为黑暗的时光。不再是高一的懵懂无知,也没有了高二的稳定成绩,最是离梦想近在咫尺的时刻,却又有远隔千里的无力。小心翼翼地对待高三的每一次考试,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第一次月考50+,文科尖子班共有22人,这其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可能是以为得到的就不会失去,面对众人的期许,面对内心的压力,是第一次为考试哭的那么伤心。还记得班主任吉老师找我谈话时,我边说边流泪,觉得是环境的原因自己还不适应,附上一句自身原因更主要。但是自身原因究竟是什么?其实自己真的不是清楚地知道。每天照常要早起晚睡,一遍遍背诵知识点,不知道和原来有什么差异。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太过于纠结了,纠结现在与过去,纠结得到与失去。试想你没有来尖子班,没有得到这些优越的条件,你还会这样患得患失吗?答案当然容易回答,但是还是不知道这和我的成绩究竟有什么直接联系,总觉得努力会达到期待的收获。于是带着失落与困惑,我依旧重复着日常的努力。
转眼间是第二次月考,其实对这次考试还是抱有很大侥幸心理的。安慰自己是重复以往一次考不好,一次能考好的定律。但当成绩单真的放在眼前时,感觉自己这样的想法真的很可笑。哪有什么考试定律可言啊,感觉60+的排名都在嘲笑着我的幼稚想法。于是我的日常中又参杂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上课会走神了,课堂上也总是有意无意地躲过老师投过来的目光,有时下课后会趴在桌子上呆呆地想,倾听秒针一下一下刺痛我内心的声音。这大概就是老师所说的纠结吧,纠结为什么没考好,为什么以前看似容易得到的成绩现在却感到无力。只是当时沉浸在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失落痛苦的小世界里,身边人的话语也就被挡在心墙之外。
意料之中的,第三次考试果然延续了失望,80+,一遍一遍刷新着自己的最差成绩,自嘲地想着,你究竟还能差到哪里?
中午打电话给爸爸,可能只是想听听他的声音,觉得这样温暖一些吧。电话拨通后这边的我只是抽泣,爸爸心急地问发生了什么,我说:爸,我感觉自己再也不会进步了。爸爸其实也不怎么会表达,只是说没事没事,在电话那边听我抽泣,直到我挂断电话。后来我才知道,爸爸一直和我的科任老师保持着联系,关注着我的日常点滴。
躺在床上各种感情交织,又一次哭着哭着就睡着了,也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哭湿枕头了。
再醒来时不知为何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心里想着自己应该不能再差了吧,就把每一次成绩当做起点,不再想以前的起起落落,只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有一点点的进步就好。每次难过时就这样想着,心情再差也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黑暗之后是光明,严冬过后是暖春。
于是,为了这一点点进步,我努力弄清楚每一个含糊不清的知识点,总结每一类文综大题的模板,重复着每一道做错的数学题,积累着遇到的每一篇的作文素材。
可能是在这时才真正理解了吉老师曾对我说过的话,不再纠结,专心做好当下,相信付出换来的收获会出现,出现在每个不经意的瞬间。
就这样抱着平和的心态准备着接下来的每一次考试,市一模36,省一模2,二模50+,三模10+,成绩还是会起伏不定,但是内心渐渐学会了波澜不惊。不是忽略成绩,而是学会对待。成绩反映出来的问题不能忽视,知识漏洞需要及时弥补,但是也千万别把问题放大,觉得自己这一方面过于欠缺,那一能力又实在不足,在不断纠结中渐渐失去自我,手足无措。
至于最后的高考,说完全不紧张当然不可能。记得在最后几天的修整时间里,我写给自己一封信,设想了高考的最后结果,其实无非两种:结果好的话,告诉自己优秀从来没有上限,遇到优秀的人时心里会说我也不差;如果不那么幸运的话,就把最差的时刻作为起点,提醒自己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前进,为了这一点点进步而努力。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希望这句话能够陪你度过短暂而漫长的备考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