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 没有钱的我也好想看看诗和远方
1
我们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
翻翻朋友圈你也会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看看世界了。高晓松的那一句,“人生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好像一剂强心针,让大家心中萌发出分分钟放弃学业和工作去旅行的念头。
我们都声称自己热爱旅行,但却从来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去旅行,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难道只是简单的看看世界吗?
这时候,有人要说了:“你这个人怎么这么矫情,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知道个所以然。我就是有钱,我就是想去看看,不行吗?”
有人又可能会说:“我一年加班那么多天,又没攒到几个钱,出去旅行一次还要受到这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还要被你泼冷水,拜托,我只是想出去走走而已,别上升到哲学的层次。”
这些都没错,出去走走,看美景,吃美食,来一场疯狂的购物,如果你觉得满足,你的辛苦钱花的值得,一切都没有关系。探究意义的本身其实就是帮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和更好的享受旅行。
2
旅行是一场仪式感的心灵修行
旅行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于旅行这件事情本身,也不在于目的地。
23岁那年,我一冲动辞了职,立马买了张机票,一个人去了泰国。回想起那段经历也是挺值得难忘的。那个定了闹钟半夜起来抢亚航廉价机票的自己,那个为了签证能否成功而惶惶不安的自己,那个花一个小时去研究一个酒店是否值得预定,看攻略,换外币,学外语,替人罗列购物清单的自己。
当一切搞定,前往泰国之后,却懵了。所有那些在互联网上被形容成仙境的地方,却满是人山人海,而且几乎每分钟都能听到中文的大声叫嚷。我以最慢的速度排队进入个大热门的景区,想拍照却发现几乎无可能,我想去阅读每一尊雕像上镌刻的文字,却一次次被带着小红帽的中老年旅行团冲散。
但是我还是觉得那段经历无比宝贵,特别是想念那个躺在皮皮岛沙滩上和当地人聊天的自己。
那段旅行中我遇见的各类人,听了他们的故事,也分享了自己的故事。这些萍水相逢的人们,带给我别样的惊喜。在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的人生也挺有趣的。
对于我来说旅行最大的好处,不是能见到多少人,见过多美的风景,而是走着走着,在一个际遇下,突然重新认识了自己。
可能原先旅行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生活,旅行回来之后才了解旅行是为了不错过生命。旅行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时间好像换了个样子。
3
旅行和读书一样都是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
《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 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
这本书里既没有“月亮”也没有“六便士”,只是毛姆信手拈来的书名。“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陷在泥里,是世俗的生活,是你的面包。关键是我们怎么去选择。
故事是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圆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提起这本书是因为,那个告诉我们追求“诗和远方“的高晓松,引用这本书解释到:
高晓松说:
“每一个人不管处在什么地位,你世界首富也好,你是什么都好,你经常有苟且的时候,你经常有目光短浅的时候,你经常有愤怒地去跟人吵架的时候,那些时候我觉得都是很苟且的,当然你也经常有除了弯腰捡六便士以外,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候。
我说的诗和远方就是那个,而不是一个豪华的旅游……我说的是我自己,这两件事是伴随每个人终生的,月亮和六便士永远伴随你身边,你经常会这样生活,但是你经常抬头看见月亮的时候,你心里还有远方的时候,你才是一个活得完整的人。”
“六便士”并非不重要,但我们不应该自始至终为其所困,要懂得放开,在我们心里,始终不能放弃月亮,放弃诗意的存在。
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无论年龄、受教育程度、外界环境如何,我们都有选择人生中最想为之努力的东西的自由。这种自由只取决于我们自己,与其他任何东西无关。当我们有勇气做出选择的时候,就已经身在生命的自由之中了。
这并不是一本歌颂天才崇拜的书,你不是天才,依然可以自由勇敢,不负此生。旅行也许是那个追求自由的心。
4
旅行其实不需要很多钱
要像外地游客一般在自己的城市里生活
上学时为了混学分,我糊里糊涂地选了门“旅游心理学”。虽然没听几节课,但是我还记得期末考试时,选择题第一道题就是“旅游有何心理学意义”——答案是“提升自我评价”和“找回自尊”。
按照这个说法,也许全世界所有旅行社的客服,所有的导游都应该是心理学家,因为“人们去旅行应该是为了获得安慰与力量,受到陌生环境的治愈。”
可是扪心自问,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吗?为什么游客们眼中我们的生活城市远比我们自己眼中,要有趣的多。
我们是否应该像游客一样生活在自己的城市,享受“旅行”给自己带来的治愈。
如果你生活在杭州,你真的去过杭州的每一个展览馆吗?你真的看过苏东坡的每一份真迹吗?你能读懂苏东坡笔墨背后的深长意味吗?你有会去杭州收藏品市场淘些好玩的小物件吗?你会去坐下来,在孩儿巷的弄堂里和民国出生的老人聊聊历史吗?你会去南山路的酒吧和咖啡吧里与陌生的人聊天吗?你会在吴山广场上,和晨练的老人一起写大字吗?你会在清晨醒来,骑车环绕还未苏醒的西湖吗?
你也许会很鄙夷得说:“这些都是外地游客才会去的地方,我们当地人才不会去呢。”
可是,西湖真的好美!为什么要拒绝美呢?
5
漂泊在外,何尝不为旅行?
漂泊是因为没有归属感,你在寻找“家”吗?“家”于你而言又是什么呢?透过旅行就真的能够找到吗?
旅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 出行的,在外作客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代人,理想的代价往往就是离乡。离开家乡,去另一个城市也是一种旅行。有时只是因为心中那股莫名渴望移动的冲动,或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驱使着我们漂洋过海,去另一个城市,到不同的国家,寻找那些能够实现自己价值的的答案。
之前看了段《奇葩说》选手李林的采访,他说:“ 我小时候去的最远的地,就是去南锣鼓巷北口给我们家买馒头 。”
后来大学考到了南京艺术学院,李林这才第一次踏出北京,到了另一个城市开始长期生活:“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去南京上大学的第一天,自己一人扛着两个大箱子。因为从小到大没离开过北京,当时我就觉得特别委屈,都想哭,但我一想一大老爷们不能哭啊,于是我就把眼泪给憋回去了。”
“最惨的时候,我病了自己发高烧,班里同学全回家了,那会一个月600块钱生活费有400都拿来买书了,最后就病到自己扒着墙去买饺子吃。” 但回想起那段看似很苦的日子,李林说他还是感谢那四年,因为真正是在那四年里,他培养出了自己全部的自理能力。他边讲边半开玩笑地感叹说:“你没在一个外乡城市生活过很长时间,你就没有城市的概念,没有故乡的概念;你没在国外生活过很多年,你就没有祖国的概念。”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始平晚息》中有句:“客行朝复夕,无处是乡家。” 旅程赶了一天又一天,没有一个地方像是我的家乡啊。也许只有远行了,才能体会到家乡的美好。
也许只有翻山越岭后才发现,你在寻找的家其实就住在你自己的心里。
6
那个只剩下自己与自然的世界
和一个很喜欢旅行的朋友聊天,他说他最喜欢非洲。说起看到狂野草原上的动物时,眼里放光。当试着要形容非洲草原上的景象时,能言善道的他突然变得很词穷,最后只能说:“那种震撼,你一定要亲身经历了才能体会。”
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曾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的美感足以替代自然之美。对我那个朋友来说这是旅行的原动力。不为别的,仅仅是自然之美就足以吸引。
倘若问他旅行的意义是什么,那大概就是,当回头看,那些奇妙的事情在远方转瞬即逝,而旅行让他当时在场了。
不管有没有那六便士,愿大家还是能够抬头看看月亮,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毕竟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你的心。
人生是一场错过,愿你别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