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营—觉察日记9
关于模式的觉察:
今天在训练听课的时候,我们主要学习聆听,课件中老师分享了聆听的层次,在最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人与人之间的割裂造成了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去聆听,理解对方,将人与人之间变成利益共同体。当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说有的问题都是割裂造成的呢?这个时候我的想法就陷入到一种评判的境地,在判断是否对与错,当我觉得老师说的不对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排斥的想法。
后来小丫在总结的时候,说到这句话给她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就是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弥补人与人之间的割裂去思考。我想学过独立思考的她,一定也会知道这句话的观点是否对与错。但是她并不是停留在对与错的模式当中,而是拓展到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当中。
这让自己觉察到自己的一种模式,在接受观点之后,往往是做出评判,然后看是否认同。并没有继续去想是否对自己有所帮助。这里就有一个误区,任何知识都存在它的局限性,所以在接受观点,先要基于事实去分析,为什么可以得出观点,再去看这个观点是否有局限性。观点除了认同与认同之外,也可以部分认同与部分不认同,然后再去扩展这种想法对我有什么影响与帮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对与错上面,并且还要看这种对与错是不是绝对的,在什么情况下会改变。
另外,根据聆听的层次而言,当我听到对方的观点之后,把注意力放到分析对与错的时候,实际上我得聆听还是很浅层的。所以在聆听的时候,要注意避免主观的评价。而是用好耳—目—心,听到观点和事实、看到对方的表情和情绪、理解对方的渴望和需求,察觉到对方的意图。
人生奥斯卡:
人生奥斯卡的互动中,自己扮演了两种角色,一种是奥斯卡演员,花15分钟分享自己的精彩人生;另外一种是聆听者、用全身心的专注,去听到、去看到、去用心感受和理解到对方。
作为聆听者有一个发现,像一开始刚去聆听的时候,可以通过记录的方式,记录至少有两点好处:第一是避免遗忘,可以很全面;第二是在记录的时候可以让自己专注,因为时刻都在想着他的想法和感受要怎么写,你就会把注意力全部放到对方说的内容上。
作为一个奥斯卡演员,15分钟的回顾,让我讲述了自己从学校到工作,再到现在的经历。自己没到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想要成就不一样的自己,现实却是往往不如人意的结果。刚进入高中,想要上好的大学,一开始铆足了劲好好学习,迷上了上网,高三那年开始捡起课程,复习,想要上一本的我,进入了二本学校。刚进入大学也是一样,好好上大学,找个好工作,但是没过多久就开始散漫,前几年经历过挂科,逃课。从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又开始好好学习专业课,还是可以考出好的成绩。我是一个认真与负责的人,认真是在做事的时候不挑剔,认认真真的做。负责是对自己负责。但是为什么自己经常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呢?
我发现自己的模式是这样的,当进入到一个新环境的时候,自己常常做的是先行动起来,比如上高中也好,还是大学也好,我都是先行动。一开始我的行动就是基于美好的愿望,就像是天上的北极星,指引着我。但是在我行动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片高耸的森林,遮住了天上的星星,我就开始在森林里迷失了。我现在知道了自己以前寻找的北极星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光要看向远方,还要专注在当下的执行上面。我想要继续的自我探索,去发现自己想要的北极星是什么。然后是如何确定一步一步走向北极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