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看连载历史有意思随笔散文

第八章  无人知晓的胜利

2019-03-20  本文已影响41人  卉青

原著作者  当年明月  缩写  卉青

小王子

小王子是何许人也?

在历史中,很多人的名字只是出现一两次,可这位兄弟的出镜率实在不是一般的高,每年他都露脸好几次,不是抢人就是抢东西,要不然就是杀某某指挥、某某守将,实在是威风得紧。

要想清楚小王子的来历,还要从也先说起。

当年,也先虽然在土木堡占了便宜,但在北京保卫战中却吃了大亏,回去后势力大不如前,最终被手下杀死。也先死后,瓦剌势力消退,与此同时,鞑靼部落不断壮大。小王子就是鞑靼部落最为卓越的人才,一位优异的军事指挥官。

正德十年八月,小王子发动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边境,他竟敢在明军地盘上连营过夜,长度达七十多里!他一路走、一路抢、一路杀,而明军却只能坚壁清野,龟缩不出。(王守仁还没出来)小王子成为让明朝大臣最为头疼的人物。

朱厚照不同于他的父亲朱佑樘,朱佑樘是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惹事,而朱厚照恰恰相反,他最喜欢的就是无事生非,无风起浪,而且还爱舞枪弄棒,热衷于军事。听说有小王子这么个劲敌,他十分兴奋,一直想出去会会这位仁兄。但众大臣一想到“土木堡”这三个字,个个色变,毅然决然否定了他的提议。

朱厚照是个执著的人,他血液里那难以言喻的兴奋是不可抑制的,天王老子,也要去斗一斗。于是,在手下的帮助下,他终于出了居庸关。

劲敌

朱厚照日夜期待与劲敌小王子的相逢。

朱厚照先是到了边防重镇宣府,这里是一片太平,于是他又到了军事前线阳和,成了那里的临时最高指挥官。

不久,大同总兵王勋收到一封奇怪的书信,信中让他好好守城,安心练兵,落款很长——“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王勋一头雾水,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这是皇帝大人自己封自己的官名。

朱厚照先生对自己的工作很是认真负责,他不仅给自己规定了称号,还规定了工资、福利等,反正是自己给自己发,也不费事儿。不过边境的将领们都希望他快点走人,毕竟皇帝在这儿,风险责任太大。然而朱厚照却打定主意,一定要等到那个人。

正德十二年十月,大同总兵王勋急报,小王子率军五万,大规模进攻,希望皇帝早点走人。自己死了倒无所谓,万一皇帝出了什么问题,全家都得跟着遭殃。

朱厚照不但不走,还下令王勋集结部队北上,主动迎敌!以王勋的那点兵力,去迎敌小王子,简直是以卵击石。但皇命难违,临行,王勋预定了棺材,安置好了子女,在他看来,这次是凶多吉少。

阳和的朱厚照极度兴奋,摩拳擦掌,紧张激动得手心直冒汗,他盼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了。

朱厚照命令王勋主动出击后,随后下令: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率军驻守聚落堡、天成;延绥参将杭雄、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驻守阳和、平虏、威武。以上军队必须十日内集结完毕,随时听命。

那个平日嘻嘻玩闹的少年秒变成了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这一幕让随行的江彬看得目瞪口呆。

敏锐的小王子似乎觉察到了什么,舍弃了以往的进军路线,改攻大同,也就是王勋的驻地。

朱厚照得到消息后,立刻调整部署: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离开驻地,火速增援;副总兵朱峦、游击周政,尾随鞑靼,不得擅自进攻;宣府总兵朱振,参将左钦即刻动兵,驻守阳和,不得作战。

正德十二年十月,甲辰。陕西应州之战正式开始。

小王子长途跋涉,带五万人出来不易,终于找到了明军主力(自认为),二话不说上来就打。王勋也十分勇猛,为了不让对方看出破绽,全力冲锋。王勋不要命的打法迷惑了小王子,没敢发动总攻,这给了王勋活命的时间。

双方在应州城外的五里寨激战一天后,小王子发现自己上当了,打来打去明军就那么多人,自己居然被忽悠了这么久,他十分愤怒,下令包围明军,准备第二天把王勋大卸八块。

第二天大雾。王勋喜不自胜,好汉不吃眼前亏,赶紧溜进了应州城。大雾散开,王勋惊喜地发现,负责追踪任务的总兵朱峦,竟然超过了跟踪的蒙古兵,到了自己这边。

小王子气得不行,明军非但没被打垮,反而越打越多。而正在这时候,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也率军赶到了。于是王勋下令——前后夹击!

小王子不愧是卓越的军事将领,他没有被这种气势吓到,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了冷静判断:敌军兵力仍然不足!于是他将军队分成两部分应敌,并保持相当距离,防止敌军再次合流。他的这一招取得奇效,反复冲击后,王勋的军队再次被分割包围。王勋无计可施。

就在此时,朱厚照下令立刻集合部队出征作战!哪里还有部队?面对江彬的疑问,朱厚照不无得意地给出了答案:“我之前已暗中命令张永、魏彬、张忠率军前来,他们已经到达。”江彬终于明白,这些日子,朱厚照到底在等待什么。

满脸杀气的朱厚照,大声对还在发呆的江彬说道:“该轮到我了,出发!”

谜团

纵观前后,朱厚照的战略战策是这样的:先派少量部队吸引敌军前来会战,之后采用添油战术,不断增加兵力,拖住敌人,最后集结大股部队决战。

丁未,朱厚照亲率大军从阳和出发,向应州挺近。

包围圈内的王勋,已经被折磨得精疲力尽,他扳着手指数来数去,也没发现能有哪支部队会来救他。当然了,他是不敢指望朱厚照的,因为这位皇帝陛下实在是个不靠谱的人。

天亮的时候,蒙古军发动了总攻,王勋力战不支。正在这时候,蒙古军竟然开始溃退。朱厚照实在很够意思,他率军日夜奔袭,终于赶到了。看到王勋被人围着打,他立刻下令发起冲锋,毫无防备的蒙古军被打散,三路大军就此会合。

小王子彻底被打蒙了,先打王勋,打着打着,多出两支部队,再打着打着,又多出个神秘的大家伙。但无论如何,小王子还是集结了所有兵力,决定与这个神秘对手一决雌雄。

第二天,仍是大雾。小王子抓紧时间,布好阵形,准备最后的冲击。不久,大雾散尽,他惊奇地发现,明军列着整齐的队形,就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他。

面对彪悍的蒙古骑兵,朱厚照也紧张心惊,但尚武的精神在他的身体里复苏,心中充满横扫天下的勇气和决心。他在万军注目下,发出了“冲锋”的呐喊,战斗就此开始。

应州城外,十余万人在反复厮杀,双方交战百余合,僵持不下。朱厚照纵马驰骋阵中,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小王子面对如狼似虎、好像打了兴奋剂的明军,有点撑不住了。无奈之下,他下了“退兵!”的命令。

朱厚照下令全力追击,一路追到朔州,突然又起了大雾,只好打道回府。

应州之战,史书记载,明军死亡五十二人,蒙古军死亡十六人,然后还有朱厚照先生的口述历史——“我亲手杀了一个!”,仅此而已。

十多万人,真刀真枪,互砍一天,才死了这么几个人,未免可笑。很明显,朱厚照被抹黑了,应州之战也被抹黑了。

可笑的是,抹黑的证据竟然如此确凿,甚至史书上也留有破绽——“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死了十几个人,赫赫有名的小王子就“不敢深入”?这样看来,他真是名不副实,虚有其表。

在明代的所有战役中,被故意忽视的应州之战本就不显眼,但这场被忽视的战役,却恰恰是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残阳如血,大漠风沙,那一刻的无上荣耀,只有你知道!

激化

应州之战结束后,朱厚照又在外面晃荡了几个月才回京。

从正德十三年二月到正德十四年二月,他又先后四次出巡,行程千里,最后回到京城。

在出巡的途中,他正式任命自己为“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还重新取了个名字——“朱寿”。这期间,朱厚照和大臣之间尽量你进我退,不撕破脸,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正德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朱厚照突然下诏,北方玩腻了,要去南方玩。

这道诏书成了导火索,大臣们忍无可忍,杨廷和率先上书发难,让他休息两天别出去了。朱厚照置之不理。很快,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南京六科言官、十三道御史、六部高级官员,甚至地方驻京官吏也纷纷上书,要求不要出行。

铺天盖地的制止声,终于让朱厚照发了雷霆之怒。三月二十日,午门外,密密麻麻跪了一百零七个人,他们都是上书劝诫的大臣。这些人白天不用上班,跪满六个时辰后下班,为期五天,成功跪完后,可领取惊喜纪念品——廷杖三十。

这是一次很严重的政治事件,被打死者有十余人。当朱厚照看到那些死伤的大臣,他犹豫了,他明白这些人是为了他好,于是他当众表示不,再去南方游玩了。

这次旅游风波就此停息,大臣们受了皮肉之苦,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胜利,朱厚照出了气,却留下了恶名。

出现这悲惨的一幕,要怪只能怪朱厚照先生自己生不逢时,如果晚生几百年,来个微服私访,几下江南都不是问题,还能留下一段段才子佳人的佳话,传扬千古,万人艳羡。

就这样闹来闹去,到了六月,大家都不闹了,因为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宁王叛乱了!

延伸阅读

满都海夫人:小王子,又称达延汗,是蒙古历史上有名的中兴之主,本名巴图蒙克,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孙。虽然血统高贵,但他很早就成了孤儿,寄人篱下,饱受屈辱。1479年,满都鲁汗去世,其三十三岁的遗孀满都海夫人为了维护黄金家族的统治,拒绝了很多实权派的求婚,依然决然地嫁给了年仅七岁的巴图蒙克,并将其扶上汉位。之后,满都海夫人携小丈夫出征瓦剌,亲自指挥战斗,使瓦剌俯首称臣,接着,她又率军击败权臣亦思马因的割据力量,为达延汗统一蒙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她,就不会有达延汗,也就不会有蒙古的再次统一,她是当之无愧的蒙古中兴之母。

个性的迎春仪式:朱厚照在宣府时,有次参观佛寺,有个老和尚生性耿直,说了一些规谏的话,让他十分恼火。恰巧当时接近立春,要准备立春仪式,朱厚照灵机一动,想出整和尚出气的主意。他规定和尚和妇女要参加迎春仪式,接着准备了几十辆敞篷马车,车顶悬吊着许多羊皮球。立春那天,他命和尚和妇女杂坐车中,由于人多拥挤,难免有身体的碰撞,许多妇女骂和尚不守规矩,让和尚们很是窘迫。等迎春车队出发后,由于道路崎岖,皮球晃来晃去,不断地撞击和尚的脑袋,车上的妇女也是东倒西歪,乱成一团,朱厚照看了,哈哈大笑,十分得意。

凯旋纪念碑:为了庆祝自己胜利凯旋,朱厚照一回北京,就命银作局制作纪念银牌,在奉天殿大宴群臣时赐发:一品官银牌重二十两,二三品重十两,上面刻有“庆功”二字,周边装饰五彩缎带,用红绳串起,便于佩戴;四五品官及给事中五两,左右给事中四两,给事中三两,上面刻有“赏功”二字,用青绳串起。朱厚照即位以来,这是百官第一次得到封赏,但很多官员并不领情。给事中汪玄锡、御史李润等人还共同上书,通批皇帝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花钱不讨好,武宗陛下十分郁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