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囤了一屋子的书,却躺在上面睡大觉?
昨天我发了这样一张语焉不详的图,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懂了它的内涵。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宅在书斋里茫然无措而无所事事的状态。有多少人,心向着诗与远方,却囿于懒惰和丧;又有多少人囤了一屋子的书,却躺在上面睡大觉?人们将这种状态归于“无奈”,归于“颓唐”,或是归于“无聊”,但也许说到底,不过是我们尚未找到人类的“自由”。
现实中,我们总是面临着太多“选择困难”:应该继续读书还是就业?应该坚持到底还是理性放弃?应该坚持理想还是顺应现实?应该活得轻松还是活得值得?我们总是说,“顺其自然吧”,似乎这是在实现我们的自由。但我们最大的不自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所谓的自由究竟是什么。
于是我们会在一点点刺激后就迷失方向,陷入一种不知道做什么的状态。或者说是明明面前摆着许多事,就是不肯去做,明明摆了一个屋子的书,就是不肯去读。
其实不读书,并非因为不爱书。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应该去读它,知道它会给我们带来能量,带来给养,形成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塔卡西斯”。可是我们又会反过来劝说自己,算了吧,没用的,读了也得不到任何的好处。看吧,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我依然失学失业,读了这么多本书,我也依然是那个幼稚的我。
更重要的是,读书到底是个费脑子费精力的事情,当积累的任务越来越多,完成起来也会更加艰难。人类的惰性会变成灰色的小恶魔,在你的耳边不住地低语,“放弃吧,放弃吧……”直至抽空你的体力。一个人没有了自信,起床都变得困难了起来,更何况读书。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但却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当我们无法判断如何获得幸福,感受到自己真实的自由时,我们学习用理性思考,根据道德分析自己有什么不能做的事,从而去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时我们会发现,读书让我们获得的是幸福和自由,是愉悦的享受过程,而非任务,更无需要求获得什么。克服习得性无助,最好的办法是避免不必要的欲求,只是享受阅读的过程。那时,买了许久都来不及读的书不是困扰,正在读的书更不是困扰,题目中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了。
事实上,我们为“读书”这件事上了太多不必要的价值。要获得知识、要学会人生的道理、要理解某个作家的精神、要学习语言的艺术……但是“价值”的概念本身就是资本的产物,一味追随着“价值”走的人就像是一只被吊在脑袋前的玉米骗着绕圈的驴一样,是一个异化的生产工具,而非独立的人。
所谓知识,不过是带给我们理性思考的能力,让我们会用道德律判断自己的行为,最终成为我们自己,人开始活得像一个人。而书,也不过是带给我们作为人的快乐,让我们可以自由地翻阅,自由地认识世界,并作出各自独特的判断。也许判断的结果,还是愿意躺在书斋里睡觉,但那时我们的心态是平和的,因为我们知道了,这就是我们的追求。但更多的,大约是走出书斋,面对更广阔的世界,你会发现当年感觉有些刺眼的阳光,原来那么温暖。
又或者,书本身就不必读完,因为人生就是有着无穷无尽的书,带给我们不断再生的力量。只是因为买书只需要一秒钟,读书却需要数十个小时,所以显得我们似乎只是囤了一屋子的书而很少阅读罢了。但事实的真相是,抱着无穷无尽的书,我们也在无穷无尽地感受着这个世界,直到人生的终点。虽然累到绝望,但我们已然获得身为人的自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