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继续的生活一一关于影片巜橄榄树下的情人》
一直有风,那样大的风。
影片开头,在一片周围稀稀落落长了一些树的空地上,戏中戏的导演和他的助手,还有那一群姑娘。那些树在风中剧烈地摇摆,导演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他的助手和姑娘们的头巾也是一样。
境头里的所景物似乎都是灰暗的,包括天空,包括树,包括风(如果风也有颜色的话)。 姑娘们的衣服也是一片灰暗。可是她们却几乎无一例外都有大大的明亮的眼睛。她们年轻的声音也是那么好听。
起初觉得好冷,貌似不是影片里冷,而是自己正置身于那么空旷寒冷的地方,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可是姑娘们明亮的眼睛和年轻的声音让我感觉到了一些温暖和活力。
还有在墓地。男主角侯赛因一次次去墓地,只为了在那儿能够遇到他心仪的姑娘赫塔丽。
也是那样灰暗的天空。而那里的风似乎更大。各种形状的、看不懂其中意味的小旗子在风中飞扬,猎猎作响。
高高低低、或急促或悠长的哭声及哭诉声此起彼伏。虽然语言不懂,但哭声里的哀伤却依然直抵人心。那种无法慰藉的巨大的伤痛。
这是惨烈的地震过后,村庄里幸存的人们在哀悼他们逝去的亲人。
赫塔丽在这场地震中失去了双亲,如今和奶奶相依为命。
地震把一切都改变了。满目疮痍,断壁残垣,坑坑洼洼的土路,荒凉的山野。
在片中只看到两处勉强可以住人的屋子。一是女主角赫塔丽和她奶奶住的,感觉仿佛摇摇欲坠。
还有另一处,便是戏中戏的拍摄现场,残缺破损的二层楼,但至少人还可以在楼梯里上下而没有觉得危险。
侯赛因借拍戏的机会不断地向赫塔丽表白,他说,他要努力把这个房子买下来。
他还说,他会在房子里开一扇窗,让塔赫利丽每天早上醒来后睁开眼便能看到山脉。
其实房子一直是侯赛因心里的痛。
他没有读过书,11岁开始就在别人家里帮工,做石匠,他没有房子。
地震之前侯赛因就在追求赫塔丽。他觉得她读过书,那么文雅,是他想娶的女子。可是家境不错的赫塔丽让他可望而不可及,她的父母没有给他一丝希望。
而如今,他依然固执地追求她,现在换作她奶奶无情地拒绝他,理由依然是他没有受过教育,没有房子。
而赫塔丽自己,除了戏里的台词,从来都没有跟他说过一句话。她的心思埋得很深很深。
地震似乎是改变了一切。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内心,身外,都是千瘩百孔。
可是,地震却终究并不能改变一切。比如侯赛因对爱情的执着。比如赫塔丽的奶奶坚持用自己的方式要确保孙女将来的幸福。
再比如影片里那一群不肯离开故土的女人,她们坚定地热爱自己有菜园、有树木、有稻田甚至有苍蝇的安静家园,不肯搬到公路边居住。
还有那些姑娘们春天般的明眸皓齿。还有赫塔丽的爱美之心。以及还有影片中的人们对于鲜花的热爱。
是的,鲜花,它们一直不断地在影片里出现。
赫塔丽和奶奶住的屋子虽然看上去已岌岌可危,可屋前依然摆了那么多盆的鲜花。
戏中戏的拍摄现场,那残破小楼的阳台也摆满了花——有些是演员们(都是当地人)自己带来,也有些是村里的孩子们从家里捧来借给剧组。
似乎有些难以想像:地震刚过不久,绝大部分人还居无定所,只能住在帐篷里,哪来那么多的花?就好像人们一直在安居乐业一样。
影片还有许多浇花的镜头,那些花都得到了人们的细心照料。
我想,他们所细心照料的,其实是对未来的希望。 在灾后重建的艰难生活中,这些花,这些美,无疑可以让伤痛的心多一些慰藉,也多一些生机。
而最打动我的,还是侯赛因的直率和勇敢。
其实,他也有过退却,因为一直得不到赫塔丽的回应,因为一直被打击“没有房子,没有文化”。
可是后来,显然在摄制组得到了那位特别有爱的导演的启发和鼓舞。片中越到后来,他越自信和勇敢。而且他说出了那么有意思的话,让我大开眼界。
在拍摄现场,侯赛因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赫塔丽表白。在戏中他让演他妻子的赫塔丽为他找袜子。随后在拍戏的间隙他跟赫塔丽说——
“我有足够的机智安放好我的袜子,我的衣服,我的所有。”
他还她描绘了婚后他会给他怎样的生活。
影片里侯寒因有两次穿过橄榄树林。
第一次是追随赫塔丽的奶奶,请她答应将孙女嫁给他。他承认自己没有房子、没受过教育,但他说:“重要的是礼貌、聪明和理解人。”
面对奶奶的固执,他说:“你确定你孙女也是这么想的吗?”
第二次,也是在影片的最后,他追随着赫塔丽。赫塔丽不紧不慢、一声不吭地往前走。而侯赛因仿佛演独角戏一般地喋喋不休地表白——
“我想和你生活,上帝是我的见证人,不是因为你的美丽,不是其他任何事情。”
“我工作,慢慢地也会有一所房子,我不会比其他人差。”
“我们能在一起生活,人们会羡慕我们。”
“如果不同意,给点反应,我不会再打扰你。”
同样的一段路,之前是灰暗,第二次却鲜亮起来。树叶和草的绿色有了明显的层次,还阳光和鲜花,风也停止了。之前一直弥漫的忧伤这会儿好像淡化和隐去了。
我想那大概是被侯赛因的热切、勇敢和执着所感染和改变的吧。
再后来,在弯延的先上坡又下坡的路上,侯赛因在停顿一会儿之后,又开始急切地追赶走远的赫塔丽,追上之后又急切地回跑。
路边的花一丛又一丛。背景音乐也欢快起来。忽然有了岁月静好的感觉,至少看到了那样的前景。
不知侯赛因到底有没有得到赫塔丽的回复,或是得到了又是怎样的结局。 但似乎都不重要了。
如果心想事成,那就一起为未来而奋斗。
如果被拒绝了,那也了无遗憾。就像侯赛因在剧本里的台词——
“只要我们活着,我们就要继续生活。”
其实,所有那些固执,那些倔强,那些善良,那些伤痛,那些艰难,那些向往。
还有那些花,那些树,那些草。
甚至还有片头片尾出现的像花一样姿态优美的伊朗文字。
所有的,都是继续生活的理由,也是力量。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影片是伊朗导演阿巴斯的代表作。
2016年7月阿巴斯因癌症去世时,媒体报道说“世界电影失去了一位指路明灯”。
而阿巴斯正在制作中的《杭州之恋》也终究成了未尽的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