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陪育师第四课
第四课作业
时间果然是个非常残酷的东西,不要对自己的记忆力太过于自信,上周学习的内容,今天再次回想起来,已经所剩无几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还好上课时记了笔记。
上课时,老师对“观点”这个词做了一个鲜活的解释:观察的地点。并实际上演了因为“站位”不同,同一个东西,不同的人因为站在不同的地方,而有了不同的“观点”。
实际生活中,因为“观点”不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真的很多,尤其是在和孩子之间。因为孩子弱小,人生阅历浅,我们做父母的便会高高在上,认为我们父母是对的,孩子是错的,从而常常看不见孩子的“站位”,听不见孩子的声音。
你看到的问题,是别人的解决方案。这句话也很触动我。很多时候我们纠缠在孩子的“问题”里,比如孩子咬手指,孩子拖拉,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我们为这些问题焦虑,盯着孩子,要他改,“不要咬手指,快一点,赶快去做,好好坐着别动……”,我们以为这就是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我们搞错了问题,问题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表象背后的问题或许是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压力大,孩子对要做的事感觉无聊或不想做……孩子只是通过自己能做到的方法来排解自己的情绪,这是他自救的方式。反而,我们做的不是帮助他,雪中送炭,而是伤口撒盐,夺走他的“救命稻草”。所以孩子才会表现出“屡教不改”的问题。在说教孩子前,不妨问一问自己:我看到的问题,孩子是怎么看的?
陈老师课上讲到马斯洛需求,从底层到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严需求、自我实现。过度关注底层需求,就没有余力向上发展需求。想起之前看过一篇徐凯文(北大心理学副教授)的文章,谈到很多优秀的青少年自杀,谈到空心病,文章里说到: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我们人一辈子,都是在寻找存在感,寻找自我的价值,如果我们每天只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孩子作业有没有写完,那孩子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小孩要找个生态位,错位竞争。这句话很好地解释了:一娘生九子,九子九样形。家里的老大和老二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甚至是相反的。因为这些不同,做父母的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比较:你看弟弟都比你做的好,你是哥哥,连他都不如;你要向哥哥多学习……
陈老师从三个方面讲了因材施教的“材”是什么生理
智能(语文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
气质(趋近/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坚持度、情绪本质、活动量、规律性、注意力、反应阀)。
了解了这么多不同方向维度的智能和气质,根据孩子的特性取长补短,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气质的孩子互动。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进行盲目的比较和跟风,和兄弟姐妹比,和同龄人比,和同学比,和朋友比,和同事比……
因材施教,是打好手里的牌,而不是去怪牌不好或者怪自己抓不到好牌。
觉察日记8篇
觉察日记1
昨天放学的路上,和孩子聊天,和以往一样,他告诉我学校发生了什么,比如数学做了小练习,语文百词过关,我问他:那英语呢?有没有做小练习?孩子没有回答,而是岔开话题,说了别的事。
中午的时候,孩子爸给我发来一条信息,英语老师私聊他。我已经知道英语课上发生的事情。我和他说:英语老师已经和妈妈说了今天课上发生的事情,但是我更想听你说说发生了什么。孩子说:我不敢告诉你。我能猜到他是怕我骂他吧。我:你是不是担心妈妈会骂你?等你想说的时候,你再和我说,好不好?孩子回答:我现在就想和你说。说完,他立马问:你会骂我吗?我回:不会。他又说:你不要告诉爸爸,他会骂我的。我告诉孩子:爸爸也不会骂你,谢谢你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即使你心里害怕我们骂你,你还是选择了告诉我。
晚上爸爸下班回来,我把这件事说给爸爸听,刚一开头,孩子立马说:不要说了,我不想再说这件事。我和爸爸一起分析了这件事,包括如果是我们遇到这样的事,可能也会像孩子这样做。这件事并不是坏事,也不要觉得被老师这样说很丢人,因为每个人的站位不同,所以即使是同一件事,观点和看法也会不同,我们不能决定别人如何评价我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看待自己。
我们再次感谢和表扬了孩子,谢谢他信任我们,愿意把事情说出来给我们听。不管是多不好的事,只要他愿意和我们分享,就是一件好事。
我也很开心,我和先生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总能保持一致性,我们没有在只单方面听取老师的述说后就责骂孩子,而是相信自己的孩子,并从这件事里,我们看到孩子的优点。
陈妍老师说:父母就是那个栅栏,即使孩子走在悬崖峭壁上,只要那个栅栏还在,那就能勇敢向前走。
我们在,和你在一起,我们想告诉孩子。
觉察日记2
昨天放学到家,孩子就说:妈妈,我想晚上把作业都写完,这样我明天就可以安心玩了。
吃好晚饭,孩子就开始写作业,连着写了快3个小时,我也困了,就建议孩子:剩下的还是明天写吧,今天写得太久了。孩子不同意,要坚持写完。
和刚开学相比,孩子写作业的速度和准确率真是上了好几个台阶。
那时候,孩子只要一提笔,就会开始飙泪。一学期马上就要过完了,现在的他,不仅主动安排自己的时间,还会说:这个对我来说很简单。遇到难的题目,我也总是鼓励他:先试着做一下,看看到底有多难。当他做出来了,我也一副崇拜样:怎么可能?你居然做出来了?快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到的?孩子就会一脸骄傲地说:我想啊想啊,就想到了。我就再借用陈老师课上的话:这么难的题就是专为你设计的,你做不出来,谁还能做的出来。
向上一度角,然后交给时间去复利。
是的,我看见了。
觉察日记3
自从孩子上了一年级后,每天的亲子阅读时光变得少之又少。写作业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而我常常因为辅导孩子作业心烦意乱,也没那个心情再为他读故事了。
好在孩子喜欢书喜欢故事的热情没有消耗殆尽,总是见缝插针的用音响或者电话手表播放自己想听的故事,很多时候一个故事听了无数遍还要听。妈妈不给他读,他就自己找资源。
好在及时醒悟,平安夜那天,偷偷为孩子准备了好几个精心包装的礼物,一拆开,全是书,孩子乐开了花,圣诞老人在卡片上写着:我要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送给你:书籍,因为你是最好的孩子。
我们的亲子阅读时光又回来了,每天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妈妈给你读故事吧。
悄悄地告诉他:可以少写一点作业,但是不能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
觉察日记4
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孩子的作业也多了,尤其是周末,但是我发现自己说的话变了,以前是这样的:别玩了,先写作业吧。而现在却是:不写了哈,去玩一玩吧。
回想自己这一个学期的状态,从最初的三天两头因为作业的事冲孩子吼,到现在,即使期末考试,也能比较平静淡定地看待。这些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发生的,我和孩子,都在这个过程里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改变。
成长需要经历蜕变带来的痛苦,不管是我还是孩子,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因为在爬坡。我很感恩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参加家庭陪育师的课程,在自己迷茫无助的时候,可以获得能量和方向。
希望自己继续加油,做好我自己,把劲都用在自己身上,身边的一切都会好起来。
觉察日记5
这几天老二早上去幼儿园时都特别的抗拒,快出门的时间,他就躲进房间里不愿意出来。问他的时候,他也不说。当时心里挺着急的,时间已经晚了,爸爸着急去上班,孩子呢,非常执拗地仿佛钉在地上,拉都拉不动。心里有各种揣测,但又毫无办法。最后只能强行抱起他,先出了门再说,孩子挣扎,扭动,哭泣。
到了车上,哭了一会,情绪渐渐平静下来,我问他:你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嘟着嘴,不说话。我:那妈妈来猜一猜,看看我能猜到不?然后我就开始各种胡乱猜测,比如:是不是放臭屁,熏死郭老师啦?是不是把粑粑拉在瑶瑶头上啦?是不是吃饭时吃到肚脐里啦?……越是搞笑越是无厘头,孩子一边摇头一边笑,最后我又假装苦苦哀求:太难了,我猜不到,求求你告诉妈妈吧。这时候他告诉我,因为洗手的时候打湿了袖子,被老师批评了。
后来找老师沟通了这件事,孩子的压力也减少了,放学回来还和我说了幼儿园的趣事。用游戏的方法,是很好的打开孩子的内心,倾听孩子的方式。
觉察日记6
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都会在路上看到不同的风景。远处的山,常常是云雾缭绕,树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叫的很欢,煽动着小小的翅膀,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个枝头,秋天的时候,路旁的桂花香气扑鼻。而有时,我们也会为了赶时间奔跑,那时什么也看不见,一心只想着快点,不要迟到。而我也每天都会在校园的门口,看到很多一下车就狂奔的孩子,一边急急忙忙走路,一边吃着早餐的孩子……
我回忆自己的上学路,时常和小伙伴在路上追逐打闹,跑到田地里撒野,蹲在路上观察一只虫子,爬到树上偷摘别人家的果子……直到上课铃声响起,才翻墙冲进教室。
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有专人接送,护送至校门口,他们的上学路,是更舒服轻松了还是更无趣了?
有时我对孩子说:快看,那边的云彩,多美啊。孩子回我:妈妈,走吧,不然我要迟到了。我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悲伤。我童年里的自由,沉浸在自然里的美好,一直滋养着现在的我,我想把这些传递给孩子,但是似乎已经很难了。
觉察日记7
今天孩子们期末考试,微信里特别热闹,先是朋友圈里,有祝福的,有期待的,有加油的,也有搞笑夸张的“国产灾难片”的海报,还有什么“出成绩时要控制体内的洪荒之力,默念是亲生的”,家长群里,更是热闹,以前幼儿园群,现在的班级群,热烈地讨论着孩子们考试的话题,还讨论起孩子们做过的题目,隔着屏幕暗暗发笑之余,也警醒着自己:我也没好到哪里去,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昨晚孩子还叮嘱我要准备6只削好的铅笔,我当时在忙,就很不耐烦地回他:不就是个期末考试吗?还要6只铅笔,我参加高考都不用这么多。爸爸在一旁打趣:你高考又不用铅笔。孩子一脸的委屈,说:老师说要的。我翻看群里信息,老师果然这么说。
孩子爸告诉我:娃娃挺紧张的,睡觉前和我说"爸爸,我还在想着明天考试的事情"问他为什么,说"担心考3个鸭蛋",六点半起来第一句话还是"爸爸,我又在想考鸭蛋的事情了",感觉这娃挺难的,我也只能安慰他说"放心,咱们上了一个学期的学了,相信你一定不会考鸭蛋的,因为考鸭蛋和考100分一样难",然后小孩就若有所思的淡定了一点。
早上上学的路上,孩子说很紧张,但我感觉他是兴奋超过紧张,因为考完试就放假了。我和孩子分享了自己考试的经历,还偷偷告诉他我考试的秘诀,小学的时候尽在玩还考过30几分,但是初中高中学习很好。孩子总结:人是会变的。
我觉得他这个总结特别棒,人是动态的,是会成长变化的,某一次的经历只不过是一生经历中的一个小小的点,不放大它,也不忽略它,因为一个个经历串联了我们的一生,丰富了我们的一生。
觉察日记8
两个娃放学回到家,就争吵不断,先是斗嘴,然后动手,老二哭,老大告状,都是来找我,真是头疼不已,一点点小事,闹得家里乌烟瘴气,两个人剑拔弩张,明日里相亲相爱的手足,一下子成了仇人。
这种情况最近特别频繁,我也知道自己不能当法官,小吵小闹的时候就当瞎了聋了,看不见听不到,他们自己闹腾一会又玩在一起,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严重的时候,两个人开打,老二撕心裂肺地哭,老大倔强地默默无声。这个时候,心里的天平一下子倾斜了,安慰老二,他小,又会哭,只想到先平息他。然后又当和事佬,让双方说一下发生了什么,然后互相道歉,握手言和。
今天实在是被他们频繁的矛盾冲突弄烦了,哭的不安慰,告状的不理会,自己进了房间,关上门,躲清静。又时刻关注门外的情形,大概是没有妈妈的加入,他们很快就没意思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又和谐地在一起玩了。
谁也没捞着好处。
不参与他们的“战争”,当个观众。有时候他们吵,不是为事情本身,而是看看妈妈怎么做,能从妈妈那里获得关注。
老二会哭有奶吃,看起来无辜又委屈,特别容易被怜悯,这个时候反而要先安抚老大,老大能够得到足够的爱和保护,老大心里没委屈,他就不会和老二去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