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没时间了。”
好像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说——“嘿,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没时间了。”
这句话对标的当然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就是往往这样的话会被当作耳旁风。
于是,我们不断对他人说,他人也对别人说,大家都在说。偏偏这些话,像是风中传来,通过耳朵,继而成了“耳旁风”。
木心说:“一种思想,不是从书中传来的——是从风中送来的。”
我说:“你要感受风,不是看风从哪里吹来,而是吹来后我会否会冷还是暖?”
我是说,当你并不能意识到“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也许并不需要太在意它。你当下看不清自己的时间是对的,当下看不清任何事物都是正常的,这些都早在更早以前已经埋下了种子,不过是在收获时,或者在看到别人收获时,你恍然惊觉,被提醒去注意收获,然后开始了,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早早的放下和改变。好像总是这样,我们把他人当作镜子,却又把镜子的“瑕疵”当成了真实的自己
对标的生活方式当然是我们看不见的,所未曾体悟过,更不曾得到的。
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呢?我们就曾认真留意过了么?
都不曾有,都没有。我相信这是大多数人。
那么,他们和你说的是什么呢?所以,还是有人在留意这些生活的轨迹。
然后,你开始羡慕、向往,感怀或感叹,其实你也不知道自己在感怀或感叹什么,更像是某种顾影自怜。
意识到,徒然感伤。
像是某种失去,又像是某种我本可以,还像是某种如果当初如何……会否不同呢?不敢想,无法想象,简直难以想象。也许就是这一刻,你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匮乏,然而,你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份匮乏。就像当有人说你思想匮乏、灵魂干枯,你傻眼了!
倒像是某种事实,又像是某个从未踏足过的地方,陌生。举目四望,还是陌生,举足无措。
面对陌生,多少人活多久,依旧还是没学会如何面对陌生。我是说,好像从来很少人想过自己在面对的事物是陌生的。没有这个概念,又或全然仅凭惯性,或者是以往的处理方案,还可能是迅速转移注意力,总之,在躲,在逃,在转移,在刻意或非刻意的下意识的这样去做了。
就像很多人提到的迷茫,实际上,大家并没有多少时间在迷茫,甚至都在极力地摆脱迷茫。
这好吗?
我是说,大家记忆里明明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你依旧会时不时地想到对方,想起对方说的,想起很多很多。然后呢?你却把自己的迷茫给忘了。你没有深入,你没有认真思考过,你不曾真正尝试过或踏足其中。
然后,它们更像是某个故事,不过是真实发生的。与自己相关的是,自己机缘巧合认识了,然后开始复述对方的故事,其用意为何?倒是不清楚。毕竟,自己也未曾深入过。
这是一次错过呢,错过了一次改变的机会。
其实,熟悉我的朋友很少听我说“错过”一词,归根结底,所谓错过,未必是“错”,不过是“经过”,事后回想,后知后觉,依旧心有牵绊。多半是遗憾,多半是懊恼,多半是也包含着对自己的恨或怨或哀。
我是说,当然要迷失啊,迷失才能真正叫你停下。
可惜的是,很多人都容易忽略掉一点,那就是我们的习性和惯性的强大力量远超我们想象。
也正是忽略了这一点,一般人压根不会太顾虑到它,故而下意识地使用它,继而很快摆脱出“困境”,然后继续向前,继续记忆,继续遗忘,继续活在他人的故事里,留下些许自己的痕迹,什么也记不起,什么也不太敢在意,不自贵,不自爱。我指的是不珍惜自己的时间。
我是说,你的故事呢?开始了吗?
包括很多人,很多时候,为什么会发出那句感叹:“嘿,到了那个时候,你就没时间了。”
归根到底,他们是真正活在其中的人啊!
故而,有此感叹。因为他们完完全全地亲历了整个过程,并且无比清醒和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付出,以及距离和需要。
这个“距离”指的是需要和做到,想要和做到,以及正在做的和接下来要做的事儿的急迫感、紧迫感。就是这份距离,继而有了需要,有了需要继而去付出,付出继而充实,但与此同时,仍旧感到时间不够,还需要时间,为何呢?因为“我”在意的就在其中啊!
没有活在其中的人呢?他们丝毫未曾有所觉察,丝毫不曾在意,从来如此。故而,这句话也就成了“耳旁风”,成了一句“正确无比的废话”。
你以为是在说时间,你以为是说阶段性,不,那只是一部分而已。真正想说的从来不是这个,而是说,你真的认识自己吗?你对自己满意吗?这是你要的结果和你想要的生活方式吗?
为什么一定要在事实摆在面前才知道悔恨和遗憾呢?为什么一定要在错过后才后知后觉呢?为什么总在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过往的问题,继而不断的重蹈覆辙,且你越是恐惧就越是逃避,你准备逃到什么时候,逃到什么地方去呢?
为什么一定要在撞了南墙才肯回头,为什么撞了南墙依旧不回头呢?为什么要在逼上绝路才想着后退,又为什么在逃无可逃之际才想着面对呢?为什么我总在问为什么,为什么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是说,愿意与否真的很重要啊!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能做到,或者说轻易就能做到,包括说以前就能做到,甚至说看着、听着好像都懂,然后呢?你会去做吗?
我是说,你愿意吗?——愿意的话,不会的可以学;愿意的话,不会的又需要的会去自己想办法的;愿意的话,你才能心甘情愿,继而义无反顾,自然而然,对你的“损耗”才是最小的。
这也是一再强调说:“会想你就多想一点,不会想你就多做一点。”
归根结底,都是在用时间,如何才更符合自己的意志呢?你思考过吗?
时间真的不多了。我是说,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尽管我知道,你正在经历的和你所接触的都是和以往并没有任何不同,然而,你如果只看到这一点的话,说真的,可能你也倍感无奈,甚至不知道这有什么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不尝试着认真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对你而言至关重要的呢?或者说,为什么不把那些不需要的、不想要的,不明所以的剔除出去呢?我的意思是,为什么要让自己如此混乱地活着呢?
难道你就真的没有自己在意的事儿吗?如果有,为什么不去在意呢?要知道,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没有其他人,没有那么多的观众。我是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在意自己所在意的事儿,你指望谁能刚好和你一起呢?
我是说,“一个人,没有同类。”
我指的当然不是说,大家都是异类,而是说,恰恰是异类的存在告诉我们并不是人人都同类。而同类之间的关联和交集,不好意思,基本上当你了解自己后,你虽然能识别出同类,但是,你压根不会企图从对方身上去学习什么,又或者指望学到什么。至于说交流,那就更少了。
殊不知,你真正需要的在对方身上对方已经处理完成或者和你一样,如此一来,本身就不同,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时间流速,不同的个性,那么,你的“求同存异”说白了就是多此一举。当然,这一点仅限于同类之间。
而当下,当然告诉你“求同存异”是多元文化的重要元素。然而,你别忽略了这一“求同存异”强调的是什么,“存异”是根本啊!我是说,无论是古人,还是从传统中的文化、文明,都告诉我们要低调、谦虚、含蓄,继而把自己摆在后头。这当然是一种智慧。
就像为什么承认“犹太人”是最智慧的,实际上,他们差点“断根”了。这当然是“历史渊源”,然而,真的只是如此吗?未必吧!
何以我们讲“外圆内方”?又或者“内圣外王”?甚至我们讲“守拙藏愚”?
换句话说,为什么“以人为本”行得通呢?正是因为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什么,都是这么想的啊!不过是那时候“食肉者鄙”,换句话说,他们没有被逼到那一步。
或者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by黑格尔)
为什么学不到呢?或者说,为什么没能从中吸取到教训呢?归根到底,我们都忽略了一点,时代的局限性,文化和文明的局限性,也就是“背景板”。这就像很多人都在想,如果能够回到过去的某个时间节点,自己当如何如何,实际上,你凭什么认定那时候的你就一定能想到那些,能接触到那些呢?
所以,“不要站在现在的高度去批评当时的自己”。就像你是会成长的,就像你是有在认真过活的,你是有了以前的“经验”或“经历”才有了如今的自己,故而,你忽略了最根本的事实“背景板”始终是存在的,自我的局限性始终是存在的,如果你无法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一切都是“白搭”。
意思是,总是存在的问题,一如无常,一如时间的有限性,一如你活在其中,然后你竟然对此毫无觉察,这样的生活真的没问题吗?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啊!”苏格拉底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