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每天写1000字那些鼓舞青春的文章

工作遭遇“七年之痒”,凑合熬还是努力变?

2018-12-13  本文已影响5人  c158dcefd74a
01

今天中午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遇到了Z,他是我曾经工作上的对接人。

短暂的用餐时间,他感叹原来我在单位工作已经蛮多年了。

是啊,我和他对接工作,已经是5年前的事了。而我进入这个行业,可以追溯到2011年的8月,满打满算7年多了。

我们在婚姻关系中经常提及“七年之痒”这个词,那么职场上有没有“七年之痒”呢?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02

我是文科出身,毕业的前两年在出版行业打杂,后来转行做运营编辑,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刚跳槽那会儿,运营不像之前的纯文字工作那么单一,工作内容不断提出新要求,就连应用软件也从office升级到了PS、Xmind、Axure……

每天都有多条工作线需要跟进,我经常忙到健忘,只好用便签贴满笔记本,成为轻微的清单控。

我算零起点接触运营工作,领导要求我每天提10个问题。有一次整理电脑文件时候,看到那些问题,嗤笑当年绞尽脑汁提出的问题多么地白痴。可喜的是,这个方法让我进步很大,快速平稳地度过了这个转变期。

那时,我所在的团队都是年轻人,工作氛围很好,业余活动也很丰富,大家经常一起吃饭、唱歌、组织活动,充满了激情。

现在回想,还得感谢那段时间的忙碌,它治好了我的失眠症。因为太累,经常头一碰枕头就睡着了,即使做梦都是开不完的会和还没搞懂的数据,可总比以前天天梦游虚度光阴好。

03

后来,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和业务转型的需要,我的工作除了常规的平台运营之外,还需要在自媒体方面做一些新尝试。

我记得,那是2014年初,我接手做微信公众号,配合微博、博客做品牌营销。

其实我也没什么经验,全都是现学现用。不知道发什么内容吸引人,我关注了百来个号来研究;一开始没有定时发送功能,于是随时带着电脑跑,最怕周末发生什么大事件,为了流量,领导必定会要求临时调整内容。

当年4月份,大文豪马尔克斯逝世,因为我们业务是推广阅读,我加班做了一期特别策划,在不同的终端同步上线。第二天看数据,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单篇博客的访问超过5万+;微信粉丝新增了5000+,转发率超过了1200%。我们都被这样不经意尝试的结果惊呆了。

9月,苹果新品发布的档期,我们复制之前的模式进行营销,也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那一年,我的年终工作总结上亮点满满,顺理成章地拿下了年度优秀员工。我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工资差不多翻倍,领导也培养我管理运营小团队。

04

有一季《奇葩说》中,辩手颜如晶说:“任何一个有趣的东西做多了都会变得无趣,任何一个感动的故事说多了,也会被骂,不管一道菜多好吃,吃多了都会腻。”工作也是如此。

之后的一两年,我们的团队经历了人员的壮大期和缩减期,我也在那个期间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

等我再回到职场时,由于经历了自上而下人员的更迭,我所在的事业部门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加上政策的影响,整体业务处于一种保守的运维状态。

各种各样的限制,放不开手脚。越来越多的约束,只是机械重复。但我在这个行业已经积累了相对深厚的经验,在单位我也算有一定资历的“老人”了。曾经富有激情的工作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七年了,当初一起共事的小伙伴有的跳槽、有的出国、有的创业、有的全职写书,而自己,一直坚守在这块自留地里,重复着一些例行的事情,晋升空间越来越窄,下一站该往哪儿走?

我陷入了深深的疑惑中。

05

于是我去百度搜“职场七年之痒”这个词条,查到72100条相关记录,这个数字还在持续增长。原来,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职业发展固有的规律。

面对这个规律,是选择在倦怠中消磨岁月,还是寻求解决之道呢?

据调查,换工作的占了大多数,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考研、读MBA、间隔年,等等,总之,就是寻求一些变化,让自己动起来,毕竟“流水不腐”嘛。

想着自己在文字上还有不灭的情怀,前几年也在朋友的鼓励下,一起写了两本儿童读物出版了,那就继续在这条路上死磕吧。

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如果不是,你们又怎能看到以上这些文字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