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减持美国国债的意义

2023-02-26  本文已影响0人  fchbfb

最近中国减持美国国债,美国财长称与中国恢复经济对话很重要,这句话透露出什么信息?

先看何为美国国债。这是指美国财政部代表联邦政府发行的国家公债。根据发行方式不同,美国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实物券式国债(又称无记名式国债或国库券)和记账式国债3种。根据债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T-Bills)、中期国库票据(T-Notes)和长期国库债券(T-Bonds)3类。美国国债除了本土投资者外还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其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

中国持有多少美国国债呢?截止2022年3月份,中国内地持有美国国债余额为1.039万亿美元,比2月份减少152亿美元,约为2月53亿美元减持规模的三倍,也是继去年12月之后再次出现月减持上百亿美元的情况。

最近,根据路孚特公司的数据,中国目前持有的美国政府债券总额为8623亿美元,是自2010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据报道,2022年全年,北京共减持1730多亿美元的美债。

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的影响。我们拿着这么多美元去全世界扫货,中国人的生活水平要提升,就一定要扩大进口,让全世界的资源都流入到中国来。可是,在这个扫货的过程中,美国耍流氓了。很多东西他不卖,像汽车制造、飞机制造、芯片制造、航母、战斗机、核潜艇等核心技术,美国都不卖。这就叫“美元兑换不自由”。美国人拿着美元,可以满世界买东西,但中国人拿着美元,很多东西都买不到。而且, 美国发现,中国不再只是制造衣服鞋子了,还会制造汽车、飞机、战舰、航母了。曾经给美国打工的那个小弟,越来越有王霸之气了。美国便处处对中国设防,美国需要的中国商品,他们敞开了买,但中国需要的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产业,美国百般阻扰。

中国可以通过自主化的产业升级,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美元也越来越多,这钱花不出去,很痛苦,怎么办呢?只能卖美债了。美债,美国不仅愿意卖,还大把卖,经常性不限额度,上不封顶。中国拿着这么多美元,放着也是放着,买点美债吧,至少还能吃点利息。除了吃利息外,美债也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之一,是中美博弈中,中国手里的一张重要的底牌。

美国为什么会发行越来越多的美债呢?原因只有一个:维持霸权是很烧钱的,当世界警察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美国发现有中国接盘美债后,美国政府的钱就好像花不完一样。有了钱,美国就到处打仗,开销非常大,反正欠的债交给下一届政府就行了。

据统计,截至2023年,全球美债总规模已经超过31万亿美元,比美国的GDP还要高。想要美国还本金,这不知道多少年才能还完。但是,只要美国能借到新债,用新债还旧债,美国财政就不会崩溃。

说到这里,美财长在这个时候说与中国保持经济对话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美国面临两个问题:

一是,钱不好借了。不仅中国在减持美债,日本也在减持。美国要想美债不违约,就必须让中国央行和日本央行续贷,把钱再借出来。二是,美债风险太高了,违约爆雷的风险越来越大。

美国财长耶伦会面中国副总理刘鹤和中国央行行长谈的就是借钱的事,希望中国央行能再给美债续命一波。同时,耶伦提前警告美国国会,如果美债额度上限不能提升,到6月份,美债就有爆雷的风险,可能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其实就是在跟美国两党议员打招呼,别在国会上扯皮了,借不到新债,就还不上旧债了。而要继续借新债,就必须提高美债额度上限,把杠杆率拉起来。

在借债这方面,美国两党还是有着高度的共识的。只是,两党需要私下里达成一些交易。难的是,如何说服中国央行借钱?这就需要美国对中国妥协,让利了。中国既想要美国让利,又不想提高美债持仓额,怎么办呢?中国玩了一招,先减持,再增持,预判了美国的预判。

中国把美债持仓额降低到8700亿美元,如果美国人给的条件不错,就把减持的部分再买回去。这一减一增,中国啥都没付出,只是先涨价,再打折,最后还是按原价交易。这张牌可以慢慢打,反复打。

如果美债爆雷,会不会摧毁美元的信用呢?这是不会的。美债是美国政府借的,而发行美元的是美联储。就像恒大债务爆雷,会导致外资对中国房地产经济有一定的信心不足,但要说摧毁人民币的信用,那就是在说笑。

美债如果爆雷,直接影响是,美国政府借钱会变得越来越难,国际资本对美元的信心不足,但只要美元还是和石油挂钩,世界各国就还离不开美元。只要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军力依旧处于世界第一梯队,美元就不会崩盘。

所以不难看出,美债是中国手里的一张王牌,但不是王炸。中国要挖美元的墙角,只有一条路可走:人民币国际化。

俄乌战争加速了人民币的国际化。据统计,2021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占比为2.79%。在中美博弈中,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每前进一小步都是重要的一步。

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应该还有不少曲折,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多加关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