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那点事儿第三部 13
其实商品经济这种意识,1980年代中期在北大这个“象牙塔”就已经出现了。
不过那时候都是小打小闹,比较常见的是,有不少学生在校园内卖书。
北大读书气氛浓厚,大家爱读书,爱读书就有商机。
有的同学,不知道从哪里搞到的港台竖版校园流行读物,然后跑到什么地方复印装订,在北大三角地一带,摆地摊销售,有的生意甚是火爆,或许一个星期下来,就可以赚到好几十元。
我们当时称之为“校园经济”。
北大社会学系在北大属于比较小的系,不过能折腾的人却是不老少,记得社会学1985级研究班的小晖、阿平等人,脑洞就比较开,我是没少看到他们在北大卖一些挺有意思的港台竖版图书,都是复印后装订出来的,至于利润率到什么程度上,这是人家的商业秘密,肯定会对我保密。
我们班有个“二货”国庆,意识很是超前,也在校园倒腾过书刊买卖这种活儿。但这家伙似乎本着“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只在校园里折腾,不在系里张罗。
不过他这么折腾,也很正常,因为“二货”国庆确实聪明过人,口才不是一般的口若悬河,应该是口若银河,加上他本人才思敏捷、擅长分析、执行力超强,而且经常“二”得没边儿,基于以上特点,他在校园里怎么折腾,我都不奇怪。
不过,那时候真正让人领教1980年代校园经济的火爆,还是北大乃至全国第一家大学生咖啡馆的热络,很巧,我和这家咖啡馆经理照华算是“瓷器”,因而对当时的情况还是有所了解的。
记得那是1984年底,北大校园里突然冒出一家咖啡馆,一下子成为一个挺热闹的去处。
该馆的“馆长”,也就是咖啡馆的经理,是地理系1983级本科生照华。
我曾在《先前那点事儿》第一部介绍过,我有个北大同学,老家河北曲阳,曾经代我去曲阳山区探望我的战友“老夫子”进宽,这个北大同学,就是这一年开始玩咖啡馆的照华。
我是通过英语ABC班地理系老富认识的照华,他们俩一个宿舍。虽然我出生在北京的机关大院,从小混迹于那些特矫情的高干子弟之中,但是结交的朋友却真真儿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
照华身材中等,消瘦,戴着一副近视眼睛,属于扎到人堆特别是北大的学生堆儿里,很难找到的那种人,只是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我们俩认识以后,臭味甚是相投,他不嫌乎我矫情,我欣赏他的机智,很快就成为校园中的好友。
其实照华家庭的条件在北大算是比较差的,他老家在河北曲阳,家中有病人,且收入很低,入学后助学金是他重要经济来源。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是一脸菜色,明显营养缺乏。
有句话“穷则思变”,虽是在校生,但他一直在寻找“变”的机会。
这个校园咖啡馆,就是他变的契机,而他也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起初不知道是谁去云南考察,发现当地有“速溶”咖啡,试了试还真不错,且价格低廉,居然弄回来不少,供同学们品尝。
咖啡,在1980年代,确实个稀罕物,在当时的中国,对很多人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甚至不少人尚没有听说过世间还有此物。不过在中西文化融合度极高的北大校园,咖啡这个名词大家起码不陌生。
当时北大学生,相信也未必有多少人亲口体验过咖啡是个神马玩意儿,不过对这种饮品的了解,应该是超前当时的中国社会的。
不知道是谁提议以学生会的名义,在北大校园宿舍区一隅僻出一个大约3、40平米的房间,简单装修了一下,再配置了点家具,居然搞出了北大第一家咖啡馆。而照华恰恰就是抓住这个机会,提出承包,就这样,这厮成为北大校园咖啡馆的首任经理。
可以说,北大咖啡馆,是解放以后中国大陆第一家大学校园咖啡馆,照华算是第一任中国校园咖啡馆的经理,一不留神,创造了一个国内第一。
由于和照华比较熟络,我自然晚上都会跑到咖啡馆凑热闹。可能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少,这家咖啡馆开业以后,生意很是火爆。
其实咖啡馆在校园开业,其意义不在咖啡馆本身,而是北大校园文化发生转变的一个标识。
在中国有句老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一般人眼里,经商、当小老板,是不入流的。
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加充分和深刻,而“唯有读书高”这一传统形而上的观念,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潜移默化中,渐渐退色。
那种在知识分子当中视金钱为“粪土”的传统理念,正在悄悄地为新一代知识分子所唾弃,商品经济的理念和实践,开始在1980年代的北大校园内,为更多的学生、教师认识、理解和接受。
这种转变,我个人认为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在北大这个“象牙塔”校园内,咖啡馆的出现,意味深长。

照华上大学时的照片,一看就知道,这是“假装”爱学习(照华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