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顶级谋略家是如何炼成的?

2024-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卢小知

不知不觉《资治通鉴》已经读了有一段时间了,经过这段时间的阅读,我发现《资治通鉴》中所讲述的每个历史事件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能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他们要么拥有前瞻意识,高瞻远瞩;要么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么能够见微知著,精准预判事态发展。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想法和决策不仅仅影响了他们个人人生轨迹,甚至有些人还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对于这些人,我愿意称之为顶级谋略家。

接下来列举几个《资治通鉴》中的例子。

在三家分晋的故事中,智果提前预判到了一旦智瑶成为君主,那么晋国必亡,所以智果早早地退出了以智宣子为首的智氏家族。后来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掉了晋国,把智氏家族连根拔起,智瑶成了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智果却因为已经退出了智氏家族而没有受到牵连。

同样在三家分晋的故事中,赵简子狡兔三窟的智慧同时令人折服。赵简子在位时,曾经派尹铎到晋阳主持工作,并告知尹铎将晋阳建设成为一道保护国家安全的屏障。

同时,赵简子对于自己的儿子无恤,也就是后来的赵襄子说,如果将来国家有难,一定要去投靠尹铎,到时晋阳将成为救命之地,复国之地。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预判到了晋国在将来的某一天一定会攻打赵国。

果不其然,智瑶继位以后,由于向赵国索要土地被赵襄子拒绝,于是就出兵攻打赵国。此时的赵襄子听从父亲的话,逃到了晋阳,最终也是在晋阳实现了韩赵魏三家联合灭晋国。

在庞涓伐韩的故事中,孙膑的智慧更加让我受益匪浅,我也由此体会到了为什么他被称为计圣。

话说魏国将领庞涓征伐韩国,韩国于是向齐国求救,此时恰巧孙膑在齐威王手下。齐威王问下面的大臣,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邹忌回答不救,田忌不同意,他主张早救,因为他担心一旦韩国被灭,魏国紧接着就来收拾齐国。

邹忌和田忌的想法也是我们大多数人能够想到的。但是孙膑的想法却和他们人截然不同。孙膑主张晚救,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其一,当前魏国士气正盛,如果齐国此时出兵韩国,则相当于替韩国挡子弹,是百分百的赔本生意。

其二,如果齐国在战争之初就参与进去,到时候如果韩国打赢了,他会对齐国感激涕零吗?或许他会认为大部分功劳是自己的,而不是你齐国的。所以要在韩国的确顶不住的时候,等韩国来乞求齐国的时候再伸出援手,这是雪中送炭,韩国会记一辈子。

其三,等到韩国和魏国已经打了一段时间,魏国的士兵也疲惫了,此时齐国就可以采取敌疲我打的策略,打它个措手不及。

除了这三条理由之外,孙膑还使用了心理战术。他让齐威王答应韩国的使者,说自己会出兵相助,这相当于给韩国带来了希望,吃了定心丸,用以确保韩国前期不会轻易地缴械投降。

对于孙膑的这些想法,我认为多数人不会想得这么全面和深刻,这才是一个顶级的谋略家应该有的表现。

通过上面的三个故事,我禁不住要思考,如此厉害的顶级谋略家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私以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其一,一个顶级的谋略家,一定读书万卷,并且能够领悟到书中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能够灵活运用书中的知识,而不是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

当一个人学习了足够多的谋略之学时,他只能成为一个半吊子的谋略家,他还需要机会在实践中去检验自己的能力,通过一次次的实践弥补自己的不足,他才能逐步成长为一个顶级的谋略家。

正如有人评价明朝的孙承宗:当一个人的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时,一旦正确地应用到实践中时,就会爆发出巨大能量。这才有了孙承宗收复失地四百余里,并且修建了关宁锦防线,维护了山海关内二十多年的和平。

其二,伴君如伴虎,官场如战场,顶级的谋略家需要绞尽脑子为君主出谋划策,帮助君主做出正确的决定,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不被损害,进而让自己的所学发挥作用,实现抱负。

如果各位读者有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