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中国文论的诗性魅力》之《人间词话》(2)
这一讲讲两个问题:一是讲境界的真谛,二是讲境界的分类。
一, 境界之真谛
真谛的“谛”两种用意。谛:是道;佛教的“谛”有教义、真理的内涵。
首先讲境界的主要内涵:真理性的内涵之所在,境界的本质。而王国维认为境界最重要的一个是真;第二个内涵讲境界的真之谛。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共有六十四则,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1-9则是境界理论的总纲,总论,后面的五十五则是以境界为标准的具体批评,涉及到从李白一直到宋代不少的诗人、词人和他们的作品。
1, 探其本
《人间词话》 九 节选: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王国维对自己的“境界说”很自信,认为严羽“兴趣”和王士祯“神韵”只不过是道其面目,因为他们的观点是从”鉴赏的角度出发”,谈的是作品的言外之意,韵外之味,不可琢磨的那一点,而他的境界说抓住了根本。
“境界”这样这一汉语词,最早的释义是地理范围的边界、边境、国界等等。
作为一个文论范畴,王国维的境界有两个思想来源。
第一个是唐代的意境说,署名王昌龄的《诗格》,讲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物境是指山水诗,情境是指抒情诗,意境呢,是物境和情境的统一,用王昌龄的话说既张之于意又思之于心,得其真也。所以意境是物我相融,心物一体的艺术形象。境界本意是平面的,引进意境说就变成立体的了。
第二个来源是佛教。佛教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借用汉语的境界这个词来讲佛教所要达到的一种最高的造诣和境界。佛教有六根和六境之说。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的全部感知觉)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与六根相对的客观外物一一相对。)
佛教主张六根清净,即超越凡俗物体进入彼岸世界,这个彼岸世界是虚构的、形而上与物质没有关系的,于是境界说有了一种超越感。
这样一个既有纵深感、立体感又有超越感、精神高度的范畴,就成了《人间词话》的关键词。
《人间词话》之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王国维的“探其本”,“本”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就词这种文体来说,它是词之本,词以境界为最上。衡量一首词的价值高低看其有没有境界;第二层,境界不仅可以用来批评词,甚至是所有文学文体的标准,是文学之本,王国维还给境界赋予很多超越词体的思想内容,他的自信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