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7 学习的几重境界的几点想法

2022-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roxi_luo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句话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把学习的艰难求索的过程,比作这三个状态,孤独——艰难——最后惊喜。其实我对这三个状态不怎么认同,学习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是一种自我修炼,这过程确实也是艰难的,获得学习的成绩后感到惊喜,忘却了之前的痛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学习过程。但不要忘记了,不是所有人学习都可能获得成功,很多人即使憔悴至死,也不一定能找到灯火阑珊处的她,所以这三句话,我认为不是学习的常态。

       这两天看《南方周末》,又看到古老东方智慧里关于学习的解读,刊载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作者是张京华。

       第一场对话:“哲学”问“无为谓”:1.怎想考虑可以知道“道”,2.住什么地方,穿什么衣服可以安于“道”,3.从哪里来,走哪条路可以得到“道”?无为谓都没有回答。

        第二场对话:“哲学”问“狂屈”:一样的三个问题,狂屈说我知道答案,想要告诉你,想要说话,心中却忘了想要说的话。

        第三场对话:哲学问“黄帝”,黄帝说没有思想、没有考虑就可以知道“道”,不住在什么地方、不用管穿什么衣服就可以安于“道”,不从哪里来,不走哪条路就可以得到“道”。

         本来答案到此已经明了。但是“哲学”又反问“我和你现在都知道了,无为谓和狂屈都不知道,谁是对的?”黄帝的答案很让人吃惊:“无为谓是真的知道,狂屈有点像知道,我和你始终都不擦边”。他又补充:“无为谓是真的知道,因为他不知道说话,狂屈有点像,因为他后来忘记了,我和你始终不擦边,是因为我们知道。”结论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作者因此得出,寻找哲学的过程本来就是无为谓-狂屈-黄帝。而哲学本来存在是黄帝-狂屈-无为谓。

       多么奇妙,我认为这也是求知的过程,一开始对书本知识很陌生,头脑一片空白,求知若渴,当知识汲取到一定程度,就是狂屈的境界,好像知道点东西,但是说不出来,只有继续不停学习,直到到达黄帝的境界,都知道了。但知识内化的过程正好相反,从知道,到好像知道点,到最后感叹自己都不知道。就像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自己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

        庄子和王国维的学习,各有侧重,王国维更侧重学习者个人的感受,而庄子强调的是学习知识本身,一个主观些,一个客观些。从我角度,我更赞同庄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