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
上学的时候学过一句话“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以我们当时的年纪,对这样的概念基本就是当字符来背诵,根本不会理解。《1948》里面有个形容特别妙,哼着歌洗衣服的老娘们因为理解能力特别差,所以反而免受某些组织“洗脑”术的影响,因为那些信息就像“铜豌豆进了母鸡的肚子,被原样拉出来”,其实小时候我还算是个爱思考乱七八糟问题的孩子,那时候我一直指望着书里会给人下一个美好的定义,没想到接触到的唯一一个关于人的定义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太不浪漫,太不符合孩子的认知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也进入很多关系中了,有了关系,就品尝到了欢乐,从而也避免不了痛苦。同学、朋友、同事、亲密关系……身处各种关系之中,却从未认真地做过反省,一切都随心而定,没有为维护一段关系做过什么努力,从不掩饰自己的好恶,这样做表面上看起来是随性,其实确实一种懒惰,很多好朋友因为疏于联系,慢慢就从彼此的生活中淡去了。
今天看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书中说真正的关系只有在无我中才能建立,只有在无我的状态下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爱。如果不去体会无我的关系,就像平常我们做的那样,我们先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形象,再将对方设想成一个形象,那么我们的关系就只是虚幻的形象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是不持久的,也是容易消失的。只有我们放掉自我的形象,才会真正地去认识对方,不再渴求对方满足我们什么,那时创造的关系才是真正有活力的。
最近我也常陷入关系的思考中,我的感情生活在自己和外人看来都算是十分美满的了,我自己也常庆幸,可以碰到一个爱好、价值观、脾气各方面都很相投的人,而且经过了几年感情越来越深,但是再好的感情也是独立的个体,我发现自己在关系中还是有依赖的倾向,甚至偏向于利用,情绪的起伏时常都是随对方的付出而动,如果不加反省,迷失在这样的状态里,最终只会消耗了爱,也毁掉我们的关系!
在很多灵性修养的书籍里大师都教导我们要进入“无我”的状态,这个似乎跟我们现实生活中倡导的“坚持自我”相冲突,其实真的深入理解,就知道这两个词是在完全不同的语境里进行表达的,“无我”的状态是放弃自己给自己树立形象,不再透过一层自己设定的滤镜去看待周围的世界,这个滤镜可能是因为恐惧,比如害怕贫穷,所以总以金钱的角度来看待他人,比如缺乏安全感,所以总以忠贞的角度来看待他人。
当我们脱去了这层滤镜,就不会再对对方做种种要求,也不会以对方的行为来揣度他对自己的心意。这正是很多小女生(也包括以前的我)爱陷入各种胡思乱想最后发现完全是无用功的最好解药。
总之,要建立真正的关系,首先放下对自我的各种想象,这样才能拆掉滤镜,让交流真正无碍,这个过程才是让双方都成长的有益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