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驻马店第二期阅读群 第三次学习
存在主义驻马店第二期阅读群 第三次学习
《最后的拥抱》p72:如果你想帮的是日常生活的小忙,就具体说出细节,别提太笼统的建议。当你是最主要的照顾者,若接受别人的帮忙,就不会负荷过重,如果别人提出的只是笼统的好意,可以直接对他说,“谢谢!有一件事的确可以请你帮忙。”朋友通常想伸出援手却无从帮你,若你能说出具体的任务,他们会更容易帮你,而你可以把省下的精力用于其他的工作上。我就很擅长,在别人走近时,支使别人帮忙,然后惹来别人的攻击,“我凭啥给你呢?”对呀!郑磊老师很形象地比喻,这样别人反过来给你一巴掌。然后炳琴姐姐、郑磊老师提到,别人说要帮你时,你才可以要求别人,前提是“如果别人提出的只是笼统的好意时,才可以直接对他说,具体帮什么忙。”《最后的拥抱》p73原句。
“请记住,没有表示会给人不在乎的感觉。”开始谈论死亡前,需要先让病患知道你的态度。当你不确定他能不能复原,就问有没有觉得好一些了,要不要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这样的问题或许有助于展开谈话,第一段对话通常是最难的,只要打破冰山就能逐渐谈开了,也可以表示你有意愿谈。然后让谈话自然的发展,例如一句简单的感触来开头,很遗憾听到你病得这么重,听到你的事让我好难过,然后等他回答,并且倾听,没有哪一句话绝对是对的,但表达你的爱和关心绝对不会是错。别害怕说错话,我们都曾经说错话,但是良好的关系并未因此受损,病患通常会容忍别人出于热心和爱的无心之过,比较难原谅的是没有任何表示,生命所剩不多的人,需要陪伴的人,愿意倾听,愿意了解他们的处境,在他们面临绝境的时候,愿意付出爱,伸出友谊之手。双怕说错话,怕说了伤害人,因为你根本理解不了对方的处境,惧怕、躲闪、逃避,希望学习可以让自己有力量来面对。郑磊老师总结: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可以创造可以表达的空间,不去评判。不要羞愧去流泪,面子只是一层纸,捅破了也就没什么,不要太怕说话错,只要有情感在,并创造交流的空间。
帮助临终者没有绝对的正确做法,但是理清自己对死亡的感受,理清自己的顾虑、恐惧和喜好,能避免你误解临终者,千万别把自己对死亡的观点强加于他人身上,而应该以临终者的意见为主。第二个方面揣摩临终者的感受,这种尝试让你更确定自己该说什么,该帮忙做什么。临终者的感受一般分五个过程,面对死亡的五个过程,否认、愤怒、协商沮丧、接受期,但是这些过程中的那些情绪不仅出现在临终者的身上,当人的生活出现危机或重大转变时都可能产生,所以对多数成年人来说并不陌生。面对临终者的否认期,人都会采取否认的态度,当我们听到一个太痛苦的消息时,会以否认来武装自我,借以争取缓兵时间,来适应突然而来的残酷事实。假如一个病患得知自己的病是末期,请尊重他的否认态度吧,别去挑衅,逼他面对现实。通常病患在病得更重,更虚弱时才会放弃他的防御机制。面对愤怒,可行的做法是找出原因,将愤怒当着另外一种情绪引发出来,以末期病患来说,愤怒的根源通常是挫折,厌恶和恐惧。挫折可能是因为感到无助和无力把控自己,变得需要依赖别人;厌恶是因为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的人生顺利进行;而恐惧呢,则是不能确知死亡究竟是什么样貌。面对患者的愤怒,我们要回应他愤怒底下隐藏的情绪目标,不再消除他的怒气,而是增加他对生活的主控权,以减少他的无力感,帮他了解自己的愤怒并转移他。当你遇见生病的亲友在生气,察觉它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无助,请试着同情他吧。尽可能随时随地地将选择权和控制权交给临终者。要针对挫折作出回应,而不是针对他的怒气。探知病患的经验和他的观点,有助于找出他恐惧的源头,只要了解他的恐惧在哪里,就能与适当的人讨论。听临终者表达哀伤和沮丧的情绪时,说那些隔靴挠痒的场面话没有用,能做到的就是倾听,通常不需要回答,只需要试着理解。当我重病时,我也是这样的感受,只要有人听我诉苦,听我强调我的伤心,看着我落泪就行。
最后感谢沈山老师提出发自内心的声音,“询问自我超越与拯救者的区别。”让大家有机会聆听、学习到自我超越是内心富有,想跨越的状态,让生命有机会更有效果,这样的状态做事不焦虑。而拯救者是无价值的,只有做了才感觉良好,拯救者会一直把受害者的状况背到自己身上。学习后让我们在生活中减少赠酒者的角色,勇做自我超越者!
20200805吴哲整理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