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宗学会华藏佛学世界居士林

《佛说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

2020-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沙门的世界

《佛说十善业道经》

         ——简注易解

佛陀教育网路学院学生注解

净空法师鉴定

佛说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

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学生注解

净空法师亲自鉴定

此《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为佛陀教育网络学院九位学生,依据净空老和尚《十善业道经讲记》所作,并敬呈净空老和尚鉴定,以成此书,供养读者。(经文采用《大正藏》版本。) 

【雍正皇帝上谕节要】 

雍正皇帝上谕 

谕上谕 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解》我认为以儒、释、道这三种教育来教导全国人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致的,教化众生的方法上也是并行而不相违背的。

注:

① 雍正:即清世宗胤祯,清康熙皇帝第四子,其在位一共十 三年 (公元 1723-1736)。雍正为清世宗即位后之年号,由于近人 称清代诸帝,概以年号代替名讳与庙号,故此处即沿例指清世宗。

上谕:谕是告诉,使人知道、明白,这里是训导、教导的意思。上谕是旧时用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② 朕惟:朕,秦以前泛指 「我的」或 「我」,自秦始皇起专 用作皇帝的自称。惟,认为、以为。朕惟就是我认为。三教:即 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觉民:觉即觉悟,民即人民,意指教导人 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海内:指全中国。

③ 理:理论根据,此指孝亲尊师之道理。

④ 道:是指教化众生的方法、手段。悖:相反,违背。

谕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解》只因人们不能把儒、释、道三教之教义融会贯通,于是随顺各自不同的观点,各持己见。仰慕道家的人说佛教不如道家高深,学佛的人又说道家不如佛教博大。而儒家学者又把二者视为异端加以驳斥,从而生起门户之见,相互争论,比较高下,纠葛争执互不相让。 

注:

① 惟:只、因为的意思。

② 异心:指每个人不同的妄想、 分别、 执著。

③ 辟:排除、驳斥。

谕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 ①。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 ③。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解》而我对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也只是持平等态度对待而己。如能以平等心来看待,就不会计较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而能领悟到三教所蕴含的心性理体是相同的。可见三教的出发点宗旨是无异的,无不是希望人人归向善处。

注:

① 平: 平等。

② 形迹:形式表象。

③ 性理: 实质内涵。

谕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解》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我们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又有哪一样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的呢?

注:

①五戒:佛法法门无量,无不以戒为基础,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方能达学佛之目的。五戒乃是在家居士所受持之根本戒律。

五戒者:

一、不杀生:凡是一切有生命者,乃至飞蠕动,微细昆虫,皆不得有意杀,或教他杀,或见杀而随喜赞叹。

二、不偷盗:

对于公共财物,私人财物、寺庙和僧众之财物,皆不得侵占,乃至一针一草,不予而自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违反世法偷税漏税,无票乘车,冒名顶替,贪污舞弊等,均不应为。亦不自盗,不教他盗,不见盗随喜,应清心寡欲,勤俭持家,廉洁自爱。

三、不邪淫:在家居士,除正式配偶外,不得有任何淫秽行为。

四、不妄语:妄语有四,一者妄言,即口是心非,欺诳不实;二者绮语,花言巧语,伤风败俗;三者恶口,辱骂毁谤,恶语伤人;四者两舌,挑拨是非,斗乱两头。

五、不饮酒:学佛人一切酒、乃至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皆不可饮。除因重病,非酒莫疗者,作为药酒,方可饮用

②五常: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我国文化自古特重孝道与伦常,五常即是五种伦常大道,若能遵守而行之,才能具足做人的资格。百行:百是形容多,行是行为。百行是指儒家的诸多行为规范。

③诱掖奖劝: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助人向善。

谕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解》过去,宋文帝对侍中何尚之说:六经这些儒家典籍的根本是济世育人,端正社会风气;若对于心性的探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来说,则佛法经论可做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诚心接受这种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

注:

① 宋文帝:即刘义隆 (公元 407-453 年),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公元 424 年即位,在位三十年。

② 侍中:南北朝官阶名。与中书监、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分管取旨、审核、执行等事。何尚之:字彦德,庐江

县(今属安徽霍山)人,是南北朝时期一位审慎明达的政治家,也是当时一位深通玄学义理的名士。

③ 六经:即 《易》、 《书》、 《诗》、 《礼》、 《乐》、 《春秋》。济俗:端正社会风气。

④ 性灵真要:宇宙人生的真相,心性之学。

谕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解》何尚之回答说: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诚纯朴,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和睦共处。持此良好的教化风气,遍及全国上下,则编户亿千之地,就会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则离一恶,离一恶,则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则国免万刑,确实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

注:

① 淳谨:纯厚,朴素,谨慎。

② 邑:城市。

③ 寰区:指国家。

④ 洵:实在、诚然、可信的。垂拱:太平无事,无为而治。

 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⑤。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谕。

《解》宋文帝与何尚之的这一段对话,都在劝勉人们行善,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佛教教化人们除去贪婪吝啬的心,引导人们做善良贤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从佛陀教育,依教奉行,确实可以规范社会,训导黎民百姓,改善风尚,从而成为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它们(指三教)之间任意诋毁,妄加捏造对方为杨墨之道似的偏激言论,这都是没见到真理,失去公平的瞎说。特别诏告于天下。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注:

① 斯言:指上文中宋文帝和何尚之之间的对话。斯:代词,这。

② 盖:承上文申说理由或原因。

③ 贪吝:过分贪求且吝啬。

④ 贤良:有德行的人。

⑤ 型方训俗:型方即做一方的典范、楷模;训指训导;俗即一般平民。

⑥ 杨墨之道:指杨朱和墨翟之说。杨朱、墨翟,春秋战国时代人,所主张之学说与孔圣之道相违背,被儒家视为外道。

⑦ 颜色:此指真理。

⑧ 瞽:瞎眼,比喻人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佛说十善业道经】

【经题】

佛说十善业道经 

《解》释迦牟尼佛为一切众生,宣讲有关修行十善业道的一部经典。本经是修学佛法的基础,如无此基础,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皆不能成就,十善业道修学圆满,就是无上菩提。本经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都在宣说修学基础的一部重要经典。

注:

①佛:印度语佛陀、佛陀耶的简称,翻译成中文是「智慧、觉悟」的意思。一个对人生和宇宙真相彻底通达明了的人,便称之为佛。这里是指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姓释迦,名牟尼,佛是他所证到的果位。他是中印度迦毗罗国的王太子,父王名叫净饭,母后名叫摩耶。十七岁娶妻,名耶输陀罗。因感人世间有生、老、病、死种种的苦恼,为解除自己和他人的苦恼,在十九岁时,舍弃了王位的尊荣,而只身遁入深山。经过五年的访问,六年的静坐,苦心参究,才彻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成佛。成佛之后,周游五印度,说法教人,达四十九年之久。所以,释迦牟尼佛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人物,并不是想象中的神话人物,而是一位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者。

说:悦所怀也,佛说法都是看机缘的,佛看到一切众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成圣的机缘成熟,可以接受这个法门,所以就非常欢喜的教导,劝化大众,帮助一切众生当生成就。佛说,此外含义不仅指释迦牟尼佛说,也指宇宙间一切诸佛都说(这部经)。

十善:在佛法,「十」不是数字,是代表大圆满,大圆满的善法归纳为十个纲领,即身、口、意三业,所行之十种良善的行为,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十善即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前七见前注)、八不贪,对财、色、名、食、睡五欲,不起贪染之心。九不,对违逆自己心意的人事环境不起怨恨之心。十不痴,对一切事物明达而不迷惑。

业: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切活动正在进行时是「事」,事后的结果称之为「业」。所以,做好事叫善业,不好的事叫恶业,无所谓善恶者叫无记业。

道:从理上讲是宇宙人生的大道。从事上讲是十法界(各种不同维次的时空)、一真法界。

经:指所说的道理、方法,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是正确的教科书。

【人题 】

唐三藏法师实叉难陀译

《解》三藏法师实叉难陀由西域于阗国来到中国,在唐朝武则天时代主持翻译本经。

注:

①唐:指唐朝时代。于阗:古代西域诸国之一,今属新疆和田。三藏法师:指精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实叉难陀:(公元652-710),佛经翻译家,据《宋高僧传》卷二载,他共译经十九部一○七卷。最主要的是《华严经》和《地藏菩萨本愿经》及《大乘入楞伽经》,武则天均撰有序文。

【正释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俱

《解》这部依据事实真相而说的经典,是我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说的。那个时候,佛在婆竭罗龙宫中说法,与八千大比丘和三万二千大菩萨,同聚一会。

注:

①如是我闻:「如」是事实真相的代表字,「是」依事实真相而说的称为「是」,「我」是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指此经是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

②一时:是佛讲这部经的时间,也就是众生根性机缘成熟的时候。

③娑竭罗:又作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咸水海。

龙宫:为龙王或龙神的住所。在大海之底,龙王以神力化作宫殿,为现世佛法隐没时龙王护持财宝、经卷之所在。在本经指大龙菩萨的道场,位于我们不同维次的空间。

④大:生大解、破大恶、证大果。

比丘:有三义。

一、乞士-乞食养身,乞法养心。

二、破恶-破贪、、痴等烦恼恶。

三、怖魔-魔的骄慢嫉妒心很重,时时担心别人超胜过他;比丘发心修道,一心希求出离三界,所以魔见了心生恐怖。

⑤菩萨摩诃萨:

「菩萨」,印度语「菩提萨」的简称。译成中文是「觉悟的有情众生」,不但自己觉悟,还能主动帮助一切众生觉悟。

「摩诃萨」,即大菩萨的意思。

经: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

《解》这时,佛告诉龙王说:一切众生,因起心动念之不同,所造作的善与不善业也不相同,因此才感得六道生死轮回,辗转不休。

注:

①世尊:佛的称号之一,即为世间所尊重者之意,亦指世界中之最尊者。

②众生:佛法讲缘生。而众生就是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人及各种动物可以称为有情众生。植物,矿物可以称为无情众生。

③诸趣:即六趣、六道。人、天、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中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为三恶道。合起来称为六道。

经:

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解》龙王,你看参加此法会的大比丘和大菩萨们,以及大海中众生的形状、肤色种类,是不是各个不同?这一切无不是由众生心之善与不善,所造身语意三业之不同而招致的。

注:

①汝:你,指龙王。

②大海:比喻整个社会。

③靡:无。

④身业:指身所造作之业。可分为善、恶、无记三种。身恶业指杀生、偷盗、邪淫;反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为身善业。非善非恶而无感果之力的行为,则为无记之身业。

语业:指言语行为之业,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若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绮语则为口善业。

意业:指念头,有善有恶,若贪欲、恚、邪见等为意恶业;若不贪、不、不邪见则为意善业。

经:

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

《解》然而众生心不是色法,无形无相,不可见不可取。人们所见所取者,只是由人们的虚妄心(六尘缘影的幻心)而生起的虚妄现象而已。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起性空,毕竟没有主宰,无我亦无我所。虽然众生各随着自己的业力,现出不同的形色、种类、境界,但是,事实上在这中间,并没有创造者,都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说,一切法不可思议。

注:

① 色:色法,指一切有形有相之物质。色有变坏、质碍、示 现等义。山河大地,房宅器物,以至有情的肉体色身,及五识所接 触的色声香味触五境,乃至第六识所缘之境 (法处所摄色),均在 色法的范围之内。根据唯识学,万法皆识所变,色法就是心王及心 所所变现的影相。

② 取:执著、占有。

③ 诸法: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

集起:集,谓一切现行法皆于阿赖耶识熏其种子;起,谓由此识生一切现行法。

④ 主:主宰。

⑤ 无我:有人无我与法无我。

人无我,即一切有情,无不是由四大(地水火风)五蕴(色受想行识),假和合而成,似有而又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故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

法无我,即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其存在本来即无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我所:指为我所有之观念,即我之所有、我之所属之意。即以自身为我,自身以外之物皆为我所有。

经:

自性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以是所生蕴处界等。皆悉端正。见者无厌。

《解》真如自性随缘能现种种虚幻境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明了这一点,如法熏修善业,以修显性,因此感得身心世界及居住环境,皆是端正庄严,使一切见闻者,欢喜不厌。

注:

①自性:指自体之本性,即诸法皆有真实不变、清纯无杂之体性,称为自性。

②智者:明了事实真相的人,即诸佛菩萨。

③蕴: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色是身体,属物质现象。受是感受;想是思惟;行是生灭念头刹那不住;识是含藏,即造作的善业恶业无记业落谢影子含藏在阿赖耶识里。受想行识属心理现象。

处:十二处,即六根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

界:十八界,十二处加六识。六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经:

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设无量亿自在梵王。悉不复现。其有瞻仰如来身者。莫不目眩

《解》龙王,你仔细观察佛圆满的身相,是由无量无边的福德而生,色相庄严殊胜,光明显曜,使一切大众隐蔽而不能显现。假使有无量亿大自在天的梵王,在佛光照耀之下,他们的光明福德,也完全会被掩蔽。如果有如教修行而得瞻仰如来微妙金色身,无不感到佛光的慈悲摄受。

注:

①福德:修习善法所感得的福报称为福。心念纯净、言行纯善称为德。

②蔽:隐蔽。

③自在梵王:指大自在天王,又名摩醯首罗天王,是色界十八天中之最高天,此天天王为三界尊极之主。

④瞻仰:以恭敬之心仰观。

⑤眩:光芒耀眼,此处是指佛光摄受之力。

经: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

《解》龙王!你再看!与会的诸大菩萨,他们光明虽不及如来,但他们已经获得清净庄严的妙相,这一切都是由修集善业培植福德而感召的。

注:

① 妙色严净:指菩萨的相貌美妙、庄严、清净。

经:

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解》还有,具有威猛势力,能降伏魔怨,拥护佛法的天龙八部等众,以及社会各个阶层有威德有势力的领导人,也都是修习善业福德而感得的善果。

注:

①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即天众、龙众、夜叉众、阿修罗众、迦楼罗众、乾闼婆众、紧那罗众、摩罗伽众。这是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

「天」是指三界二十八天。中国古代把龙列为四灵之一,佛经上称龙力不可思议,诸天和龙神为八部众的上首。

其他六部众为:

夜叉:勇健、轻捷,如守护佛寺山门的执金刚夜叉,毗沙门天王麾下的夜叉八大将军。

乾闼婆:意为「寻香」,吸香气为食,从属于天帝释,能凌空作乐。

阿修罗:意译为「非天」,身大好斗。迦楼罗:居住在四大洲大树上的金翅鸟神。

紧那罗:歌神,帝释属下,似人而头有角。

摩罗伽:大蟒神,人身蛇首,乐神。

这些都是守护佛法之大力神。

②大威势者:威,是有威德,势,是有势力。

大威德者,是指社会上各行各业有权力有威德的领导人。

经:

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解》龙王!你再看现今大海中一切众生,们的形像极其粗恶鄙陋,有的庞大威猛,有的卑微弱小。这些也都是由于们自己心中存有种种妄念,造作各种不善的身语意业,因此随着这许多不同的业因,而感受着不同的果报。

注:

① 形色粗鄙:体形容貌粗恶丑陋。

经:

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解》龙王!你应当如我以上所说的善因善果去修学,而且要帮助众生,了达因缘果报的道理,精勤修习十善业道。你更应当坚定这种正确的见解,心不动摇,不要再堕入执断执常的邪见之中。对于三宝、父母师长常存恭敬感恩之心,欢喜供养,并悲悯帮助世间一切苦难众生。如是修学,你们也会得到人天的尊敬和供养。

注:

①了达:明了通达。

②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离诸邪知邪见的如实知见。

③断常见:断见和常见。

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没有了,不信来世,不信因果报应。

常见:认为人死永远作人,过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这是世间人常有的两种错误见解。

④福田:田是比喻,像田地那样播下种子就可以收获。福田指能种植福德的「田」。

福田有三种:敬田、恩田、悲田。

敬田:对佛法僧三宝,恭敬供养而得福报。

恩田: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诲之恩,若能恭敬供养,自然获福。

悲田:慈悯救拔世间一切苦难众生,施于所需物质的帮助,乃至教学的帮助。

经:

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解》龙王!你应当知晓,菩萨有一个方法,能够断除六道十法界身心之苦。这一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能于昼夜保持心善、念善、行为善,令所有善法,相续不断,念念增长,不容许毫分不善的念头夹杂于其中。这样久而久之,就能够远离一切恶法,成就圆满一切善法,便能常常得以亲近十方诸佛菩萨和一切圣贤了。

注:

①常念:是心善。

思惟:是思想善。

②观察:是言语行为善。

经:

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

《解》所说的善法,就是指人、天、声闻、辟支佛、菩萨乃至无上正等正觉,都是依照这个根本方法修行而得以成就的,所以称这个方法为善法。

注:

①声闻:因闻佛说法的音声而悟道,所以称声闻。

②独觉:在山林水边,孤身独处,观察自然界的花开花谢,而觉悟身世无常的真理,不一定出生于有佛之世,所以称独觉。若生于佛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者名缘觉、辟支佛。

③无上菩提:菩提是梵语,意译为觉悟、智慧。佛的智慧德能是最究竟圆满的,所以称为「无上菩提」。

经:

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恚。邪见。

《解》这个法就是修行十善业道。是哪十善呢?就是身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口永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不善行为,并积极去放生护生,不占他人便宜,与人方便,言行端正,诚实守信。意永离贪欲、恚及邪知邪见。

经:

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解》龙王,如果远离杀害众生的行为和念头,即能成就十种远离烦恼的果报。是哪十种呢?

一、于一切众生普施无畏,令其身心安稳没有恐惧。

二、于一切众生,常常生起大慈悲心,真诚爱护。

三、能永远断除一切恚的习气,逆来顺受不生烦恼。

四、身体健康无有疾病。

五、寿命长远。

六、永远得到天地鬼神的拥护。

七、睡时常无恶梦侵扰,安稳快乐。

八、化解冤亲债主的怨结,所有的怨恨自然解除。

九、坚信自己不会堕恶道,对于恶道自然不生畏怖。

十、命终得生天道享福。这就是不杀生的十种善的果报。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佛那样随心自在的无量寿。

注:

①普施无畏:即无畏布施,当众生遇到灾难恐怖时,给以身命、财物、或佛法的布施,帮助众生离开忧虑恐怖,身心得到安稳。

②非人:指人道之外的众生,多半是指护法的鬼神。

③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怖:恐怖。

④回向:回转趣向。就是回转自己三业所修的善根功德,趣向于所期望的目标。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音译,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为无上。

「三藐」为正等。

「三菩提」为正觉。

意思是:能觉知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智慧能力均达到了最究竟圆满。

⑤随心自在寿命:佛的寿命无量无边,应身住世的寿命,或长或短,是视众生的机缘而定,佛可以随心自在,毫无障碍。

经:

【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一者。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①。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②。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③。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偷盗及占有的行为和念头,即能得到十种财产恒保不失,人品信誉可靠的殊胜果报。是哪十种呢?

一、家中物资财宝丰足,积蓄丰厚,不为王法、盗贼、水火及败家子所耗散毁损。

二、得到众人的爱戴和拥护。

三、人不欺负。

四、因能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故得十方诸佛赞美。

五、即使遭到别人的损害也不会忧虑。

六、积善之名广为流传。

七、身处大众之中自在,从容,无所畏惧。

八、财产安稳,寿命长远,身体康乐,而且辨才无碍。

九、对一切众生常存布施之心。

十、命终生天享福。这就是离偷盗的十种善的果报。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证得如佛那样清净圆满的大智慧。

注:

①王:

代表法律,受到国法制裁而没收财产。

贼:盗贼。

水火:指大水漂走或火烧。

非爱子:败家子。

②无畏: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

③辩才:即对于一事一理,辗转反复,巧于辩述。

经:

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邪行邪念,即能得到有智慧之人所赞叹的四种果报。

是哪四种呢?

一、身体健康调柔和顺。

二、家庭祥和安宁,远离吵闹。

三、为社会大众所共赞叹。

四、妻室不受侵犯。这就是离邪行的四种善果。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如佛一样的大丈夫隐密藏相。

注:

①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②喧掉:

喧:吵闹。

掉:身心不安。这里是指夫妻失和,家不安宁。

③丈夫:威容整肃,形仪英伟,诸根完具,身心猛利,勇进正道,修行不退之人。

隐密藏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又称「马阴藏相」。

经:

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能远离妄语,说诚实话,就能得到八种天人所赞叹的果报。

是哪八种呢?

一、语业清净,口常出青莲花香。

二、诚实的言语为世人所尊重、信伏。

三、所言无虚,出言成证,能得到人、天大众的尊敬爱戴。

四、常用真实关爱之言安慰劝勉苦难众生。

五、法喜充满,身口意三业清净。

六、言论没有过失,常生欢喜心。

七、言论诚实可靠,人、天都欢喜、尊重并依之奉行。

八、智慧超群,辨才无碍,无人驳倒。

这就是远离妄语的八种善果。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如来真实语。

注:

①优钵花:即青色莲花,气味清香。

②爱语:依众生的根性善言慰喻,令起向往之心而学习菩萨道。

③胜意乐:这种喜悦不是外界刺激所得,而是由内心自然流露,能消除一切烦恼、习气等苦恼。

④如来真实语:如来所说的话,在俗谛上真实不虚,在真谛上契合实相,叫做「真实语」。

经:

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两舌,即能得到五种坚固不坏的果报。

是哪五种呢?

一、得不坏之身,无人能伤害。

二、得和睦眷属,无人能离间。

三、得诚信美誉,正业顺利。

四、得修行正法,道心坚固,不遭破坏。

五、得良师益友,不受欺骗迷惑。

这就是远离两舌的五种善果。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修习正法,道心坚固的清净僧团,一切诸魔外道不能破坏阻挠。

注:

①本业:在世间所从事的正当行业。

②善知识:知因识果,正直且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③正眷属:即法眷属,修习正法、道心坚固之清净僧团。

④魔:指能扰乱身心,破坏好事,障碍善法的一切力量,名外魔;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慧命成长的力量,名内魔,亦名烦恼魔。

外道:佛法为内学,要向内心而求,若心向外而求法者均称为外道。

经:

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七。言无可讥。八。言尽爱乐。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恶口,即能成就八种清净善业。

是哪八种呢?

一、言语如理如法,恰如其分。

二、出言成则,闻者受益。

三、言论符合事实真相,契机契理。

四、善巧说法,言词美妙。

五、言语温和自然,令人信受。

六、心地真诚,言而有信。

七、言词正确,无可指责。

八、语言和善,人人喜闻。

这就是远离恶口的八种善德,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注:

① 乖度:乖是违背,度是分寸。

② 梵音声相:佛三十二相之一。此是佛于因位中不恶口,说 实言美语,教导正论,不谤正法,所感得妙相。又佛的声音有五种 清净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深满、周遍远闻。

经:

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一。定为智人所爱。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绮语,即能成就三种决定善果。

是哪三种呢?

一、决定为诸佛菩萨所爱护。

二、决定能以智慧言语,善巧方便,如实答问。

三、决定能得人天威望德行最殊胜的果报,无有虚妄。

这就是远离绮语的三种善报,若能以此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就能获得如来诸所授记,一切功德皆不虚掷。

注:

① 授记:佛经体裁之一,内容是佛为弟子预记未来成佛的国 土、名号、寿命、教化众生等事。

② 唐捐:废弃、落空。

经:

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是为五。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贪欲,即能得到五种自在的果报。

是哪五种呢?

一、身口意三业清净自在,六根具足,身体健康,心无烦恼。

二、财物随意具足无缺,一切冤家盗贼不会抢夺侵占。

三、福德自在,财物具备,随心所欲,无不成办。

四、社会地位受到大众拥戴,珍奇妙物皆由百姓奉献,又能以此回馈社会。

五、由于前世不悭吝嫉妒,故今生所得的财物远胜所求百倍。这就是远离贪欲所得的五种自在果报。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三界众生无比的尊重与诚敬供养。

注:

①悭嫉:悭指一个人的气度狭窄、吝啬。嫉指妒忌别人的优点。

②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经:

复次龙王。若离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一。无损恼心。二。无恚心。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为八。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恚,即能得到八种喜悦心。

是哪八种呢?

一、无损人利己、令众生烦恼的心。

二、无恚恼怒心。

三、无争论斗讼、是非之心。

四、心意柔和,正直而无谄曲。

五、得具圣人一样的慈悲心。

六、时常存有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心。

七、容貌端正庄严,令一切众生尊敬。

八、由于和善忍辱,能够承受一切善恶、违顺的境界,命终速生色界天。

这就是远离恚的八种功德,若能以此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就能得到佛的自在无障碍心,令见闻者无不欢喜。

注:

①圣者:指四圣法界以上地位的人,如声闻、缘觉。

②梵世:指梵天所支配的世界,即色界天。因修清净梵行,而生此天故。

经:

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三。惟归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解》佛又对龙王说:如果远离邪见,即得成就十种功德。

是哪十种呢?

一、法喜充满,得真正善友。

二、深信因果,宁舍身命,终不作恶。

三、惟皈依佛,不皈依神明天道等众。

四、心地平直,见解正确,永离一切吉凶疑惑之说。

五、常生人天善道,不堕恶道。

六、无量福德智慧,辗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人之道。

八、不执著色身为我,舍离一切恶业。

九、具真实智慧,正知正见,通达无碍。

十、不会感召各种灾难。

这就是远离邪见的十种殊胜功德。若能以此功德回向无上正等正觉,将来成佛时,速证诸法实相,成就自在神通。

注:

①功德:修行是功,身心清净是德。灭除内心的愚痴是功,智慧现前是德。德者得也,修行有所得,故名功德。

②皈依: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也就是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③圣道:圣人之道,即十善业道。

④身见:即「我见」,就是认为「我」和「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一种错误观点。身见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经: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解》这时,释迦牟尼佛,又告诉龙王说:如果有菩萨,依据以上的十种善业,在正修菩萨道时,能够远离杀害生灵,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而且健康长寿,不会夭折或死于非命,也不会为怨家、盗贼之所损害。

注:

①尔时:是佛说完修学十善业的利益的这个时候。

②修道: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使之日趋于佛道。

③行施:行即行为,施即布施,为六度之一。此处是指将布施的行为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经: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不与而取的盗窃行为,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而且能得到更加无比殊胜的果报,于十方三世诸佛的法藏皆能通达。

注:

①不与取:属于盗戒,即有主物未经主人同意而随意动用,甚至据为己有。

②法藏:法就是佛陀所说的教法,藏是含藏。意指诸佛如来有无量的智慧德能。

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淫乱的非梵行,进而修行三种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不仅其妻子能保守贞节,正直和顺,而且,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备受世人尊敬,外人绝不以淫欲心觊觎之。

注:

①非梵行:清净的行为是梵行;非梵行,就是秽恶的行为。此处是指淫欲。

②直顺:直是正直,顺是和顺。此指妻子能和睦家人,服从丈夫。

经: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虚妄不实的言语,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不会遭到众人的诽谤,又能如实受持佛陀的教诲,精勤修行,必能满其所愿。

注:

①虚诳语:欺人欺自的不实之言,即是妄语。

②正法:佛陀所说之教法,揭示宇宙人生真相的理论和证得的方法。

③誓愿:发愿起誓完成或达到某一件事、某种目标。

经: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两舌,不挑拨离间,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眷属和睦,同心同德,和乐融融,永无口舌之争。

注:

①离间语:即是两舌,挑拨是非,离间人家和好的言语。罪报拔舌地狱。

②乖诤:违反情理,相互争执。

经: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解》修学佛法的人,若能远离粗言恶语,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于一切大众集会处,皆能受到欢迎拥戴,而且众皆乐意归投依靠,信受奉行,无有违逆抗拒。

注:①粗恶语:粗言秽语,即是恶口。

②众会:大众集会的场所。

经: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无义语,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所言真实不虚,人皆恭敬接受,善巧方便,帮助一切众生断除疑惑障难。

注:①无义语:花言巧语,没有真实意义的言语,即是绮语。

经: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贪求心,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能以智慧广修布施,对于佛法的信解更是坚固而不可动摇,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注:

①慧舍:慧是智慧,舍是放下。唯有真智慧者才能彻底放下。

②威力:威德与道力,即如来果地上的十力、十八不共法与四无所畏。

经: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忿怒心,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能快速成就无障碍的心智,而使心体得到真正的自由、解脱。至于所得到的身体相貌,则庄严妙好,凡有见者,无不敬爱。

经: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解》修学佛法的菩萨,若能远离邪见和颠倒,进而修行布施,则能常得财宝丰足,无有能侵犯夺取者。且生生世世,生在具有正见,敬信佛法的家庭,常能见佛闻法,供养大众僧宝,培植福田,对于往昔所发之求生净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注:

①邪倒心:邪知邪见,颠倒妄心。

②菩提心:就是求取觉悟成佛的心。

益大师说:「发愿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就是发大菩提心」。

《大乘起信论》云:「直心、深心、大悲心」。净空法师说:「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即是大菩提心。所以念佛人念念不舍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念念相应,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圆满的大菩提心。

经: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解》这就是菩萨修菩萨道的时候,以十善业道为基础,而广修布施度,所获得的最大利益。今人不知勤修十善,因无十善基础,故虽修六度万行,而不具上述之功德利益。

注:

①大士:是对菩萨的一种尊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菩萨道:以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圆满自利利他,成就佛果之道。

②庄严:装饰、庄美威严的意思,即指生活环境和身相具足无量的美好,没有丝毫的缺陷。

③如是:指菩萨以十善业道为基础,广修布施度所获得的功德利益,就是以上所列举的。

经:

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解》世尊又对龙王说,明了以上所讲的功德利益,以下简要说明。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清净戒行,庄严自己,便能获得一切佛法的真实义利,并能满足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

注:

①戒:即持戒,六度之一。

归纳为三种:

一、摄律仪戒:佛教导众生不应该做的事,如诸恶莫作。

二、摄善法戒:佛教导众生一定要做的事,如众善奉行等。

三、饶益有情戒:以利益一切众生为戒,如普度众生。持戒引申为遵纪守法,尊重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

②义利:义是佛法的道理,利是利益、受用。依照佛陀教诲如理如法修行所得的真实利益。

③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愿,即四弘誓愿。

经:

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忍辱行,庄严自己,便能获得诸佛的圆妙音声,具足佛所具足的一切相好。

注:

①忍辱:六度之一。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心。

分为三类:人为的加害;自然灾害;修行中的种种困难都要忍耐。

②圆音:圆妙之音声,令闻者理解而觉悟宇宙人生之真相。

③相好: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相好庄严。

经:

精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精进力,庄严自己,便能降伏魔王怨家、烦恼习气,深入诸佛法藏。

注:

①精进:六度之一。精是纯而不杂,一门深入;进,选定方向目标,勇往直前。

有三类:

一、披甲精进,有大志愿,不畏惧种种难行。

二、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厌倦。

三、利乐精进,劝化众生,不疲不倦。

②魔怨:魔是指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种魔障。怨是怨害。

经:

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禅定功夫,庄严自己,便能生念慧等五根五力、惭、愧、轻安,使身心自在快乐,充满智慧法喜。

注:

①定:即禅定,六度之一。就是胸有主宰,专注于一境,不为外境所动摇。

②念慧:五根五力之一,即信、进、念、定、慧。

③惭愧:是两个善心所,惭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愧是对得起社会大众。轻安:轻松愉快,欢乐安稳。

经:

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以智慧庄严自己,便能获得诸法实相,断除一切分别妄想。

注:

①慧:即智慧,六度之一。就是于种种事理能决断疑念,见解正确。

智慧是梵文「般若」的音译,分为三类:

一、文字般若:佛说的一切经典及祖师大德的著述,能开启众生的智慧。

二、观照般若:依照经中的义理方法,于日常生活中,修正自己的心行,使之合于佛道。

三、实相般若:即宇宙人生万法性相理事因果的真相。

②分别妄见:虚妄不实的分别见解,如「我见、边见」等。

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慈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一切众生,不起恼怒之心,更不忍使众生受到伤害。

注:①慈:四无量心之一,与一切众生乐。

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悲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一切众生,常怀怜悯之心,不管众生能否接受教化,他都永不疲厌,永不舍弃众生。

注:①悲:四无量心之一,拔一切众生苦。

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喜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于一切众生的善言善行,绝不嫌弃嫉妒,而能随喜赞叹。于一切众生的不善行,心中不落痕迹。

注:①喜:四无量心之一,欢喜、随喜。

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爱恚心。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以兼修舍无量心,庄严自己,对于顺境善缘不生贪爱,于逆境恶缘不起恚。

注:①舍:四无量心之一,即放下,内心平等而无分别执著。

经:

四摄庄严故。常勤摄化一切众生。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摄法,庄严自己,便能恒常精勤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注:

①四摄: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众生乐财则财布施,乐法则法布施,令起欢喜心而受教缘熟。爱语,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欢喜心而受教缘熟。利行,以身口意善行,利益众生,令起欢喜心而受教缘熟。同事,以法眼观众生根性,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同沾利益,令起欢喜心而接受圣贤教诲。

经:

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念处,庄严自己,就能善于修习四念处观法,将心安住于此,才能断除贪、瞋、痴、爱而不放逸。

注:

①念处:念是能观的智慧,处是所观察的境缘,即用智慧观察一切境缘。

②四念处观:观是对一切万事万物的想法、看法。四念处就是四种对宇宙人生真相正确的看法与想法。

一观身不净:父母所生之肉身,内外皆污秽不净。

二观受是苦:我们生活在世间,所感受的一切是苦,没有真实之乐。

三观心无常:妄心妄念无常,前念灭后念生,刹那不住,虚妄无有真实。

四观法无我,宇宙间一切万法因缘所生,没有主宰。

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为佛法修学的七个科目,称三十七道品。天台大师又判作藏通别圆四种三十七道品。

经: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正勤,庄严自己,就能断除一切恶法,而能成就一切善法。

注:

①正勤:指四正勤,

一、己生恶法令断,

二、未生恶法令不生,

三、未生善法令生,

四、己生善法令增长。

②不善法:与十善业不相应的是恶法。

身造杀盗淫;

口造妄语、两舌、绮语、恶口;

意造贪痴,皆是恶法。

经:

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四神足,庄严自己,就能使身心恒常轻安快乐。

注:

①神足:即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

一、欲如意足,身心世界彻底放下,而得自在快乐。

二、念如意足:一心正念住于十善、四无量心。于净宗法门,一心住在「阿弥陀佛」上,而得自在。

三、进如意足,精进修行,而得法喜充满。四、慧如意足,自性般若智慧现前,而得自在。

经:

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精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五根,庄严自己,则能对佛陀教诲,具有坚固不移的信心,因此能勇猛精进而不懈怠。于诸善法心常明了而不迷惑忘失,身心寂静安祥,柔和调顺,不起贪痴慢疑等烦恼。

注:

①五根:根如同植物有根,能生长开花结果,比喻修行有此五根,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

一、信根,相信佛所说的一切法真实不虚,这是五根的总根。

二、进根,也称勤根,勇猛勤恳,修诸善法,精进不退。

三、念根,念念为众生离苦得乐,念念为正法久住世间。

四、定根,心定在菩提道上,绝不动摇。

五、慧根,具足智慧,准确鉴别是非善恶邪正。

②寂然调顺:心地清净,清净心自然产生调顺的作用。调是调和,自受用,顺是随顺,他受用。

经: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五力,庄严自己,就能断除一切怨业烦恼,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破坏他的道心。

注:

①力:五力,由五根而产生的五种力量,即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信根增长,能破除一切邪信疑惑;

精进力,精进根增长,能破除一切恶业及懈怠;

念力,念根增长,能破除一切邪念;

定力,定根增长,于一切境缘中,不为情欲迷惑等烦恼所动摇;

慧力,慧根增长,能破除三界内的疑惑烦恼而达解脱。

②怨:指懈怠、懒散、怀疑、昏沉、失念、愚迷等烦恼。

经:

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七觉支,庄严自己,则能常常善于觉悟明了一切诸法。

注:

①觉支:即七觉支,又称七菩提分法。

一、念觉支,心昏沉时,用择、进、喜三法提起精神;心浮躁时用轻安、定、舍三法收摄心念,时刻观照心念,令其定慧均等。

二、择法觉支,依智慧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

三、精进觉支,修学佛法时,善能觉了正行和不正行,不谬行也不做无益的苦行,于正行精勤而不懈怠。

四、喜觉支,心得法喜时,善于明了,不随喜颠倒之法。

五、轻安觉支,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六、定觉支,善能觉了定中之种种境界虚假不生见爱,摄心一处而不散乱。

七、舍觉支,舍一切虚妄之行,而心无偏颇行于正道。

经:

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八正道,庄严自己,就能得到真实智慧恒常现前。

注:

①正道:即八正道。

一、正见,对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正确看法。

二、正思惟,正确的思想,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

三、正语,口业清净,言语充满真善美慧。

四、正业,完全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的正当事业。

五、正精进,具足正知正见,向正确的目标、方向勤修精进,永不退转。

六、正定,心安住于十善业道上,安住于佛号上,决不动摇或改变。

七、正念,心念正道,念念善行,无有失念。

八、正命,知足常乐,随顺圣教,并以正当行业谋生。

经: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能进而修习止的功夫,庄严自己,就能断除一切烦恼的缠缚。

注:

①止:止息一切想念与思虑,使心专注一境。

②结使:结与使都是烦恼的别名,即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烦恼能系缚身心,结成苦果,所以称为「结」;能使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又称为「使」。

经:

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进而修习观的功夫,庄严自己,则能如实了知宇宙人生的真实相。 

注:①观:以智慧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止观是圆融一体的,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亦称定慧,止为定,观为慧,止观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

经:

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解》修行十善业道的菩萨,若进而修习方便法,庄严自己,则能迅速成就圆满的世出世间法,得真实究竟永恒之喜乐。

注:

①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如在现前(此时此处),对人对事对物最适当的方法。

②为无为:为是有为,是世间法。无为是出世间法。

经: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①。无畏②。十八不共③。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

《解》佛又对龙王说,你应当知道这十善业道,乃至能够使如来果地上十种特殊的能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都能得以圆满成就,所以你们应当精进修学。

注:

①十力:佛所具有的威德能力无量无边,约归纳为十种。

一、是处非处智力,于一切众生的因缘果报能如实了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因缘果报,佛皆能知悉。

二、业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的业因果报的智力。

三、定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浅深次第的智力。

四、根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欲智力,即能普遍知悉一切众生的种种欲乐善恶。

六、界智力,即能普知世间一切众生的种种妄想分别。

七、至处道智力,即能知世出世间种种道门修学的结果。

八、宿命智力,知道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的因缘果报。

九、天眼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十、漏尽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习气,永断不生。

②无畏:即四无畏,

一、一切智无所畏,佛是一切正智者,证得究竟圆满的智慧,对世出世间一切法悉知明了,故对教化大众无所畏惧。

二、漏尽无所畏,佛将见思、尘沙、无明烦恼悉皆断尽,而无所畏惧。

三、说障道无所畏,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中,对于障碍正道传播的业因果报悉知明了,并对任何非难皆无所畏惧。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为众生宣说出离之道而无所怖畏。

③十八不共: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意无失。

四、无不定心。指如来果地的定境永远处在清净寂灭的大定中。

五、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

六、无不知己舍心,于世出世法悉皆舍离而不执著。

七、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八、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

九、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十、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十一、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指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经:

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解》佛又对龙王说,比如一切城市村落,皆要依靠大地为基础方能建立,一切药草花卉树木丛林,也要依凭大地才得生长。这十善业道就像大地一样,一切人间、天上的众生,皆依靠十善业道而得此身,一切声闻、缘觉、辟支佛及各种菩萨行,一切佛法究竟圆满的大道,皆依此十善大地,方能得到成就。

注:

①诸菩萨行:即四摄、六度等,自行化他圆成佛果的大行。

经: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解》佛说完这部一切大小乘显密宗教,一切佛法修学入门根基的一部最重要的经典,娑竭罗龙王以及在座的所有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众,都十分欢喜,并且真正的相信、接受,切实依照本经的教诲修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