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透一本书
时间:100/365
古典老师讲如何读透一本书,观点独到,获益匪浅。把主要内容复盘讲述一遍,加深印象与内化。
1.现象与困惑
在这样一个知识付费,分享知识赚钱的时代,因读书“门槛低”成了很多想改变命运和处境的人的首选,可很多人也发现,读了那么多的书,生活依然没有什么改变。那些书似乎白读了。
而且有很多书在传播一种阅读理念:快速阅读。用二十几分钟,快速讲一本书读完。可这样的读书法,读完,什么都没有。一味讲求读书的速度究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古典老师讲到一个新颖形象的概念“出租车知识”。
2.出租车知识
这个概念来自爱因斯坦坐出租车的事。
爱因斯坦经常坐出租车去各个地方讲他的相对论。一天司机说,你讲的这些简单,我也会讲。爱因斯坦微笑着说,那这次你去讲。
司机得意洋洋,把自己听来的知识照猫画虎讲了一遍,也获得了掌声,可是当听讲者提出一些问题时,司机顿时慌了,他故作镇定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我的司机也会讲。被当做司机的爱因斯坦,很乐意的上去讲了。
知识的搬运,记得了一麟半爪,浅层的知识,拿来卖弄,拿来到处去教授。这些知识的底层逻辑,深层原因,因何现象,一概不知。
就像许多教赚钱的文章、短视频,甚至公开教授如何通过搬运别人的知识来赚钱,这只是掌握了一种简单操作技巧,是捷径。
就像老师们上课,不深入研究教材的老师,先看教参,看别人的教学设计,看别人的课件,然后直接拿过来用,自己对课文内容并没有真正吃透,理解,就谈不上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充其量只能是个搬运工。这就是出租车知识,多么形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3.概念界定,什么才叫知识。
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可很多人读了很多书也没改变命运,原来他并没有掌握知识。
书上的内容知识信息,甚至可以叫数据,从你大脑中刮过,没有留下痕迹。研究者采集大量的数据是为了分析,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总结出规律,制定对应的策略。如果没有这一步,数据就数据,没有任何价值。
遇到我们能看懂、能理解的书,我们看过,觉得懂了,但这也只是刷到了一些信息。
那么如何把信息变成知识?
要链接,要用书中的知识去链接自己旧有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来应对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这样才能把书中阐释的观点理论真正盘活,变成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能力。
这才叫拥有了知识。
4.如何检验你是不是掌握了书中的知识,记住书中的内容
许多人都有一种感觉,一本书读完合上书,置之一边,就会发现,真正记住的内容几乎没有。
古典老师说书中的内容不是用来记住的。而是用来链接旧知的。要掌握书中的内容,最好的办法就是合上书,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书中的内容讲述一遍。你能讲出来的知识就是你记住的内容。
5.这样不断讲述,不断链接旧知,某一天,你会发现你get到的一个点突然把你以前所有的知识都串联起来,你会醍醐灌顶,惊呼,原来如此,这就叫洞见。
大脑中知识的存储并不是有序排列的,而是散点状的。这种散点状的知识当用一条线把它串联起来的时候,它才会被牢牢记住,而且这种串联越来越庞大的时候,它就会洞见。
所以那种零散排列的知识点,孤零零的是最不容易记住的。
我也常有这种感觉,看过的书,学过的知识,过一段时间似乎都没有了印象,但在某种场景下,或者再读到其他相关书的时候,大脑里的记忆突然就复活了。有了原来如此的感触。
这堂课,如何读透一本书,确实观点独特,让我获益匪浅。
等链接的知识越来越多,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目前还达不到这个层次,持续努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