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满满的仪式感,你感受到了吗?
昨天一整天,朋友圈被满满的开学仪式包揽,气球、彩带、红包、苹果、开学门,甚至连大葱都上场了,刷到最后,已经有些审美疲劳了,其实大家的仪式都大同小异,仪式差不多,礼物也相似,连文案都有很多几近雷同,看到后面可不得疲劳吗?
放下手机,一个问题跳入脑海:学校和老师费尽了心思,孩子们知道吗?孩子们真的如我们期待的那样感动、开心吗?每个学期都是这样的老一套,孩子们会不会也麻木了?
似乎是为了回应我的这个问题,我居然刷到了一个小视频,视频里,正是各个学校和老师有些得意的开学门,可是发布视频的人却觉得这个门让他不想去上学,感觉很丢脸,视频下面的评论区,很多对学校开学仪式的吐槽,也有学生表示就因为这些仪式,他们不想去学校了,感觉学校把自己想得太肤浅了。
又是一个“好心办坏事”!又是一个“有一种冷叫妈妈认为你冷”!一个“我要我以为,不要你以为”!可是为什么老是这样呢?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原本,学校和老师真的是一片好心,为了减轻学生的返校压力,营造轻松的返学氛围,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浑身解数,校门口是各种门啊墙啊横幅啊,教室里是红包礼物欢迎词,入校的那波热浪过后,很快一切归于平静,所有的门啊墙啊横幅啊都耷拉下了脑袋,下午的时候,很多都被拆卸了,或弃之于垃圾桶,或堆放于杂物间,第二天,一切就回到了正常的状态,像是演了一场热闹的戏,当演员退场,道具被收走,舞台上只剩下了冷冷清清。
当一切归于平静,我们有没有想过,这是孩子们要的仪式感吗?孩子们喜欢这样的仪式感吗?或许,他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仪式感,甚至如小视频里所说的,这样的仪式感恰恰让他们感觉尴尬?又或者,他们根本就不想要什么仪式感,只是想要尽快见到一个假期未曾见面的好朋友、好老师呢?又或者,他们最想要的就是好好跟同学们聊聊假期的见闻呢?既然是为孩子们而设计的仪式,为什么不问问孩子们的意见呢?
我并不是要反对仪式感,我也认为恰当的仪式感确实能够很快地帮助孩子们进入一个上学的状态,但是,我以为,也许我们对仪式感的理解有些狭隘了,谁能说举办一场生日会是仪式,给孩子讲述妈妈养育孩子的故事就不是生日的仪式呢?谁又能说营造喜庆的氛围是仪式,让孩子们分享假期故事不能算仪式?谁又能说给孩子们送返校礼物是仪式,而带领孩子们包书皮就不是仪式?如果孩子们都没有参与,那这样的仪式又如何能走进孩子们的心呢?难怪孩子们对这样的仪式无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