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小点心:如何得容人处且容人。
得容人处且容人。好,这次你容他了,过后他可不容你。退一步海阔天空,那就退;退一步悬崖峭壁,你退不退?是以牙还牙,还是打掉门牙往肚里咽? 如果不明目的,为容而容没有意义,再丧失了原则屈己毁己取容,会被视作软弱,客观上成包庇纵容,姑息养奸,徒留后患。 道不同、欲不容是人难容的根本原因。 想容想忍都不是最佳方式,最佳方式是和,承认对方,尊重对方,甚至欣赏对方。 “有容乃大”四个字,常被人当作人生警句,悬于明堂,提醒自己身体力行。但对其中真正的涵义,不是每个人都琢磨透了。 四字涵义,看似一目了然,人人都懂,实则内容丰富,一言难尽。在工作生活中,用对用活十分不易。
有容乃大”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容量要大,讲容的可能性。一座礼堂肯定比一间屋子的容量大。西谚说:比海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大海、天空的宽阔是实实在在的,人心胸的宽阔是虚拟的,说的是一种可能性,大人应该有大量。 第二层意思,是说能容者大,被容者小。大小相对而生。没有小气显不出大量。 东汉末年,袁绍官渡战败未归,即遣使先杀谋士田丰,怕被田丰见笑。因为田丰在开战之前力阻,并预言开战必败。袁绍此举充分显露其心胸之狭小。 西汉建立,大将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故里,放过了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市井小人。此举卓显韩信的气度,不愧汉初三杰。
第三层意思,容是过程,是手段;大是目的,是结果,是胜利。 考虑容不容、能不能容,容的极限何在?要从目的、结果、成事、胜利多个方面去考虑。 如果人才可用,有短也容。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总统任命格兰特为总司令。有人对林肯说格兰特嗜酒贪杯。林肯说:“我倒想知道他喜欢喝什么牌子的酒,因为我想送他几桶。” 为了事业,即使感情不容,理智也要容。曹操长子曹昂被张绣所杀,后张绣来降,曹操容之,因天下未定,绣尚可用。 人无完人,用一个人的优点,必须容忍、接纳他的缺点,优点、缺点如影随形,相伴而生,高才之人,缺点往往十分明显。
如果人有大才,不被我用,不会被容,可能还被斩首。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怎么也比赤兔马作用大,可是吕布其人,谁用伤谁,旧主丁原、董卓先后被他杀掉,最后挺能容人的曹丞相让其命断白门楼,而赤兔马被赏给了关羽,人死马存。能容四脚兽,为何不能容一戟战三英的吕布?此时,人不如马,更不如狗。 才能过人,但常常烦恼我心,扰乱战略意图,也会被人恼杀。曹操杀杨修即是此例,由后臀尖降为鸡肋,不除不快。 要才无才,要能无能,无名鼠辈,凡夫庸人,若扰我兴致,更会被大人物一杀了之,毫不怜惜,容你何用? 西汉李广到霸陵游玩,被霸陵尉所辱。待李广被汉武帝任命为右北平太守时,请求带其赴职,到任后即杀之,以出恶气。可怜霸陵小尉,命同臭虫。李广绝对具有大将之风,爱兵如子,史上有名,征战回来发现少了一卒,曾回马亲自寻找。所以如此,因为他深知,士兵是自己取胜的根本,而霸陵尉不属自己麾下,不如一卒重要,杀之无所谓。霸陵尉要是李广手下小卒,李广绝不会杀他。而霸陵尉要是李广手下小卒,必不敢辱没李广,故霸陵尉也该杀。后来有人将此事上告汉武帝,武帝也不以为然。霸陵尉死,可怜,但不冤。 一个人如果成了胜利的阻碍,坚决不能容。成了破坏力量,坚决不能容。你容了了害群之马,会失去一群马。你容了一粒耗子屎,要坏一锅粥。你宽容了恶,就伤害了善。对恶心慈面软必留祸患,成东郭先生。水火不相容,眼里不容沙。
容,肯定要有所抛舍,有所牺牲,但所抛、所舍同最终的生存、壮大相比,是值得的,是一笔不赔有赚的买卖。如果不明目的,为容而容没有意义,再丧失了原则屈己毁己取容,会被视作软弱,客观上成包庇纵容,姑息养奸,徒留后患。 “有容乃大”,出自老子《道德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前后两句,相应而全,不可偏废。欲的大小有无,与容的大小有无密切相关。欲,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欲望。无欲是指自己没有欲望,可不否认别人的欲望,承认别人的欲望。凡不容人处,皆是私欲藏身处,别人伤到你的私处,才不容人。伤到别人私处,才不被容。自己若无欲,何谈伤欲。欲欲不相干,谈不到容与被容。以人欲为己欲,人我合一,欲欲相容,便会容人一切。以满足别人的欲望为己任,才会真正容人。同欲同道,同道易容,一时不容也能协容。 故道不同、欲不容是人难容的根本原因。 欲,即欲望,欲望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欲望。但归结一下,欲望不过名、利两种。 最大名利莫过江山,同有争夺天下之心,似二虎在山,必势同水火,是亲兄弟都会刀兵相见。 想争江山者必心包天下,只要不与他争夺天下,要名要利他都舍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显得心胸极大。 曹操有平天下之心,谁同他这欲望相协,他能容之,杀兄盗嫂之徒都能容之、用之;谁同他这一欲望相左,他绝不容之。显性的袁绍,他灭之。隐性的刘备他防之,待机灭之。谋士荀彧在他的智库中很重要,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可一旦妨碍他称王,他就毫不留情地逼他自杀。人才在曹操眼里不过是争锋天下的工具而已。否则,江东、西蜀之才均会汇聚许昌,天下早归曹魏。 刘备对此也心知肚明,为争天下,才会三顾茅庐,近五十岁的老头儿去拜见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伙子,肚量应该大于曹操。 吴越争雄,勾贱重用范蠡、文种,也见心胸。等到吴国被灭,范蠡即泛舟离越,他知道勾贱大任已完,必不见容。后来文种被诛,充分证明范蠡的识人之明,早就认识到势变人变关系变。
吴越争雄一事告诉我们,人有大任,没有实现,容易容人,但此时容人不一定是真正的容人。卧薪尝胆时的情谊是阴冷的,此时的勾贱,同臣子范蠡等,可能动了真情,但肯定没有动全部的真情。 所取者远,则所待必久;所就者大,其所忍必强。境界决定眼界,视野看出胸怀。一个人看重全国奖项,他就不会同别人去争区县级小奖项。蜗角之名、蝇头小利都看得挺重,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陡起争端。 清康乾雍三朝元老张廷玉家人与邻居因修围墙争地皮,争得不可开交,往京师捎书希望张廷玉出面摆平,张回信道: 千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收悉,主动退让三尺。张廷玉辅佐皇帝处理天下大事,家里修建围墙进退三尺在他眼里自然是一件小事,当然能容。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如此才会有正确的大容。 大责任与大眼界相联系,大眼界与大修养相联系。人人都有心胸,要想扩大自己的心胸,就要站得高,看得远,井底之蛙不知天有多大,如何让他的心胸大于天? 人的气量是一点一点增大的,地位低时,责任小时,气量可以小点,随着地位的提高,责任的增大,气量必须不断地增大,否则,量不配人,人不配位,肯定不会尽职尽责,一时取得高位,也站不稳脚跟,更不要奢想再创伟业。 容与被容都要清楚,为什么容人?为什么被人容?否则,可能容错了还不知道,徒然容与被容。 总体上说,容是一种主动行为,如果是被动的容,可能就不是容了。 当被人恭维“您大人有大量,大人不记小人过”时,肯定恭维者有“过”了,让你容他的“过”,以使他的“过”不被追纠,他想美美地享受甜甜的“过”。让您增大容人之雅量,是想让您包容他更大的“过”。在您的雅量对比下,以显其“过”之小、之不必纠。被动的容,被要挟的容,是被利用的容,不是容,是容的异化。 容事容人,是说自己的,是一种自我行为。不说自己反说别人,特别是让别人吃了亏,还让别人宽容,反对报复的人,也是利用了容,十分可憎。所以鲁迅先生在给儿子的遗嘱中谆谆写明:“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不得不容,不敢不容,容就变成了忍,忍是一种特殊的容。如果一味地忍,忍气吞生,只要活着,象猪狗一样都忍了,这就不仅是懦弱了,是屈服,是变节,作为一个人其实已经死了,活着的只是肉体。 忍也有原则有度,忍不仅是保存自己,忍是在养精蓄锐,韬光养晦,忍是为了不忍,知道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以小容大,以弱容强,目的是为了不容不忍,最后结果与容又远了。 容需仁,忍需智。宽容来自强大、高德、自信和成功,长者、强者、胜者、居上者有容的责任和义务;而小者、弱者、败者、居下者没有容的责任和义务。 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诗人骆宾王代写檄文,武则天看过檄文说:“宰相之过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遇乎!”武则天这一极有政治家风度、爱惜人才的广阔胸怀的表演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领导者据地位优势,可以批评人、处罚人,最好不要埋怨人,埋怨显出无容人之雅量。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临终辩解道:“君不是亡国之君。”容了自己。“臣皆是可杀之臣。”别人一个都不容。你坐在皇帝位子上,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天下在你手里丢失,你埋怨谁呀?别人不说,起码袁崇焕就是不可杀而终竞被剐之臣,袁崇焕之墓一直安踞北京城,说明满人对其都是敬重的。 上容下,下对应要敬上。上不容下,下就没有必要敬上了。 要想以下容上,就要变容为忍,因为在下者没有资格,也没有实力谈容用容。不忍可以让,可仍不是容。让是主动性稍强的忍,是自认为站在道德高地,自认为修养高洁,讲礼不讲理的一种忍。孔融让梨失梨得礼得名,是礼让也有忍让之味。若孔融之兄让梨,因年长力强,才无忍让之意。 容与爱近,忍与爱远,与礼稍近。见人主动弯弯腰,既是施礼,也显圆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在什么人面前都腰板直直的。平民百姓要求子女出门在外矮一辈,逢人作揖叫大哥。目的有二个,一个是少惹事;再有就把别人往高抬,好让人家容自己。 汉武帝对司马迁施以宫刑,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的事业,忍了;汉武帝看到《史太公书》中不利自己、不利先人的记述,传说他进行了删节,但并没有学习秦始皇将书焚毁,而是容了。一忍一容都显强大,故容忍也常作一个词使用。现今一说到容忍,使用的范围就宽泛多了。 不论是容,还是忍,双方的地位、实力本不在一个水平上,是不平等的。如果双方地位、实力相当,想容想忍都不是最佳方式,最佳方式是和,承认对方,尊重对方,以至欣赏对方,将相相处的最高境界是和。 双方地位平等、实力相当,想容没资格,想忍忍不了,又不想追求和的境界,那就只能滑向嫉妒。 一棵树看着一棵树, 恨不能自己变成刀斧。 一根草看着一根草, 甚至盼望着野火延烧。 ——邵燕祥诗《嫉妒》 《三国演义》中,周瑜死前冲天高叫:“既生瑜,何生亮?”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采取容、忍、和哪种方式,要看相互空间距离而定,两个人相互遥拜,久闻大名,没有什么利益冲突,肯定是和。走近了,也没有利益冲突,结果也是和;互不侵犯利益,互相成全利益,和为贵。一方已死,相隔阴阳,活着的人要显出大度之心,尊死者为大,也算是终局为和。 为求和,可以躲开不想容己的强势一方,也能达到和的境界,民谚“惹不起还躲不起”,“人挪活树挪死”。说的就是这种方法。 有一方或双方吃了点亏叫妥协。都没吃亏叫双赢,这是谁都向往的结果。 两个人太亲近了,利益相侵,一方高尚起来,大度宽容,问题就解决了;谁都不高尚,问题要想暂时解决,肯定需要一方隐忍一点,但这样解决并不是真正的解决,为今后埋下隐患。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自己应该采用容、忍、和那种方法,要看自己位置、实力,要看对方的位置、实力,因势而为,因事而用,该容容,该忍忍,该和和。有所容必有所不容,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有所和必有所不和。汉初三杰,韩信是先忍后容,最后想不忍了,事泄,竟死于吕氏之手。萧何一直用忍,张良不想忍,即隐(躲)去,所以均得善终。 刘邦对韩信,是先容终不容。除了狡兔尽走狗烹的一般原因外,也因为看出了韩信有不忍之意,不然为什么不象司马昭似的平蜀后即杀钟会。 容忍一切就是佛,人间是不存在的。即使成了佛,容忍也不是足斤足两,形容弥勒佛的名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下联笑中已有不容之气,佛心不全。 有人问启功先生,北京潘家园卖的启功体字画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启功说,写得坏的都是我的,写得好的都是人家的。如此回答倒显几分佛气。 说到此,要点明的是,上文是以第一人称析说,看别人容、忍、和,劝别人容、忍、和,相对容易,别人的事成与不成与自己关系都不大。不成,算白说;成了,最好。我的劝世名言发挥了作用,真等到自己身陷欲中,容、忍、和都是很难的。 “我不跟他一般见识。”听着很宽容,是不屑容,实质是不容。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有大小,因人异,一桃事小,可杀三士。你认为是可容的小事,他可能认为天理难容。 天下大道就那么几条,懂道道的人太多了,但说归说,作归作,人人都信奉、追求“有容乃大”,都想达到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境界。在这一点上,世人能取得高度一致,这就很不错了。 作为一个人,要能不断修行,成为完人,既不伤人,又不伤己,不想容与被容,也不想忍与被忍,不用谁容,不迫人忍,这样就达到了作人的至高境界。这样的至境可以想象,没有人能够达到。你能容忍完人,你是何人?完人有不容不忍,何谈完人? 不追求作完人,不想容谁之过,不想忍谁之气,只想作一个凡人,若人人都这样想这样作,那什么事也干不成。 我们最好都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小到爱穿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爱梳什么发型就梳什么发型,在外在方面能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大到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又不对他人构成妨碍。这大概就是理想的现代社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