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文化再现“锄云山庄”
今天是二O二二年的五四青年节,和几位朋友相约,一起去领略“锄云山庄”的春色“庄”景。
“锄云山庄”是退休领导干部张丕龙老师十三年前开辟的一座庄园,位于雷家沟的半山腰间,面积不大,也就三孔窑洞一亩三分地而已,种着一些蔬菜、栽着几珠果树,以及葫芦瓜、长瓜怪果等农作物,他还收藏着一些早年间岁月里曾经使用过的磁盆砂罐、旧物件,也可以说是一些生活中的淘汰物品,有种乡土博物馆的味道。
之前我已去过几次“锄云山庄”,这次属旧地重游,无意中还嗅觉到了一种农庄耕种文化的形成。
张老师是一位多才艺人,会拉手风琴、会弹电子琴,消闲之余张老师会用他常劳动的手指弹奏出悦耳动听的旋律。他还是一位网络高手,会制作视频、制作照片、台历,会撰文、会玩博客、会玩快手等。
这些年张老师种的葫芦瓜,硕果累累,已积攒下不少,被张老师经过刮皮、凉晒、上漆、粘画等工序,加工成了各种葫芦艺术品,有十二生肖、福禄寿喜星、财神爷等,有的象葫芦兄弟,有的象动物世界,有的象神仙聚会,个个艺彩纷呈,彰显着“锄云山庄”的别样风采,呈现着张老师老骥伏枥的志趣。
现在正是春播时节,张老师和老农似的穿着也很随意,正在庄园里忙着播种,条状型块的土地里有的已冒出幼苗,绿随春意嫩绿的姿涨着。
这次游览山庄,托朋友的福,张老师为我们讲述了“锄云山庄”的各种古物、字画、葫芦品、人物、墙画的由来,夲来很普通的一个农家院落,被张老师无意中经营成了一种“文化庄园”,这样的庄园如果被作家采撷,一定会妙笔生花,韵出不凡的风味。
以前旅游时曾领略过异地他乡的葫芦文化,曾惊叹过葫芦文化的多彩世界,“锄云山庄”的葫芦展台,经过张老师的用心“粘饰”,也有这种韵味。
葫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物,采用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可以烙、绘、刻、粘制上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吉祥文字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艺术地赋予了葫芦高雅的元素和独特的价值,因此人们常以葫芦为载体,进行各种各样的艺术创作,以寄托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葫芦展室的墙壁上挂有各种字画,细听张老师讲述,每幅字画都有一段寓意深刻的祝福故事和由来,大部分是网络上的粉丝朋友赠送的,有的是职场官员,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欣赏张老师的普通朋友……都惊奇于张老师的才华、艺术,敬重于张老师的耕种情怀。
这些画里有的是书法作品,有的是彩绘制品,还有十字绣品等,都是围绕“锄云庄园”而作的,有的是画中附诗,有的是诗中藏意,如:
“锄烦种乐龙凤间,
云峰雾绕有洞天。
山居谁识耕耘苦,
庄稼地里走神仙。
(这是原北京市内蒙古宾馆总经理写的,已经去世)。
如果把这些“画”中故事都写出来,那宣传的不只是“锄云山庄”的耕种文化,还有我们小城中阳的地方风貌。
小小山庄,巧手耕耘,留恋游客。
游览的是山中“庄”园,见识的是耕种文化,
品味的是庄主情怀,
呈现的是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