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03 自我冲突的解决办法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后感之三
当自己的欲望和现实(社会的规则、他人的利益)相冲突,也可以说是以自己为代表的主体和以外在世界为代表的客体产生冲突,该怎么解决?
一般人的解决办法:
1、追求权力。
这是一种提前防卫。内心越软弱的人,在人们面前表现的越龇牙咧嘴、咄咄逼人。
在小说《黑道风云》里面,赵红兵一伙为了不被别人欺负,奋起反击,在复仇—被报复—再次复仇之间,发展成为当地最大的黑帮。
心理学认为,权力追求背后的深层动机是解除他人的攻击的需要,是为了避免他人威胁自身的安全感。
2、建立围墙。无法与别人亲近,对别人敬而远之。通过阻挡别人的想法进入他的思想来保持安全。
3、尽量去满足别人。
在埃尔曼的案例中,她非常用心的观察,看到别人需要什么便满足这种需要,然后继续走自己的路,而她并不期望在别人那里获得一丁点有用的东西。
爱是与他人的连接,光给予不接受,光接受不给予,和不联系也是一样的,都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交流。
4、建立假我。
我认识一位女士,她说她很害怕沉默,她跟别人在一起的时候一定要拼命地想话题说话,无法安静独处。这是因为他的父母自己无法安静独处,他们从未有过让她探索自身的环境。她强迫自己产生假我体验,以满足父母的需求。她通过对别人需要的关注,来转移注意力,摆脱他自己的心魔,籍以填补自己害怕的空白。
我们会害怕别人看穿自己的心,因为我们自己从来没洞见过自己的内心。就像看到一条长长的黑巷,心生恐惧。对内心的未知,以及不可预知的丑陋,我们往往难以接受。
5、保持一种坏的心境,低期望值,以降低坏事情来到时产生的破坏力。
沙利文提出,有的人以长期保持导致焦虑的情绪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焦虑降低。就是一直想着焦虑的存在,以防止突然而来的强烈的焦虑。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用打响指来防止老虎的出现。“但是附近根本没有老虎啊!”他的同伴说。他说:“所以说这多有效啊。”
这是一种策略。一直对事情做最坏的预期和打算,等到现实真的到来,发现事情也没有那么糟啦,就会觉得没那么的痛苦,甚至还会获得惊喜。
6、制造假“事实”
放弃自己的想法,等于放弃安全感。就像你认为你不可能发达、外面有钱的都是富二代,这样就给自己一个不努力的借口。但如果告诉你,你只要努力就可以发达,你就得努力的去做,要不然,不发达就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社会的责任。
制造“事实”,其实是给自己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
7、沉湎于幻想
不肯接受现实,就存在于幻想当中。比如看影视作品。网上流传这样的说法:韩剧满足了女生的幻想,AV满足男生的幻想。腐也是一种幻想,女生幻想自己成为男人,在关系中不再受伤害。因为在传统中,女人是作为被男性欣赏的对象,而腐却让女生反客为主,成为一个享受男色的人,而不是被人享受的人。
在电影催眠大师里面,就有求助者幻想自己会通灵,可以和死人对话,来减轻自己失去爱人的痛苦。
心理学的解决方法:
1、弗洛伊德:压抑。
他认为压抑是一种避免的伤害自己的社会公正的形式,是人们可以生活在一起,相互伤害、利用。人类需要压抑才能生存,但是由于我的话必然带来最本能的克制,必然在某些基本特征上永不满足。
2、和解:
果然女人和男人的想法不一样。男人比较强势,总是像拳击手在赛场上要打到对手一样,安娜老爸弗洛伊德老头的想法是压制。但女性比较温和,他们讲究的是和谈、和平、妥协。
对于城堡里面的卫兵以及被关押的内心的小孩(第一篇提到),他的女儿认为偷偷地救出一部分人的作用并不大,必须赢得看守者本人,以便拆除防御机制。
他的方法是和谈,而不像他爸爸一样对抗、压制,一方打败另一方。把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的元首邀到谈判桌前,通过保持各方当事者的利益平衡,帮助病人在竞争性要求中达到一种更为可用的解决方案。达到妥协。
3、联盟。
与病人共同承担治疗工作,形成治疗联盟。分析师与病人进行伙伴式的治疗,能够反思而不仅仅是反应。能够延迟满足自己,朝期望的结果工作。
这就比和解更进一步,和自己的意识合作,就是加强自己的自我觉察,这样的效果最好。
4、接纳环境。
我们年轻时可能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不接纳世界,对世界充满了愤怒,觉得世界太丑恶了,我们被称为“愤青”。对于他们来说,好坏是截然分开的,当朋友令人失望时,他们的恶劣立时败露,并且好像从来都这样恶劣。他有几个最好的朋友,但也不能存在一丝怀疑的阴影。而他好坏的标准完全是根据是否对自己好、以及自己的好恶来划定。
但渐渐的,当我们成长后,我们会发现世界(客体)并不是完美的。我们把世界分为两部分,自己和外在,就是主体和客体。自己与环境,别人的关系,外在环境共同组成了自己之外的所谓的客体。你不可能去消灭环境。你只能和它相处。并达到一种平衡。克莱因认为,完整的客体既是挫败的唯一提供者,也是为美好的唯一提供者。对于客体,我们只能接纳。
5、接纳自己。
放弃幻想。病人发现自己这些小“事实”实际上是他自己创造的,它不仅需要而且是自己想要这样来看待自己的世界,它们提供给他安全感和控制感。
像强者幻想世界围着他转;弱者幻想周围的人和他们一样可怜。
保罗,一个非常优秀的职业经理,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的成就都是虚假的,总有一天别人会试穿他的外表,嘲笑他虚弱的本质。因为他从小就没有父亲,一直渴望着有一个强大的可以依靠的父亲教她怎样成为一个男子汉。而他自我贬低是为了维持这个习惯。一旦他拥有了正常男人的力量和资源,他就不得不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与生活抗争。这是一种补偿性幻想。
5、寻找自我意义。对内找出真正的我。
弗洛伊德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驯服野性的过程。但在这过程中,自我的特质也一并失去了。
所以有人抗拒社会化。
社会并不是最优的形式,所以社会化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自我的解放。
胡科特提出,以放弃爱自己为代价来追求与别人的关系是否值得?难道一个人对自己没有好感,真的能充满活力的与他人交往?
他提出最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动力,并发展出一种能力,找到自己内心的爱作为动力,并把他发展成一种不依赖于别人的能力。
他提到的一名患者爱德瓦多,他非常优秀,但是他发现他没有自我的感觉。他的母亲乐于炫耀她的英俊多彩的儿子,但是他觉得他母亲是用他满足自己的需要,她几乎不了解她实际上是长什么样子,他想要什么,他去了哪里。却在爱德瓦多求助于他人时出于佔有欲而批评他。
哈特曼认为儿童带着天赋的潜能来到世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是把他发现发掘出来,这就是education里面说的引导。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才干是前天已经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在技能方面,我们可以后天习得,但是在个人特性特征方面,一旦我们的意识的形成,我们的特性就已经存在了。
6、佛学
因为世上有很多东西,其实心理学也解决不了根本。就像为什么我们要一直的去开心的生活。
佛学的哲学与心理学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心理学里面的性和攻击两大驱动力,对应佛学中的贪嗔痴。那么,佛学是怎么解决我们的欲望的呢?答案是:放下。
心理学讲究的是调和, 而佛学的方法最直接,就是告诉自己那一切都不是真的。心理学通过改变认知,把消极的认知改变为积极的认知,或重建一个积极的客体印象,也就是重建一个美好世界的印象。而佛学是比较彻底的,它把这个小我去掉,直接说无我,那一切烦恼就不存在。
心理学中提到了达到内外调和的三个层次:
1、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2、他人好坏的整合
3、自我冲动与压制的调和
在神话传说中,我们本来是天上的仙子(原始的一元性),因为还存在一些缺点,不够完美,所以要经历凡间的历练,下到凡间来学习(现实的二元性)。等我们学习完成了,我们完满了,我们最终是要回到天上去的(回归一元的整体)。
在我看来,这更像一个隐喻。
原始的一元性:精神本是一元的,不分你我的,就像刚出生时婴儿的状态,他认为他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是一体的。
现实的二元性:当我们慢慢长大,他便要接触现实的世界,慢慢地认识到自己和外在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自己和世界并是一体,自己不能像控制自己的身体一样控制自己;世界分裂为两半:自己和外在。别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不能把坏人全部消灭只剩下好人,而是要学习与别人相处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们不能把自己坏的部分全部消灭只剩下好的,而是要学习与自己相处在这个世界上。总之,好是自己,坏也属于自己。逐渐接受了世界的二元性。马克思的辩证法对世界的二元性有深刻的阐述,我就不展开了。
回归一元的整体:佛学是讲通过自我的修为,去掉自我,最终回归一元。二心理学调和的方法,是首先把小我跟别人隔离出来,划清界线,明确自我和他人的边界,第二步调和小我之中的矛盾,然后再和大我融合。
这个过程是这样的:神、婴儿(世界大一体,自我不存在)——自我的出现,与世界割裂:(客体理论,界限、他人好坏整合。克莱温)——本我超我的调和(弗洛伊德)——重新回到大我,但找到自我意义(胡科特)
这个过程就像时钟的指针从起点画了一个圆,重新回到原点,但是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原来的我。已经具有自己的特性。
所以通过了解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一生的任务就是寻找自身的意义。毕淑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人生并没有意义,而我们需要给它的意义。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生并没有有一个统一的,固定的意义,但你需要寻找出你自身的特性。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你有义务要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 一个能发挥自己最大能量的地方,找到自身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