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一碧水丹山出岩茶

2017-04-26  本文已影响0人  coloooor

“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怡情悦性。”清代诗人袁枚形容得如此妙趣横生,说的便是福建乌龙茶。清代王草堂《茶说》谓:“(武夷)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说明当时的武夷茶采制工艺已然炉火纯青。

乌龙茶起源于清代,是介于不发酵的绿茶和全发酵的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又名青茶,因其色泽青褐乌黑而得名。起初发源于武夷山,后逐渐传播到闽南安溪等地、广东潮州一带以及台湾地区。闽北乌龙茶主要以武夷岩茶而闻名,因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名茶,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其中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丛”尤为著名,更有武夷肉桂、武夷水仙等众多品种。

(一)大红袍

武夷大红袍,因早春茶芽萌发时,远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故名。大红袍是中国名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大红袍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现九龙窠陡峭绝壁上仅存6株,系植于山腰石筑的坝栏内,有岩缝沁出的泉水滋润,不施肥料,生长茂盛,树龄已达千年。于每年5月13~15日高架云梯采之,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之珍。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武夷大红袍属于单丛加工、品质特优的名丛,各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操作,以精湛的工艺特制而成。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有明显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犹存原茶的桂花香真味。

(二)铁罗汉

“铁罗汉为武夷宋树名,叶长。”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铁罗汉是武夷山最早的名丛。传说铁罗汉树树在慧苑的鬼洞(也叫蜂窠坑),所在之处为崖壁间一条长仅丈许、狭窄的隙地,边上有一小涧,流水潺潺,终年不绝。

(三)白鸡冠

白鸡冠名字的来历按当地人的说法是明朝慧苑寺的一个僧人无意中救了一对锦鸡母子,后母锦鸡伤重身亡。僧人将其埋在茶园里,次年春天即发现埋鸡处长出似鸡冠的茶树,便叫它“白鸡冠”。白鸡冠茶地一说在武夷山止止庵,一说在慧苑坑后面的鬼洞。白鸡冠树叶色呈淡绿,幼叶浅绿面微黄,叶面开展,色素无光,春梢顶芽微弯,茸毫显露似鸡冠,恐是其所以命名的主要特征,现已少量繁育。

(四)水金龟

水金龟产于武夷牛栏坑岩石上端,一说本来是天心永乐禅寺的庙产。由于一场倾盆大雨使茶园崩塌,水金龟也随颓势溜到牛栏坑底。彼处恰是磊石寺地盘,兰谷主人见奇丛大喜过望,马上筑阶围护。因为牛栏坑底气候阴阳得宜,又有一旁常年不断的岩壁渗泉滋润,水金龟长得特别壮硕,长圆形的叶身亮如春波去,嫩似绿绸,盘踞着的树形则像一只饮水大龟,“水金龟”之名遂由此而生。

严格的采制技术

“雨天不采,露水叶不采,烈日不采”是武夷岩茶采摘的要求,正因为有独特的采制方法、精细的焙制技术,方能形成其特有的风格。

1.采摘

2.焙制

3.萎凋

4.凉青

5.做青

6.杀青

7.揉捻

8.初烘

9.凉索

10.烘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