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洋楼群里寻找“东山少爷”
清明节的一个下午,我刚好在中山三路办完事,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时光,约上大M去东山的小洋楼群走走。
东山区的小别墅群也称为“东山花园洋房”。它主要集中在东山恤孤院路和新河浦路、龟岗一带,建于上世纪二三年代,高高低低的复式小别墅就有600多栋,是广州现在存有最大的中西合璧低层院落式传统民居群。广州有句说法“有钱的住西关,有权的住东山”,就有了现在“西关小姐,东山少爷”的流传。
大M从小就在东山这一带生活过,他一边走一边自豪地说,这一带对他来说非常熟。他有许多小学同学和亲戚曾住在这些小洋楼里,每到假日,他都来这里在楼下吆喝同学下楼来玩耍。今天有他做为我的向导,我想,让我能彻彻底底地了解东山小洋楼的历史。
我们从东山口出发,署前路上,我们看到一家中国邮政,大M滔滔不绝说,在署前路有两个地方以前最多人去的,一个是这家邮局,它是广州最早最大最有历史的邮政局——署前路邮政支局,以前喜欢集邮的人都来这里购买票;另一个是东山百货,从这里买出的黄金手饰最多,现在的东山百货已被城市的大型购货中心取代,知道它的人越来越少,来这里购物的都是老一代的人啦。
署前路的记忆东山百货对面是1路公交车总站,广州市最早的的公交车站,它装载多少代人的记忆。
我们从庙前西向启明横马路走,马路并不宽,清静而整洁,两边的古树生长得郁郁葱葱,有盘根错落的大榕树,有高大笔直的玉兰树,还有四季都开花的紫荆树,阳光洒落一地,行走在树荫下感觉一阵阵的清凉。
启明路的小洋房掩映在树枝下的一栋栋洋房居民楼,吸引了我们的眼光。它们多数是单家独院的,高两三层,红砖清水墙,柱廊是典雅的西式风格,有的房前挂着个小牌,说着它的历史建筑。这些房子新旧程度不一,有的年久失修,有的略得很陈旧,斑驳的外墙有种说不出的沧桑。有的经过修葺或者翻新,窗户宽大明亮,庭院种有各种各式的花,枝花不时地探探出头来。
庙前西街上的毛泽东旧居遗址,门是紧闭着,墙头的月季花从围墙里探索出头来。
毛泽东旧居遗址我们一路上慢走地欣赏着一栋栋的各式不一的小洋楼,不知不觉地走到了龟岗,龟岗大马路上的都是商铺和小吃店,吸引着游人的光顾,人头涌涌,这里的名小吃曾经吸引了多人来回味。东山酒家已被广州酒家取代,街坊们再也品尝不到东山酒家的早茶了,但它门前的两棵大榕树仍然是那么高大挺拔。大M说,龟岗市场还在,以前有名的店铺有些已不见踪影,有的搬迁了位置。我曾经记得市场门口有家甜品铺,那味道路还在我的记忆里,再去寻找,没找到,心里感觉有点遗憾。
龟岗市场一角从龟岗出来,我们向右转进了庙前直街,街上仍是一家家小吃店和时潮流的店,吸引了许多潮男靓女们驻足。这里没有龟岗那熙熙壤壤,马路清静了许多。大M说,这里有一家华华照相馆,它跟艳芳、琳琅、昆仑、海燕齐名的,是广州传统照相馆代表之一,系附近街坊光影记忆,许多老广州人曾经都在它那里留下倩影。可是,我们没有记住它的门牌号,认真地去寻找它踪影时,却没有看到,大M有点失望地说,“难道它又消失了”。
我们没有直接往烟墩路走去,而是从寺贝通津那逛到达道路。在寺贝通津路上,有一座教堂——基督教东山堂。今天不是礼拜日,教堂显得很清静,免费参观的。教堂是用大理石两层结构建筑,红色的屋顶灰色的墙,墙上风吹雨淋的痕迹告诉了我们它的历史。
基督教东山堂行走在教堂里,东山堂是坐西朝东的,周围还有副堂和庭院,彩色的琉璃,精美的石窗和石拱门,不得不佩服当年建筑者们的伟大,历经大半个世纪,依然坚固如初。沿着楼阶上二楼,一条长廊上挂满了相片,介绍这座教堂的的历史。站在长廊上,可以更清楚地观看教堂的全貌。
从教堂出来,继续往右走,一路都是红色的矮墙,圈围起来的是有历史第七中学和东方红幼儿园。不远处就是隅园,可惜隅园大门紧闭,从门缝往里瞅,里面正在修葺。门上的石拱和狮子头的门把就可以看出当年曾经的风光。
隅园大门的狮子头手把寺贝通津转入了达道路、新河浦路、恤孤院路、培正路这一带,这里的洋房一栋栋的掩映在树荫下,这里是上世纪达官贵人、华侨商人的居住地,后来一些高官显贵、军政要员也来这里大兴土木,结庐营宅,结合西式风格与广州地方建筑特点的建起广州城内最早出现的整片具有西式风格的别墅住宅区。它们都具有中西合璧的“东山洋房”特色,红砖清水外墙,柱式门廊,要柚木门窗;百花争艳的小庭院。
培正路的指引牌上,有标注着往培正一横街走,有一座天主堂。我们都很好奇,想去看看,沿着培正一横街去寻找着,走了好几百米,在一座不显眼的建筑中发现了它,门面极为普通,要不是尖拱顶门建筑上的雕像告诉我们,就会很容易错过它。走进去参观,这天主堂面积很小,白色的墙,前台衬着粉红装饰墙,上面安放着一座雕像,两排深褐色的祈祷椅整齐地摆放着。大M有点纳闷,说他在这上学的时候,从来没听说过这时有座教堂。当我们读到这座教堂的介绍才知道,东山天主堂建于1910年,解放后由房管部门代管,它是在2006年才重新修葺,2012年才复堂的。
偶发现天主堂 东山天主堂行走在新河浦、恤孤院中、培正路上,短短几百米,你会看到培正路14号的明园,明园的围墙大门依然保存着,沿着小路往前走,才能看到传说中的明园。红砖建筑,中阁入口为罗马柱式门廊,铁制花窗,古色的花地板,楼层建有天台,庭院里种有多种不同的古树,郁郁葱葱,供人遥想着当年的清静、典雅的生活。现在已是一家咖啡厅,可以点上一杯咖啡,约上几位知心好友或者独自一人,坐在这小洋楼里,体会一下当时“东山少爷”休闲的生活。
培正路的小洋房明园的对面就是简园,园里的大门紧闭,我们无法走进里面目睹它的芳容,但从它的黄色的外墙看,当年的它的风姿还在。在培正路上,有许多俊男靓女在洋楼边拍照,有的立足欣赏着,时时产听到他们对这些小洋楼赞叹不已。
往前走就是培正中学和广州市第七中学,这些历史名校,在夜幕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古香古色,红色的教学楼能显出它们为国家培育了多少优秀人才。路过培正中学门口时,大M自豪地手指指地说“我曾经在那间教室上课”,唉,做人不能谦虚点吗。
有历史的三所学校因时间不够,我们没有再往烟墩路走,而是左转入恤孤院路。一路上红色的花枝从楼上探伸出来,挡着去的路,让行人停下脚步来欣赏着。在一个宽阔的广场上,矗立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碑。在纪念碑的右边就是逵园,这栋洋楼有三层高,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外墙红砖依然保存完好。门楼的上有“1922”字样,按照西方建筑的习惯迪可能是逵园的建造年份。逵园是私人庭院,现在做画展和咖啡厅。首层和二层的仿希腊式柱子,已被子重新粉刷成米黄色,地板上的花砖保存得非常完好。走出逵园远眺,发现它门前有两棵笔直的假槟榔树直插云霄,庭院里遍植着花木,郁郁葱葱。
恤孤院路上的洋房天色已暗,路灯开始微亮,游人也慢慢散去。我们的腿走得有点累了,再也没有太多的兴趣寻找春园,只好留给下次再来看看。
大M边走去车站边跟我补习“三大”会址的知识,他说,逵园本身就故事不多,但在历史上,扮演了一个独特而光荣的角色。原来,中共“三大”会址之所以选择在恤孤院路上一座毫不起眼的砖木结构瓦屋,当时这里处于郊区,偏僻幽静,人烟稀少,有利于保密工作。从外地来广州参加会议的代表不容易找到会址的麻烦,幸好正对着“三大”会址的逵园,在一片简陋低矮的旧式瓦房中十分突出,尤其是门楼上的“1922.的字样,成了代表准确识别中共“三大”会场方位的一个坐标。后来,中共“三大”会址在抗日战争期间被炸成一片烂地,为了寻找这个地址,寻找当年参加会议的代表,他们凭他们的印象说出了逵园,这个会址才得以重新被辨别确定。
我们告别了小洋楼,坐上813路公交车,车在行使着,我的思绪回忆着刚看过的一栋栋小洋楼,心里不由地羡慕起住在这里的“东山少爷”的生活:青春年少,风流倜傥,一掷千金,思想受到西洋文化的熏陶,显赫一时……